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怀孕母猪注射疫苗、投服药物,使其所产仔猪获得被动免疫,与此同时,对仔猪投服预防性药物,达到预防仔猪腹泻的目的.通过实践,使仔猪腹泻的发病率由35.65%下降到16.79%,死亡率由10.8%下降到0.98%,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临床和病理变化以及病原学鉴定,确定1986年秋在云南路南发生的莎能奶山羊急性腹泻的病原为D型产气荚膜杆菌。临床上,除可见到最急性型和急性型的病羊外,还从药物防治和免疫接种过的成年羊中发现慢性型病例,这与国外的记载相一致。经气相色谱技术对6株产气荚膜杆菌进行的鉴定,其色谱可显出该菌特征性“指纹”峰,并能清晰地分辨出本菌与羊的其他3种主要梭菌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通过茯砖茶汤不同极性溶剂萃取部分对常见致泻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筛选出茯砖茶抑菌活性部分。茯砖茶汤依次用三氯甲烷、乙酸乙酯及正丁醇溶剂萃取后制备样品,用药敏纸片法测定各部分样品对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志贺氏菌6种常见致泻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茯砖茶汤各部分样品对这6种致泻菌的抑制效果有明显的不同,三氯甲烷萃取部分及水层部分对致泻菌抑制作用不明显,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部分对6种致泻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且乙酸乙酯部分的抑菌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5.
利用宏基因组学鉴定藏猪腹泻粪便病毒种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胡承哲  周群  李玉  张敏  汤承  张斌 《畜牧兽医学报》2019,50(12):2479-2487
为进一步了解藏猪腹泻粪便中病毒种群,从青藏高原地区16个藏猪场采集腹泻粪便样本146份,将样本混合成一个pool样,提取RNA反转录成cDNA,建库后利用TruSeq Illumina测序,对测序的序列进行整理分析及相关病毒的分子特征进行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藏猪腹泻粪便样本病毒种群包括11个病毒科的19种病毒,主要以线性和环状的小DNA病毒为主,如猪粪相关环状病毒7型、猪腺病毒和猪博卡病毒(PBoV)等;与腹泻相关的病原有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BVDV-1)3种;与腹泻相关的新发病原有porcine bufavirus、rabovirus和pasivirus 3种。利用SOAP软件组装出猪细小病毒6型(PPV-6)、PCV-2、PBoV-2完整或接近全长的基因组和戊型肝炎病毒(HEV)完整的ORF2基因序列,系统发育结果显示PPV-6和PCV-2与参考毒株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PBoV-2与参考毒株有较远的遗传进化关系,单独聚为一簇,可能是一个全新的基因型。为进一步调查PCV-2在藏猪腹泻粪便中的检出率,对采集146份样本进行检测,检出率为10.96%(16/146,95% CI:6.4%~17.2%),且与四川地区PCV-2流行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本研究发现藏猪腹泻粪便中病毒种类复杂多样,且可能存在与其他动物和人交叉感染情况,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也为藏猪腹泻病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观察小白鼠腹泻自愈过程中肠道粘膜形态学变化的规律,为研究开发治疗腹泻的药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试验小白鼠腹腔注射2.6亿大肠杆菌O101,建立小鼠腹泻模型。观察小鼠发病后的临床症状、大体剖检变化、病理组织学变化以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攻毒后小白鼠精神沉郁,排黄色稀便,十二指肠有散在出血点,肠壁变薄。光镜下小肠绒毛部分断裂,上皮细胞肿胀,肠粘膜下层有炎性细胞浸润。扫描电镜下肠道绒毛肿胀明显,微绒毛肿胀脱落,排列杂乱,杯状细胞数量增多。透射电镜观察上皮细胞线粒体空泡化、嵴和膜消失,粗面内质网扩张,杯状细胞内含有大量的粘原颗粒。从第4d开始临床症状开始好转,第6d小白鼠痊愈。结论:在大肠杆菌O101诱发小白鼠腹泻的自愈过程中,在临床症状、大体解剖、显微结构三方面的变化基本一致,表现为1-3d病理变化明显,第4d开始逐渐恢复,第6d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系统地研究了自然发病条件下,大肠杆菌性腹泻仔猪的组织病理及超微病理的变化。发现其组织病理学变化以肠道炎症、血液循环障碍及实质器官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变性、坏死为主,超微结构的变化以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和细胞膜等膜相关结构的损伤为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冠状病毒(BCoV)、牛轮状病毒(BRV)、牛恶性卡他热病毒(MCFV)4种致牛腹泻病毒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为BVDV、BCoV、BRV和MCFV的鉴别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根据BVDV的5′UTR基因、BCoV的N基因、BRV的VP6基因和MCFV的ORF9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克隆目的基因构建标准阳性重组质粒,建立可同时检测4种致牛腹泻病毒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价。用建立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76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并与常规PCR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建立了BVDV、BCoV、BRV和MCFV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建立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仅可特异性扩增出4种目标基因片段;对BVDV、MCFV、BRV和BCoV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9.4×101,1.4×103,9.1×101和1.2×102拷贝/μL,与普通PCR相比,灵敏性高出10~1 000倍;批内、批间差异均小于5%。76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与普通PCR检测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98.7%(BCoV)、97.4%(BRV)、100.0%(BVDV)和100.0%(MCFV)。【结论】建立了BVDV、BCoV、BRV和MCFV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牛腹泻病毒病原的实验室检测。  相似文献   
9.
白头翁复方对腹泻小鼠肠道粘膜乳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白头翁复方对腹泻小鼠肠道粘膜乳糖酶活性的影响,取体重相近BALB/c小鼠180只,随机分预防组、治疗组、自愈组和对照组,每组45只,本试验采用Dahlqvist的方法测定各组小鼠前、中、后段肠道粘膜乳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预防组和治疗组乳糖酶的活性显著高于自愈组(P0.01),预防组和治疗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白头翁复方能够显著增强腹泻小鼠肠道粘膜上乳糖酶的活性,表明白头翁复方治疗腹泻的作用机理可能与调节乳糖酶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腹泻小鼠自愈过程中肠道粘膜形态的动态显微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目的:观察小白鼠腹泻自愈过程中肠道粘膜形态学变化的规律,为研究开发治疗腹泻的药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试验小白鼠腹腔注射2.6亿大肠杆菌O101,建立小鼠腹泻模型。观察小鼠发病后的临床症状、大体剖检变化、病理组织学变化以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攻毒后小白鼠精神沉郁,排黄色稀便,十二指肠有散在出血点,肠壁变薄。光镜下小肠绒毛部分断裂,上皮细胞肿胀,肠粘膜下层有炎性细胞浸润。扫描电镜下肠道绒毛肿胀明显,微绒毛肿胀脱落,排列杂乱,杯状细胞数量增多。透射电镜观察上皮细胞线粒体空泡化、嵴和膜消失,粗面内质网扩张,杯状细胞内含有大量的粘原颗粒。从第4d开始临床症状开始好转,第6d小白鼠痊愈。结论:在大肠杆菌O101诱发小白鼠腹泻的自愈过程中,在临床症状、大体解剖、显微结构三方面的变化基本一致,表现为1-3d病理变化明显,第4d开始逐渐恢复,第6d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