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2篇
  18篇
综合类   88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44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臭氧,在自然条件下是淡蓝色气体,具腥臭味;常温常压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氧气的13倍,比重是空气比重的1.658倍,是已知最强的氧化剂之一;臭氧极不稳定,在空气中的半衰期一般为20~50分钟,随温度与湿度的增加而加快,在水中的半衰期一般为35分钟,随水质、水温的不同有所差异。臭氧的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19±1)℃水温条件下,以100 mg/kg剂量单次口腔灌药后,磺胺甲噁唑(SMZ)在罗非鱼的肌肉、血液、肝脏组织中的残留和消除规律.各组织中药物浓度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研究结果表明,罗非鱼血液中的药物浓度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式;消除相半衰期T1/2k8.70 h,吸收相半衰期T1/2kα0.94 h,达峰时间Tp3.38 h,达峰浓度Cmax18.41 μg/mL.建议SMZ在罗非鱼上的休药期为10 d.  相似文献   
3.
雷帕霉素为大环内脂类抗生素药剂,对多种人类疾病有效,近年发现其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也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有望开发为微生物源农药用于植物病害的防治,而目前关于雷帕霉素的水解行为及其对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还未见报道。为评价雷帕霉素的水解行为及其对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测定了雷帕霉素在不同pH值、温度、初始浓度及光源中的水解特性,同时测定了其对家蚕、意大利工蜂、斑马鱼及赤子爱胜蚯蚓4种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水解试验结果表明:碱性环境、紫外光照及高温有利于雷帕霉素的水解。当其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时,半衰期分别为66.63、38.93及77.00 h;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时,半衰期分别为144.38、105.00及165.00 h。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雷帕霉素对家蚕和斑马鱼的96 h-LC50值分别为 386.46和3.50 mg/L (有效成分,下同);对意大利工蜂的急性经口毒性48 h-LD50值为8.95 μg/bee,急性接触毒性48 h-LD50值为16.79 μg/bee;对赤子爱胜蚯蚓的14 d-LC50值为223. 81 mg/kg。按照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准则” (GB/T 31270—2014) 的毒性等级划分标准,雷帕霉素对家蚕、斑马鱼、赤子爱胜蚯蚓的急性毒性分别为 “低毒”、“中毒” 和 “低毒”,对意大利工蜂的急性经口毒性为 “中毒”,急性接触毒性为 “低毒”。研究表明,雷帕霉素属于易降解性药剂,对家蚕、意大利工蜂、斑马鱼及赤子爱胜蚯蚓4种非靶标生物安全。  相似文献   
4.
热解温度对生物质炭性质及其在土壤中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苹果树修剪的枝条为原料,分别在300、400、500、600℃条件下热解制备生物质炭,在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物理化学吸附仪等手段研究其性质、结构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温度制备生物质炭的矿化特征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质炭的碳含量、比表面积及碱性官能团的含量增加,O、H及H/C、O/C和酸性官能团、总官能团的含量则降低,生物质炭的芳香族结构加强,稳定性升高。添加生物质炭可以增加土壤呼吸速率、微生物量碳(MBC)及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含量,且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生物质炭的矿化率随着热解温度升高和添加比例增加而降低。利用双库模型揭示了生物质炭对土壤活性碳库、惰性碳库及其分解速率的影响。施用生物质炭后土壤有机碳的半衰期在24.09~44.76 a之间,且随生物质炭制备温度升高而增大。考虑到生物质炭制备过程中有机碳的损失,且从提升土壤有机碳含量方面考虑,500℃为制备苹果枝条生物质炭的最佳温度。  相似文献   
5.
以《通信学报》为调查对象,对2002-2005年所刊载的论文,运用引文分析法对其引文数量、文献类型、语种结构、自引分析、引文期刊及年代分布等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做出了相应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五氯酚钠光解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五氯酚钠在水溶液中光解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不直接参与五氯酚钠的光反应;在(ρSDBS)小于其临界胶束浓度(CMC)时,SDBS对五氯酚钠的光反应有抑制作用,而ρ(SDBS)大于其CMC时,SDBS胶束的形成对五氯酚钠的光反应有加速的趋势。推测是由于ρ(SDBS)在达到CMC之前,对光解的影响以光吸收作用为主,对五氯酚钠光解有一定的抑制;而达到CMC后,胶束内部类似有机相的环境,对五氯酚钠有富集作用,从而加速五氯酚钠的光反应。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地西泮(Diazepam, DZP)在模拟养殖环境中的降解特点及累积特征,设置2个浓度胁迫组(A、C组),并在2个浓度下添加蜈蚣草(Pteris vittata)作对照组(B、D组),共4个试验组;分析水体、底泥和蜈蚣草中DZP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探讨蜈蚣草和底泥对水体中DZP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给药后4组水体中DZP的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A:(0.118±0.002)μg·L-1、B:(0.117±0.004)μg·L-1、C:(1.141±0.078)μg·L-1和D:(1.142±0.039)μg·L-1,给药后第768小时水体中DZP质量浓度下降了29.71%~40.17%;DZP降解半衰期介于65.29~139.11 d。4组底泥中DZP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逐渐上升,给药768 h后4组底泥中DZP质量分数分别达到初始质量分数的17.99倍(1.384μg·kg-1)、14.81倍(0.918μg·kg-1)、4.77倍(7.848μg·k...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双唑草腈在环境中的降解行为特性,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分别研究了积水厌气、好氧和灭菌条件下,双唑草腈在紫色土、水稻土及红壤3种典型土壤中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双唑草腈在3种土壤中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好氧条件下,其在紫色土、水稻土及红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3.4、10.1和31.1 d,且降解速率与土壤中有机质和黏粒含量呈正相关;不同条件下的降解速率依次为积水厌气 > 好氧 > 灭菌,说明双唑草腈在土壤中的降解一定程度上受水解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在一定的土壤持水量范围内,双唑草腈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加快。研究表明,双唑草腈在稻田淹水条件下施用降解较快,残留期较短。所得结果可为双唑草腈的合理使用及其环境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苄嘧磺隆在水稻上的残留降解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苄嘧磺隆在水稻上的残留量分析方法。样品经提取、液-液分配、C-18小柱净化,添加浓度0.01~2.00mg/kg,回收率可达到73.5%~96.3%。北京、杭州两地的试验结果表明:①残留消解半衰期,田水为3.0~3.5d,植株为6.8~8.1d,土壤为17.6~22.1d。②30%威农可湿性粉剂每666.7m^2有效量5.0~7.5g施用,糙米、谷壳、土壤、植株中的残留量≤0.03mg/kg。  相似文献   
10.
2种不同剂型阿维菌素在土壤和田水中的消解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施用乳油和微乳剂2种不同剂型的阿维菌素在土壤和田水中的消解动态。结果表明:(1)阿维菌素残留检测方法在添加浓度为0.001~1.000 mg·kg-1时,平均回收率为86.1%~105.2%,变异系数为4.3%~8.2%,符合残留检测标准;(2)推荐剂量下施药,微乳剂在试验三地的半衰期分别为土壤2.6~2.7 d,田水2.7~4.5 d;乳油在试验三地的半衰期分别为土壤11.2~13.1 d,田水3.6~7.4 d。同一施药条件下,乳油的半衰期均大于微乳剂的半衰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