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6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5篇
  12篇
综合类   45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形态氮肥对设施土壤盐分含量和离子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实验,研究了尿素、碳酸氢铵和硝酸钙对设施土壤盐分含量和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不同形态氮肥处理土壤含盐量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施肥处理的土壤含盐量较对照(CK)明显增加,但不同氮肥处理与未施氮肥处理(N0)间的土壤含盐量在整个培养期间内总体差异不显著.且氮肥用量对含盐量的影响也不显著.(2)设施土壤中尿素和碳酸氢铵处理的电导率与含盐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硝酸钙处理电导率与含盐量呈显著正相关.且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波浪状变化.其电导率显著高于相同氮用量时的其他两种氮肥处理;电导率与氮肥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3)不同形态氮肥处理的土壤盐分离子组成相近,均以阴离子为主.设施土壤阴离子占盐分总量的76.29%~93.81%,露地土壤为75.16%~96.63%,以SO_4~(2-)含量最高,分别占67.37%和67.28%,NO_3~-含量次之;土壤中阳离子含量较少,以Ca~(2+)为主,K~+,Na~+,Ca~(2+),Mg~(2+)的含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4)土壤电导率受阳离子的影响较大.阴离子的影响较小.设施土壤的电导率与Ca~(2+),Mg~(2+),K~+.NO_3~-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l~-1呈显著正相关.露地土壤电导率与Ca~(2+),Mg~(2+)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HCO_3~-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锥盘式撒肥装置的性能分析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针对目前大多数撒肥机在作业过程中存在抛撒不均问题,该文设计了一种锥盘式撒肥装置。通过对该装置结构和工作原理的阐述及肥料颗粒在撒肥盘、叶片上和空气中的动力学和运动学分析,建立了肥料颗粒的运动模型。以叶片长度、叶片水平投影倾角、撒肥盘转速、肥箱落肥口位置和面积为试验因素,以肥料抛撒的横向变异系数为试验指标进行了台架试验。试验表明,当落肥口位置(落肥口中心点在以叶片旋转中心在地面的投影为坐标原点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值)为(70 mm,0,800 mm),叶片长度为150 mm,落肥口面积为2456 mm2,叶片水平投影倾角为1°,撒肥盘转速为1090 r/min时,横向撒肥变异系数为5.215%,此时肥料抛撒的均匀性最好,满足施肥作业要求。该装置基本上解决了肥料抛撒不均方面的不足,为锥盘式撒肥机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肥料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施肥方式精度不高引起的,将条状施肥改变为穴式施肥,可使肥料的利用率得到提升。为此,基于EDEM采用现代化的离散元模型科技设计,对不同结构和作业参数下的排肥盘进行仿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肥料腔的形状、施肥装置的前进速度及施肥量均对排肥量的变异系数有着明显的影响,施肥装置的前进速度变快和施肥量的降低最终会导致排肥量的变异系数增大。通过仿真模型对比发现,相比较其他形状的肥料腔来说,整体呈现为圆弧形的肥料腔对于排肥量的稳定性最好,施肥装置在前进过程中对于肥料的扰动情况也最小。在传送带速度为7km/h、排肥量300kg/hm^2的条件下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圆弧形肥腔的稳定性最好,排肥量的合理率为94%,变异系数为6.5%,与仿真实验的结果呈现出了相同的规律,可应用到实际排肥作业当中。  相似文献   
4.
在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种植基地,以5年生赤霞珠酿酒葡萄为供试材料,布置田间试验,针对葡萄需水需肥规律开展滴灌水肥一体化研究,分析不同灌溉定额及不同施肥量对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砾石土壤条件下酿酒葡萄灌溉制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灌溉定额增加可提高葡萄产量,当灌溉定额为3 825m3/hm2时,产量最大,但超过一定限度后,随灌溉定额增加产量出现下降趋势;增加施肥量在一定程度内可提升葡萄产量。不同施肥量、灌溉定额对单宁影响显著,变异系数分别为25.08及54.03,其他品质指标受其影响不显著,且灌溉定额对品质影响明显大于施肥量影响。减小灌溉定额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减小施肥量能显著降低滴定酸含量,单宁含量增加明显,有利于改善葡萄品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豫西典型旱区定点茬子麦田的土壤含水量、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关系以及农家肥作用的多年研究,初步看出以下几个事实:一是在自然降水相同条件下,小麦产量越高,土壤含水量基本上呈递减趋势。土壤内平均水分含量0—100cm内的要比100—200cm内为少。二是在试验处理限定范围内,施肥量越大土壤肥力越高,产量也越高。在自然降水相同条件下,施肥区平均每毫米自然降水生产的小麦要比对照提高158.8%。三是配方施肥加上增施农家肥的处理区土壤容重明显降低,有机质显著提高,比配方不施农家肥的处理区增产18.1—37.3%。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使豫西旱地茬子麦大幅度增产的突破性措施就是配方施肥加农家肥,也是豫西旱地小麦生产的第一因素。  相似文献   
6.
作物残体培肥土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作物残体还田是土壤有机培肥的重要措施之一,文中从作物残体的还田方式、培肥效果、对作物产量、品质和抗性以及对土壤的养分平衡、理经性质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2005年,环渤海地区较大面积发生水稻红苗病.对发病田的大量现场调查发现,大多数田块的发病症状属于根中毒型赤枯病,少数田块属于缺锌、缺钾型赤枯病,个别田块是由于稻水象甲危害造成.诱发赤枯病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低温缺氧造成的.其防治措施主要有改进耕作技术、改革水层管理和科学施肥等.  相似文献   
8.
杂交稻强化栽培优化施肥模型建立及措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强化栽培条件下杂交稻配施尿素、过磷酸钙、硅肥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与产量的关系,并建立了产量与3种肥料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过磷酸钙肥料对产量影响最大,尿素和硅肥次之。每667m^2获得700750kg以上稻谷产量的最优施肥量相应是尿素26.3~37.8kg/66m^2、过磷酸钙13.0~18.1kg/667m^2和硅肥7.7~12.0kg/667m^2。  相似文献   
9.
蚕豆在本市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但对其栽培技术缺少研究,长期以来产量亦不高。本院自1979年以来主持了“上海市蚕豆高产栽培协作试验”课题,经十四个单位共同努力,取得单位面积产量为3394公斤/公顷的结果,比传统蚕豆栽培方法增产20%—60%。我们通过综合试验、单项试验以及对比试验。总结出一整套蚕豆高产栽培技术,主要是:在本市条件下,于十月中、下旬适时播种;宽行距窄株距条点播合理密植;冬前与早春壅根培土以防冻保苗、控制无效分枝;采取株型调整措施减缓群体与个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顺应蚕豆对营养元素的需求、注重施肥技术;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注意开沟排水防止湿害等。目前运用上述综合或单项栽培技术的蚕豆种植面积已占本市蚕豆收获面积的10%以上。虽各地栽培条件不同、具体措施各异,但是本研究结果对本市与外地蚕豆的生产与科研仍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的氮磷化肥配施长期定位试验和翻免耕长期定位试验数据验证DNDC(脱氮—分解 )模型 ,说明其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吻合程度较好 ,证明DNDC模型可以用来模拟当地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动态变化。对 2个试验长期 (10 0a)的模拟结果表明 :对于氮磷化肥配施试验 ,对照、单施氮肥和单施磷肥的处理SOC含量呈现下降趋势 ,氮肥与磷肥配合施用的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上升的趋势 ,每年施用氮肥(纯N) 2 70kg·hm-2 配合施用磷肥 (P2 O5) 135kg·hm-2 的处理SOC含量与初始值相比增加了 31%。对于翻免耕试验 ,免耕并施用 112 5kg·hm-2 氮肥 (纯N)再配合每年秸秆还田 4 5 0 0kg·hm-2 的处理比初始值增加了 6 2 % ,翻耕并施用 187 5kg·hm-2 氮肥、15 0kg·hm-2 磷肥再配合每年秸秆还田 4 5 0 0kg·hm-2 的处理SOC含量比初始值增加了 5 6 %。从DNDC模型模拟得出 ,实行秸秆还田或增加作物生物产量还田及免耕等耕作措施将有效持续的增加SOC含量 ,提高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