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7篇
  免费   289篇
  国内免费   510篇
林业   545篇
农学   524篇
基础科学   218篇
  387篇
综合类   2171篇
农作物   302篇
水产渔业   74篇
畜牧兽医   1056篇
园艺   484篇
植物保护   375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206篇
  2020年   187篇
  2019年   257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259篇
  2016年   299篇
  2015年   271篇
  2014年   354篇
  2013年   354篇
  2012年   447篇
  2011年   426篇
  2010年   301篇
  2009年   311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302篇
  2006年   232篇
  2005年   183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阶段猪用颗粒饲料物理性能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某饲料厂不同阶段猪用4种颗粒饲料的物理性能包括直径、长度、硬度、容重、含粉率和耐久性指数(Pellet Durability Index, PDI)等进行测定,对结果进行归类总结并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参照有关标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颗粒饲料直径在2.87~3.94 mm之间,母猪料直径最大,小猪料最小,两两之间差异显著(P<0.05),而且随着猪只年龄的增加,颗粒饲料的直径呈递增趋势。颗粒长度在8.62~11.94 mm之间,以大猪料最长,小猪料最短,长径比偏高。颗粒硬度在3.86~6.47 kg之间,以大猪料最大,小猪料最小,中小猪料显著低于大猪料和母猪料(P<0.05),只有小猪料符合有关要求。颗粒容重在576.7~614.6 g/L之间,母猪料最大,小猪料最小,两两之间差异显著(P<0.05),与直径呈相同的增减趋势。含粉率以小猪料最大,且只有小猪料与大猪料之间差异显著(P<0.05)。颗粒PDI以大猪料最大,小猪料最小,各阶段猪料的含粉率和PDI均符合有关要求。建议饲料厂家注重颗粒饲料物理性能指标的控制,调整饲料配方和工艺参数,不断改进颗粒饲料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在石羊河中游田间条件下,通过灌水和施肥调节黑果枸杞生长。测定不同时期黑果枸杞茎、叶生长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变化,分析器官水平生长速率与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关系,验证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生长速率假说"。灌水施肥显著促进了茎长、基径和叶片长、宽及叶干重的生长(P<0.05),而茎长、基径、叶面积和叶干重的相对生长速率与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各处理下黑果枸杞新梢C含量及C∶N、C∶P随生育期进程呈增加趋势,而N、P及N∶P呈降低趋势;灌水和施肥处理后茎C含量及C∶N、C∶P、N∶P低于对照,茎N、P含量高于对照。各处理叶片C、N、P含量在生育期内呈降低趋势,而C∶N、C∶P及N∶P呈增加趋势;灌水和施肥后叶片C含量及C∶N、C∶P、N∶P低于对照,叶片N、P含量高于对照。茎C含量及C∶N、C∶P显著高于叶片(P<0.05),而N、P含量及N∶P显著低于叶片(P<0.05)。生长速率假说认为,生物个体的生长速率与体内的N∶P、C∶P具有负相关关系,与N、P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各处理黑果枸杞茎、叶的生长速率与其N、P含量及C∶P、N∶P总体相关性不显著。表明施肥灌水调节下黑果枸杞茎叶生长及化学计量学特征不支持生长速率假说。  相似文献   
3.
4.
朱自果  阴启忠  张庆田  韩真  张倩  李勃 《园艺学报》2020,47(12):2290-2300
以欧洲葡萄‘粉红亚都蜜’(Vitis vinifera‘Yatomo Rose’)为材料,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研究葡萄NAC转录因子DRL1基因对逆境的响应。欧洲葡萄‘粉红亚都蜜’在激素和逆境胁迫下,DRL1表达呈下降趋势,其中以ABA和干旱胁迫处理最为显著。在ABA处理下DRL1转基因烟草株系种子萌发率和根长均高于野生型。干旱处理下,转基因植株对干旱的耐受性降低,同时胁迫相关基因NtLEA5、NtP5CR1、NtPSCS1、NtERD10C和NtDREB3的表达水平比野生型显著下降。此外,DRL1转基因烟草茎中柱发育受到抑制,尤其是导管横切面积仅为野生型的58%。以上结果表明,DRL1基因可能作为1个负向调节子参与植物的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5.
大蒜根蛆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湖北省当阳市大蒜根蛆的发生规律、不同品种的抗虫性及药剂防治进行了调查试验。结果表明,大蒜根蛆在湖北1年发生2代,第1代根蛆危害时期为9月8~26日,第2代为9月25日至10月20日,第2代根蛆发生量大,危害严重;不同大蒜品种根蛆危害差异不大;药剂防治以10%地友GR处理土壤防效较好,为88.8%,叶面喷雾以2.5%肯打EC防效较好,为77.7%。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棉花不同时期去主茎叶、叶枝叶、果枝叶和全部叶片的研究,初步探讨了棉花叶源对库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蕾期还是盛铃期,叶片是棉花光合产物的主要来源,没有叶片棉花就不能正常生长,也很难保证其产量;不同部位的叶片中,主茎叶的作用显著,蕾期去主茎叶后株高日增长量减少0.5 cm以上,干物质积累明显下降,盛铃期则导致棉铃大量脱落,成铃平均减少2个以上;去果枝叶的作用相对较小,去叶枝叶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原木灵芝孢子粉和浸膏粉中的牛磺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水提取-磺基水杨酸沉淀法进行样品的前处理,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供试样品的牛磺酸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原木灵芝孢子粉和破壁孢子粉中牛磺酸含量分别为8.44mg/100g-9.23mg/100g和7.34mg/100g-7.89mg/100g,而灵芝浸膏粉中牛磺酸含量高达140.82mg/100g-157.38mg/100g.  相似文献   
8.
羔羊全营养代乳粉对羔羊增重影响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羔羊出生后采取人工饲喂代乳粉溶液的效果,对10日龄羔羊称重,以平均日增重与母乳组比较,用t检验方法检验差异显著性。研究结果显示羔羊平均日增重试验组为0.097-0.126kg,母乳组为0.071-0.113kg,二者没有显著差异。在生产中,代乳粉能替代绵羊母乳饲喂羔羊,对多胎品系羊的推广应用以及解决绵羊缺乳、少乳或无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酮粉法检测泌乳牛尿酮乳酮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荷斯坦泌乳牛尿、乳酮体的酮粉法定性试验表明:尿酮阳性率为29.25%,乳酮阳性率为10%。尿、乳阳性牛的血酮、血糖、乳酮、尿酮定量测定表明:酮粉法判定泌乳奶牛亚临床酮病,尿酮阳性反应具有早期、敏感、准确性低的特点。乳酮阳性反应具有准确、敏感性低、方便等特点。二者同时定性检测具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0.
The survival of Leptosphaeria maculans , which causes phoma stem canker (blackleg), on oilseed rape residues ( Brassica napus ) in South Australia was investigated. Using a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ssay for L. maculans DNA, the pathogen was mainly detected in the upper 5 cm of the soil profile, including residues on the soil surface. As the size of organic matter particles in the soil decreased, so did the quantity of L. maculans detected in them. To obtain representative data for a field, at least 30 subsamples needed to be collected over the 0·81 ha area studied. In a survey of 49 commercial fields in South Australia, most L. maculans was detected in fields 1 year after oilseed rape had been grown, with less detected after 2 years and negligible amounts 3 years or more after cropping. The diagnostic DNA-based assay for L. maculans reduced the time and cost of studying L. maculans survival in soil and increased the sensitivity and accuracy of results compared with estimates of propagule number of colony-forming units on a semiselective medi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