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2篇
园艺   4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以四川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代表性主产区菌塘土壤及新鲜子实体为材料,分析菌塘土壤理化性质和子实体的营养品质,利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研究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样点菌塘土壤理化性质差异较大,总体以砂粒为主(50.2%~88.5%),质地较为疏松,pH总体呈弱酸性(5.08~7.26),有机质含量54.8~189.6 g/kg;调查样点松口蘑子实体营养品质总体较好,其中谷氨酸含量较高(2.27%~4.10%),但地区间差异较大;钙含量较高(124.4~725.1 mg/kg),锌和锰含量中等,铜含量较低;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子实体中营养品质与菌塘土壤中交换性锰(TMn)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菌塘土壤中TMn是影响松口蘑子实体关键的土壤理化因子.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在干巴菌菌塘周围挖掘小塘对干巴菌菌塘数量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掘塘能明显增加珍稀野生菌干巴菌菌塘的数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3.
滇西北松口蘑菌塘的生态因子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滇西北丽江市拉市乡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产地为例,进行了松口蘑菌塘生态因子的调查。结果发现:(1)松口蘑菌塘多集群分布于狭窄的山脊及西南坡,坡面坡度在30~60°之间,上层云南松荫蔽度0.4~0.6,下层高山栎、黄背栎等灌木丛荫蔽度达0.7~0.9,落叶层及腐质层1~6 cm;(2)出菇期间菌塘地表附近空气的平均温度14.1℃,平均相对湿度78.7%;(3)出菇期间菌塘的地下温度在15.0~20.5℃之间,西南坡的菌塘温度相对较高;(4)菌塘土壤的含水量比非菌塘土壤的含水量低,出菇期间平均低16.7%;(5)菌塘土pH约为5.5,比非菌塘土低7.9%;(6)菌塘土除全钾的含量比非菌塘土高之外,其余营养成分均比非菌塘的低。  相似文献   
4.
松茸人工促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松茸生长的林地里,以不同的腐殖质厚度、郁闭度、菌种处理为因子,开展正交实验,比较松茸子实体的数量、产量、菌塘增殖情况。结果表明每50m^2的松茸林地每年留一个开伞菌、使松茸林地的郁闭度在0.6、腐殖质厚度在3-5cm最有利于松茸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松茸菌塘出茸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云南保山市海棠村连续对松茸菌塘进行定点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实施“土山育茸”为主的人工促繁措施明显促进菌塘的发展,促进菌塘内松茸数量的增加达110.64%,而松茸损失则下降12.6%;出茸菌塘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常规时间出茸,另一种是后期才出茸,二者分别点菌塘总数的58.6%和41.4%,常规出茸一般时间早,出茸时期较长,产量分布较平均,而后期才出茸的一般时间迟,出茸期较短;6个松茸菌塘连续3a观测结果表明,菌塘中收获的松茸数量提高了102.6%,产量增加达112.5%;在该林地所有菌塘中,最高年产量可达1.28kg;利用松茸开伞的方法可以形成新的菌塘,2-3a后可产出松茸。  相似文献   
6.
3个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发生季的增产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以催菇剂对褐环粘盖牛肝菌菌塘进行诱导出菇,可以增加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发生数量,但产量提高不明显;而使用菌塘复壮或催菇与菌塘复壮结合处理,可以使褐环粘盖牛肝菌子实体发生时间提早、潮次增加2~3潮、产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长白山区松茸驯化研究的进展以及松茸窝的意义、形成机理、层次结构、动态变化、适地判断等基本理论进行了专题论述。  相似文献   
8.
松口蘑窝是松口蘑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基础。松口蘑窝为多年生并具有自然繁衍能力。它的形成与松林的林龄、林型和土壤生态及其动态变化关系密切。松口蘑窝为多年生并具有自然繁衍能力,选择适宜林地,优化环境系统,营造、培育、医治和保护松口蘑窝可以增加松口蘑窝的数量,延长松口蘑窝的寿命,提高松口蘑窝的质量,促进松茸山的增殖丰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