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8篇
农学   6篇
  8篇
综合类   45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高分辨快原子轰击质谱(HR-FABMS),以(甘油 氯化钠)为基质测定了9个新的β-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多酯和生物碱的HR-FABMS。结果表明,所有该类化合物均可以精确地获得[M Na] ,[M H] ,[M H-H2O] 等特征离子的质量和元素组成,从而方便地获得原有该类化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式。  相似文献   
2.
辣椒倍半萜植保素代谢的分子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克隆辣椒倍半萜环化酶基因的cDNA文库,我们尝试了用紫外线(UV)处理离体辣椒叶片,考察UV对辣椒倍半萜环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V能诱导辣椒叶片表达倍半萜环化酶活性;不同抗性水平的辣椒品种倍半萜环化酶活性对紫外线的反应有差异,紫外线处理后,抗病品种cm334在24 h 出现酶活性高峰,而感病品种subiche在36~42 h出现酶活性高峰; 在紫外线处理后0~24 h cm334的酶活性高于subiche。UV对辣椒倍半萜环化酶活性的诱导作用与UV的作用方式、剂量及辣椒植株的生育期有关, 紫外线交联处理45 s诱导10叶期的倍半萜环化酶活性最高;5支15 W紫外灯相距20 cm照射15 min低于1支相同的紫外灯处理;在相同的UV作用下,开花前辣椒叶片倍半萜环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开花以后的辣椒叶片。另一方面,紫外线处理是辣椒叶片中的鲨烯合成酶活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拟制。  相似文献   
3.
香根草杜松烷型倍半萜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飞生  文媛  龙高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636-5638
[目的]分析香根草杜松烷型倍半萜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水蒸气蒸馏法(SD)、微波辅助萃取(MAE)、乙醇萃取的多个香根油样品。[结果]共检测出9个杜松烯倍半萜化舍物,经分析比较,证实其中4个杜松二烯倍半萜成分,可在不同方法提取的香根油中重复检出,相似度高。[结论]研究结果为香根油品质鉴定和香根草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观察家鸭体内不同发育阶段毛毕属吸虫童虫与成虫对阿魏倍半萜类药物的敏感性,试验以(45±1)条毛毕属吸虫尾蚴感染家鸭,于感染后2小时和1,3,7,12,14,25,35,42天分别一次性灌服500 mg/kg阿魏倍半萜类药物。给药后4周解剖家鸭,采用门静脉灌注法收集虫体,计算减虫率。结果表明:阿魏倍半萜类药物对1,3,7,12,14,25,35,42日龄童虫或成虫的减虫率分别为16.9%、18.0%、71.3%、50.2%、36.9%、45.3%、58.0%、26.4%,其中7-35日龄毛毕属吸虫对阿魏倍半萜类药物最敏感。说明阿魏倍半萜类药物对家鸭体内毛毕属吸虫不同发育阶段均有杀灭作用,对7-35日龄毛毕属吸虫杀灭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索性地提出了有关人参质量评价的4项倍半萜指标,以不同产地的鲜人参、白参和红参为例,阐述了倍半萜指标及其差异水平在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根据GenBank中Lyc-β基因(X86452)及Lyc-ε基因(Y14387)设计引物,通过高保真PCR从番茄cDNA中克隆到两段长度为302和330bp的Lyc-β基因片段和两段长度为302和288bp的Lyc-ε基因片段。从质粒pCAMBIA-2301(AF234316)克隆出gusA基因长度为168和235bp的2个内含子片段。根据RNAi原理将正、反向序列与内含子连接,之后插入启动子与终止子之间构建成4组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烟草植株,通过PCR鉴定共获得107株转基因植株。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干扰效果,结果显示经4组干扰载体干扰后,转基因植株中目的基因mRNA含量分别为对照的3.4%、16.4%、15.2%和21.8%。进一步用HPLC对应分析转化株的番茄红素含量,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中番茄红素平均增长量分别为3.4、2.1、3.4和2.0μg/g。同时测定转基因植株中的β-胡萝卜素与叶黄素含量,发现它们根据干扰的基因不同呈现对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对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在棕色和白色羊驼皮肤中的表达差异进行了研究,以探讨sGC在羊驼皮肤中的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GC在棕色羊驼皮肤中的相对表达量较低,是其在白色羊驼皮肤中的表达量的0.16倍,且差异极显著(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在羊驼皮肤总蛋白中含有与兔多克隆抗体发生免疫阳性反应的条带,在棕色皮肤中的反应阳性弱于白色皮肤,且差异极显著(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sGC免疫阳性主要分布在白色羊驼皮肤毛囊的毛球上方细胞及细胞间质,而在棕色羊驼皮肤毛囊中,sGC免疫阳性主要分布在毛球底部和外根鞘细胞及细胞间质。结果提示sGC参与羊驼毛色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葫芦七不同部位(根、茎、叶)中7种倍半萜类化合物的含量。[方法]采用Kromasil C18(4.6 mm×250 mm, 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40∶60);柱温35℃;检测波长240 nm;进样体积10μL。[结果]7种被测成分在测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0);平均回收率在95.18%~97.61%,RSD在0.41%~1.60%;被检测的7种倍半萜类成分在葫芦七根、茎、叶不同部位中的含量差异明显,根中所含化合物的种类相对较多,含量相对较高。[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用于葫芦七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伤害信号--茉莉酸类(JAs)对倍半萜可能的调控作用,以3年生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Lour.)Gilg]树苗为试材进行机械伤害和外施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测定其茎中内源JAs和倍半萜含量。结果表明,机械伤害处理1 h后,内源JAs含量显著增加,随后迅速下降;伤害处理24 h后又有小幅升高。伤害处理诱导白木香产生3种倍半萜(δ–愈创木烯、α–愈创木烯和α–葎草烯)且含量随着伤害时间延长而增多。外源MeJA处理也能够诱导产生相同种类的倍半萜且诱导强度大于伤害处理。伤害早期(1 h)内源JAs含量升高和伤害后期(48 h)倍半萜含量增多是植物启动相应的防御反应和抵御伤害胁迫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黄花蒿没药醇合酶第296位氨基酸突变抑制环化反应的机制。【方法】利用Quik Change?Multi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的方法将黄花蒿没药醇合酶的296位氨基酸残基由苏氨酸突变成异亮氨酸。原核表达,蛋白纯化后测定其催化特异性。【结果】黄花蒿没药醇合酶T296I体外催化(2E,6E)-法尼基焦磷酸主产物为非环化的法尼烯;但是将T296I蛋白与中间体(3R,6E)-橙花叔醇焦磷酸一起孵育时可生成环化的主产物α-bisabolol,野生型酶的天然产物。【结论】黄花蒿没药醇合酶T296I点突变进一步证明氨基酸残基的空间体积和立体化学是自然环化反应起始的控制关键,其位阻效应能够抑制法尼基焦磷酸向橙花叔醇焦磷酸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