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外文农业科技期刊在经二次文献数据加工后,存在着部分时效性信息未得到有效地利用的情况。对时效性信息进行开发利用,满足读者对外文期刊信息的多方面需求,是国家农业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该馆馆藏外文期刊的时效性信息含量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建立时效性信息数据库,同时结合网络揭示,个性化定制推送服务等方式对外文期刊的时效性信息进行开发利用,以期进一步提高国家农业图书馆馆藏外文期刊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Timing of supply of irrigation water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water management performance. Yet despite this widely accepted importance of timeliness, few studies have attempted to quantify this performance indicator. This paper suggests a methodology for quantifying timeliness. The indices thus generated are used to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some types of smallholder irrigation schemes in Zimbabw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pplying measures of timeliness helps to assess water management practices across scheme types.The methodology given in this paper differentiates between timely irrigation deliveries which meet Crop Water Requirements (CWR) and surplus water supplies due to poor timeliness which cannot be used by the crop, hence denoting wastage. The timeliness indices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regarding management practices than simple measures of total water applications over a given season.  相似文献   
3.
三江平原水稻插秧适时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理论分析和田间实验研究,推导出三江地区水稻插秧期适时性损失函数,同时获得该地区的最佳插秧时间。为水稻全程机械化实施的插秧机的配备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数据,对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收获时期对稻麦轮作水稻机收损失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了研究稻麦轮作区水稻机械化收获损失构成特征及其不同收获时期的变化规律,该文在统一管理的同一水田,从全田90%的谷壳变黄开始至100%谷壳变黄止共12 d进行机收试验,测试水稻千粒质量、收割机夹带稻谷质量、割台碰撞掉粒数量、收获的稻谷质量等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机收损失呈一元二次方程变化规律,越靠近11月11日的最佳收获日作业,损失率越低。计算得到稻麦轮作区水稻机收适时性损失系数为0.0009,相对损失率稳定在1%左右,绝对损失率在1.00%~6.80%之间变化。干物质损失是机收总损失的最主要来源,11月9日至13日平均总损失率为1.38%,平均干物质损失率为0.42%,占水稻机收总损失的30.43%;11月4日至18日,平均总损失率为3.61%,平均干物质损失率为2.61%,占水稻机收总损失的72.30%,最佳收获期应为11月9日至11月13日,即最佳收获日左右5 d。该研究可为稻麦轮作区水稻收获机械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3种机械沙障防风固沙功能的时效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设置在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固定沙丘地带的3种机械沙障(麦草沙障、粘土沙障、塑料网格沙障)在不同时期进行破损率、输沙率、风速等指标的测定,研究经过不同时间后各类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各类沙障设置初期(2002-2004年)均具有良好的防风固沙效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沙障破损率均有所增加,6年后麦草沙障的破损率最大,平均为53%,塑料沙障最小,为11%,粘土沙障介于二者之间;沙障破损导致地表粗糙度均发生明显的变化,麦草沙障由设置初期粗糙度最大降到了最低,其近地表层0~20cm处的输沙率由2003年占裸地(CK)的0.11%上升为2009年的44.47%;粘土沙障顶部掏蚀严重,其输沙率也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由19.32%上升为30.87%,这两类沙障表面由固定向流动沙丘发展的趋势明显。塑料沙障中下部沙面稳定而顶部很少被掩埋,平均粗糙度最大,其输沙率随时间的延长呈减少趋势,由2003年占裸地(CK)的2.73%下降为2009年的0.64%,表明沙障内沙面稳定,沙丘基本固定住,沙障仍具有固沙效应。从设置成本和实际的防护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塑料沙障相比其他机械沙障具有长期、稳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一年一季农作物遥感分类的时效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基于遥感影像的作物分类研究是提取作物种植面积和长势分析及产量估测的基础,也是推动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的动力。研究结果可为农业等相关部门掌握农情,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依据。目前,农业遥感研究主要集中于中低分辨率遥感影像,影响植被信息提取的精度,应用高分辨率多时相遥感影像和选择最优分类方法可以提高植被信息提取精度。明确农作物遥感分类的时效性与最优分类方法,为快速、准确地获取作物空间分布数据和农情定量遥感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黑龙江省虎林市2014年5—10月覆盖完整生长期的20幅遥感影像,构建16 m分辨率NDVI时间序列曲线,建立决策树分类模型,通过分类影像进行系列阈值分割,并结合辅助背景数据及专家知识,成功提取虎林市土地利用覆被信息;利用20幅影像依次波段合成的方式进行作物分类,明确最优时相;将提取的耕地范围作为作物分类规则,并与未提取耕地范围的作物分类结果进行比较;同时通过最大似然法、马氏距离法、神经网络法、最小距离法、支持向量机、波谱角分类法、主成分分析法多种分类方法进行作物分类;利用农业保险投保地块数据进行精度验证。【结果】(1)7月初、7月末到8月初、9月末是研究区一年一季作物遥感分类的3个关键时相;(2)决策树分类方法在提取土地利用覆被信息的结果中精度最高,总体精度90.24%,Kappa系数0.87;(3)6月初与7月初2幅影像结合采用最大似然法对作物进行分类的总体精度高达94.01%,Kappa系数为0.79,6月初与7月初的影像结合,可以解决作物分类的时效性;(4)结合9月21日的影像,总体精度进一步提高,大豆分类精度明显提高,最终确定最大似然法为最优作物分类方法。【结论】通过遥感数据能实现在7月上旬对作物进行精准分类,拓展了遥感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价值,对一年一季地区作物快速分类与农情定量遥感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献传递服务的时效性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时效性是高校图书馆一次文献传递服务的核心问题,本文讨论了影响文献传递服务的时效性的五种因素,并提出了改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外文农业科技期刊时效性信息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外文农业科技期刊在经二次文献数据加工后,存在着部分时效性信息未得到有效地利用的情况。对时效性信息进行开发利用,满足读者对外文期刊信息的多方面需求,是国家农业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该馆馆藏外文期刊的时效性信息含量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建立时效性信息数据库,同时结合网络揭示,个性化定制推送服务等方式对外文期刊的时效性信息进行开发利用,以期进一步提高国家农业图书馆馆藏外文期刊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静电场的植物生物效应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静电场促进植物的生长的意义,文章系统阐述了静电场对植物的生物效应,主要包括高压静电场对植物种子发芽特性、幼苗生长特性及其时效性、愈伤组织的形成及基因表达和果疏品质保鲜等的影响。研究表明静电场对植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结果为高压静电在农业上的进一步广泛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今后的研究方向应为各学科如生物学与物理学、化学等相互结合而形成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研究南蛇藤合剂与柳氮磺吡啶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时效性。方法 80例AS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南蛇藤合剂(NST)组和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SASP)组,分别服用南蛇藤合剂和SASP,疗程12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 w、2 w、4 w、8 w、12 w记录患者症状、体征、AS活动指数(BASDAI)、Bath 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结果 NST组总有效率89.74%较SASP组总有效率81.08%高(P<0.05)。两组在12 w末均能明显控制患者腰痛晨僵时间、扩胸度、指地距离、Schober试验、BASDAI、BASFI、中医证侯评分、ESR、CRP,但南蛇藤组在第1 w末即能改善上述除BASDAI、BASFI外的所有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 w末能明显改善上述所有指标,与治疗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后1 w、2 w、4 w、8 w、12 w组间相比,NST组明显优于SASP组(P<0.05)。结论 南蛇藤合剂起效快,作用持久,疗效优于柳氮磺吡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