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1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草原蝗虫开发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海草原环湖及柴达木蝗区大部分地面平缓,宜于机械作业。蝗虫种群密度80~120头/m2者居多,面积为40~50万hm2,贮量小年为4840T,大年为6560T,开发前景广阔。蝗虫粉含粗蛋白74.88%,居我国目前优良饲料之首。经试验,作为饲料添加剂与50%的进口鱼粉比较,京黄1号7日龄肉仔鸡饲喂49天后成活率为88.71%,体重平均增长1020.2g,二者差异不显著;星杂二八八6~8月龄蛋鸡饲喂后产蛋量提高18.08%,产蛋率提高7.99%,完全可以代替鱼粉。新研制的捕蝗机捕蝗率为65.0~74.2%,生产率2.74hm2/h,单机捕幅4m。以1993年的市场价格为准,机捕的经济效益为28.60元/hm2,且有突出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数千年蝗灾发生为害的历史,建国初期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在科研人员和广大群众的努力下,提出并实施了“改治并举”的策略,改造东亚飞蝗发生基地近2/3,同时大规模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初步形成了以改造蝗虫发生基地为特色的蝗灾治理技术体系,经过长期实践,蝗灾得到有效遏制,保障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利用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ustae和绿僵菌Metarhizium spp.等微生物的治蝗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以生态控制(改造蝗虫发生基地)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辅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蝗灾治理技术体系,并走在国际前列。该技术体系的长期大规模应用,不但在有效防治蝗灾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产、避免大规模使用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也在支援国际蝗灾治理中做出了贡献。最后对未来蝗灾治理的关键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应用绿僵菜油剂防治内蒙草原蝗虫的效果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1999年在内蒙古草原进行了用绿僵菌油剂超低量喷雾防治蝗虫的试验。表明,对5种蝗虫(亚洲小车蝗、红翅皱膝蝗、毛足棒角蝗、白边痂蝗、轮纹异痂蝗)的防效显著。喷药后8天,对主要蝗虫亚洲小车蝗(占混合虫口的92.2%)的防盗和达48.0%,12天后增至88.1%。蝗虫死亡后2~3天,失水形成僵虫,7~10天虫尸上出现绿色粉 绿例题菌孢子。孢子的扩散有可能继续起着控制蝗虫虫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刘宗祥 《草业科学》2003,20(5):27-29
对国内外应用绿僵菌防治草原蝗虫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绿僵菌作为防治草原蝗虫的专性生物制剂,可以持续有效控制草原蝗虫种群密度在经济受害水平以下,对其它草地昆虫无害,无二次中毒,不污染环境,具有推广价值。同时,针对绿僵菌在防治草原蝗虫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草原蝗虫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作者测定了4种蝗虫从孵化至成虫期的食量,把草原蝗虫划分为以红翅皱膝蝗、邱氏异爪蝗和狭翅雏蝗为代表的大、中、小三种食量类型,混合种群虫口密度(x)与其对牧草取食量(y)的模型为y=16.4732x。通过野外混合种群不同密度下对牧草产量损失的测定,回归式为(ŷ)=-20.8070+14.4143x±15.56(r=0.9993,F>F0.01),两种方法计算的防治指标分别为21.7、26.2头/m2,其经济允许损失均为8.8%。大、中、小三种食料类型的防治指标分别为5.2、17.6和32.3头/m2。  相似文献   
7.
模糊聚类分析在沂蒙山区土蝗群落分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9-1993年对沂蒙山区的土蝗进行了全面调查。明确了沂蒙山区土蝗群落的优势种群由笨蝗Haplotropis brunmeriana Sauss、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Thumb)、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 9Ivan)、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 Bol、长翅黑背蝗Euprepocnemis shiraki BOl、花  相似文献   
8.
The residual infectivity of an oil formulation of the fungal entomopathogen Metarhizium flavoviride was measured during a field trial against the rice grasshopper, Hieroglyphus daganensis, in north Benin. The pattern of infectivity was shown to decline exponentially following application, with a half-life of 6·8 days. In this environment, infections due to residual spores from the spray were identified as a key route of infection and accounted for 40–50% of the total infection measured 12 days after application. To examine the within- and between-season consequences of such residual infection, a simple host–pathogen model was developed. The model revealed that even very small increases in residual activity could provide large increases in total mortality and that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residual infection was essential for effective pest control. This aspect of the activity of mycopesticides is rarely considere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ing optimum spray strategies for locust and grasshopper control under different ecological conditions. © 1997 SCI.  相似文献   
9.
为了准确、自动地提取蝗虫信息进行蝗灾测报,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草地蝗虫识别方法,用于超低空蝗灾预警系统所自动采集的视频中草地蝗虫头数信息的提取。该方法先根据跃起草地蝗虫的背景构成,把原始图像分为天空子图像和草地子图像;然后,采用帧间差分法检测两子图像中的运动区域;最后,运用蝗虫的形态特征因子对检测的运动区域进行再分类,识别跃起蝗虫。把自动识别的跃起蝗虫头数,带入建立的跃起蝗虫头数与和地面蝗虫头数之间的数学模型中,从而得到地面蝗虫的数量,进行地面上草地蝗虫的间接计数。试验结果表明:跃起草地蝗虫的识别率为80%~100%,由建立跃起蝗虫和地面蝗虫的之间模型计算的地面草地蝗虫的精度大于80%。因此,基于机器视觉的草地蝗虫识别方法能满足蝗虫精准测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室外采集与室内接种饲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草原蝗虫取食孢子的数量与其粪便中孢子的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以107个/ml接种时,接种30天后粪便中孢子的含量达 9.0 ×105个/g,以106个/ml接种二次后,在接种后12天,其粪便中抱子的含量即可达 1.3×105个/g;取食的孢子的数量越多,粪便中孢子的含量也越高,出现得越早,为研究微孢子虫病在田间的水平流行途径及其持续治蝗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