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3篇
  17篇
综合类   31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3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高寒湿地退化对土壤氮转化酶活性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缘尕海湿地未退化(ND)、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和重度退化(HD)4种不同退化程度0~40 cm土层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退化与土层中土壤氮转化酶(蛋白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沼泽草甸退化程度加剧,土壤含水量、全氮、铵态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均显著降低,土壤温度与硝态氮含量却显著增加。2)随退化程度加剧,各土层土壤脲酶活性增加、蛋白酶活性降低,且仅在20~40 cm土层存在显著差异;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亚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在0~20 cm土层存在显著差异。3)各退化程度中,土壤脲酶、蛋白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硝酸还原酶活性仅在HD显著下降。4)退化程度和土层对4种土壤氮转化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影响,且对土壤硝酸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存在显著交互作用。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对土壤氮转化酶活性变化的贡献率高达67.1%,其是驱动尕海沼泽草甸退化演替过程中土壤氮转化酶活性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高寒湿地生态系统退化中的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养殖克氏原螯虾体内白斑综合征病毒的绝对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兰江风  代云佳  林蠡 《水产学报》2016,40(3):318-325
近年来克氏原螯虾的养殖受到WSSV的威胁,病毒在宿主组织中的绝对定量对于了解病毒的致病性具有重要意义,但克氏原螯虾组织中WSSV的绝对定量分布还有待研究。实验调查了湖北省5个主养区克氏原螯虾WSSV的感染率,结果表明80%以上克氏原螯虾都携带有WSSV。采用WSSV-VP28蛋白特异性抗体对克氏原螯虾提取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在WSSV-PCR阳性样品中可检测到VP28特异性条带,在WSSV-PCR阴性样品中没有检测到相应条带。采用实验室建立的WSSV绝对定量PCR方法,对携带病毒的克氏原螯虾6个组织(鳃、胃、肠、血淋巴细胞、肝胰腺和心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鳃、胃和肠可检测到较多病毒量(约108拷贝/mg),其次是血淋巴细胞(107拷贝/mg)、肝胰腺(106拷贝/mg),在心脏中病毒的含量最低(103拷贝/mg),表明病毒的复制存在组织特异性。结果显示WSSV主要存在于消化系统中,预示着克氏原螯虾可能主要在摄食过程中感染WSSV;不同地区克氏原螯虾组织病毒携带量表现出一定差异,预示着WSSV感染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豆秸秆生物炭对铅锌尾矿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盆栽空心菜的方法,研究了大豆桔杆生物炭对铅锌尾矿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污染土壤中Cu、Zn、Pb和Cd含量分别为50,400,1 119,3.4mg/kg。结果表明:土壤无论是否受到铅锌尾矿污染,添加3%生物炭(w/w)均能显著提高土壤pH;3%生物炭能够抑制铅锌尾矿污染导致的土壤pH降低。大豆桔杆生物炭对尾矿污染土壤和未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的影响不同,与未污染土壤相比,3%生物炭的钝化作用不能抵消铅锌尾矿污染导致的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的增加。铅锌尾矿污染抑制空心菜生长;施加3%生物炭可以消除铅锌尾矿污染对空心菜生长的抑制作用。生物炭显著降低污染土壤空心菜根部重金属含量,而对地上部分的影响,不同元素表现出不同的特点;3%生物炭能够阻控铅锌尾矿污染土壤中Cu、Zn、Pb和Cd向空心菜地上部迁移富集。大豆桔杆生物炭对空心菜吸收重金属的影响,在铅锌尾矿污染土壤和未污染土壤上表现不同,存在元素之间的拮抗作用以及由于生物炭提高空心菜生物量所产生的稀释作用。在研究设置条件下,与未污染土壤相比,从空心菜生物量和可食部分吸收重金属含量来评价,施加3%大豆桔杆生物炭可以修复铅锌尾矿导致的土壤污染。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种类型沼泽地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沼泽与森林之间的过渡区,随着空间地势的逐渐升高,沼泽化程度由强到弱,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沿着沼泽至森林的方向,随着环境梯度的增加,也逐渐增多,邻近森林的群落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江苏里下河地区水稻+克氏原螯虾共(连)作绿色种养模式中"三大、二水、一网"的配套工程建设,稻前虾、稻中虾和稻后虾"一稻三虾"种养时空耦合技术,以及绿色施肥、绿色防控以及水位调控和投饵技术,为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四收绿色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向海尖底泡沼泽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吉林省向海自然保护区尖底泡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210Pb,137Cs建立高分辨率年代序列,并结合沉积物粒度指标,分析沉积物粒度与磁化率变化的相关性,对向海近几百年的环境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历史时期内陆沼泽沉积物频率磁化率反映的向海气候变化可划分3个阶段,并与粒度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沼泽沉积物磁化率可以作为恢复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青海海北高寒湿地近地层大气CO_2浓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快速响应红外气体分析仪对青海海北高寒湿地大气CO2浓度进行连续监测,分析2004年CO2浓度变化特征表明,CO2浓度存在明显的日、季变化,日、年内均表现“U”型变化特征。这些变化与植被生理活动、土壤呼吸、大气逆温层、及湍流交换强度等有关。自1月到7月CO2浓度的日变化过程中,日最高值出现时间在日出前后的5:00到9:00,并随7月的到来逐渐提早,日出后下降,约在下午15:00左右为最低,日落后又逐步升高。7月以后日最高值出现时间随时间推移又滞后,最低提早。一年中,月平均浓度最低值出现在7月份,最高值则在10月。观测表明,2004年海北高寒湿地CO2年平均浓度为315.3μmol/mol,月平均最高为335.0μmol/mol(10月),月平均最低值为270.1μmol/mol(7月)。统计海北高寒湿地旬平均CO2浓度与气象因素线性相关关系表明,海北高寒湿地CO2浓度与大多数气象因子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与土壤温度、气压、相对湿度等的相关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西部地质、气候条件恶劣的沼泽地建设管道,其稳定方法是一个技术关键。在沼泽地的管道,除钢管自重,输送介质重量、回填土重量外,还有浮力、如果前三种力之和小于管道所受的浮力。管道将会上浮,相反,管道则会下沉,详细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管道稳定方法,并做了初步比较。指出,在沼泽地区管道的稳定不仅关系到管道的安全性,稳定性,同时也会影响到沼泽地区管道建设的投资。  相似文献   
9.
 通过样地法对小浪底水库库区山地生态系统不同群落间的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1)、Margalef物种丰富度(D2)、种间相遇概率(P)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sw)等多样性指数进行研究,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不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与群落类型有密切关系,同一类型的群落中,多样性指数随演替时间表现出复杂的关系;2)土壤含水量对H′、P、Jsw、D1等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土壤厚度与H′、D1、P呈显著正相关性;多样性指数与坡度无相关性;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等养分指标与多样性指数H′、D1有显著的正相关;3)多样性指数H′与乔木、灌木群落生物量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草本群落与D1相关性不显著;4)乔木林群落的恢复时间与Jsw、H′呈正相关关系,其余多样性指数(P、D1、D2)与恢复时间关系不显著(P>0.05);恢复时间每增加10a,群落物种数平均增加约6种;5)物种多样性指数H′与灌木的盖度和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性;有些单优群落随高度增加和盖度提高,多样性指数反而表现出降低;6)草本植物群落的高度和盖度与物种丰富度指数D2与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H′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对若尔盖高寒湿地沼泽土和泥炭土的有机碳(TOC)和活性有机碳(LC)沿土壤剖面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沼泽土的有机碳和全氮(TN)古量整体上从表层向下呈现下降趋势.中间在16~18cm处出现一个升高点,与当时的有机质来源和沉积环境有关。泥炭土有机碳沿土壤剖面并没有呈现同样的下降趋势.而是从表层向下至22cm呈现升高趋势,22cm向下才呈现下降趋势。全氮含量与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不同。在表层o~10cm古量较高,向下含量减小。沼泽土活性有机碳沿土壤剖面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变化于2.4~13.6mg/g.变异系数较大。达到53.25%。泥炭土活性有机碳沿土壤剖面规律性不明显,变化于30-45mg/g,变异系数只有11.62%。沼泽土的活性有机碳占到总有机碳的3%~17%。变化较大;而泥炭土的活性有机碳占到总有机碳的7%~12%,变化较小。沼泽土和泥炭土的有机碳活度(L)最大值并不是出现在表层,而是在表层稍微向下的部分(8~10cm)。再向下有机碳活度呈现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