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4篇
  9篇
综合类   7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退耕弃荒地土壤氮素变异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研究以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退耕弃荒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保证自然因素相对一致的条件下,根据退耕年限的不同和有无梯化过程,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全氮及氮素形态的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各形态氮素含量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根据此结论,并结合该区域性水热同期的先天条件,认为在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氮素肥力的自然修复是存在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百喜草在退耕坡地种植中的水土保持效应及养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百喜草在退耕坡地种植中的综合效应,采用针刺样点法测定植被覆盖度,小区径流池观测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量等方法,研究了百喜草在退耕坡地种植中的水土保持效应及其养羊效果。结果表明:种植当年,百喜草草丛高度、鲜草产量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15.63cm、2 567.45kg/667m2和95.62%;种植第3年,鲜草产量和植被覆盖度均较当年有所提高,分别为2 896.24kg/667m2和99.23%;而多年生黑麦草及其混播组合与百喜草相比,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撂荒坡耕地相比,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量分别降低47.54%和93.25%;百喜草饲养山羊,平均日增重133.5g,其屠宰率和净肉率也较高,每只羊净收入达40.36元。退耕坡地种植百喜草不仅可减少水土流失,而且可长期收获饲草,有利于发展生态草地畜牧业。  相似文献   
3.
基于1980-2007年陕西省安塞县统计数据,分析了生态退耕对农民收入、产业结构、种植结构等的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阐明了安塞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探讨了生态退耕后安塞县的农村经济转型问题.结果表明:(1)生态退耕政策的实施显著增加了农民人均收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现阶段安塞县农村经济转型的目标在于巩固生态退耕成果,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根本任务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3)促进第二产业发展是安塞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点.(4)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妥转移是安塞县农村经济转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黄土坡地几种退耕植被土壤硝态氮分布特征与迁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荒坡地为对照,研究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中广泛种植刺槐、柠条、苜蓿、杨树、侧柏的土壤中NO3--N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0~160cm土层中上述不同植被土壤NO3--N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柠条>刺槐>苜蓿>侧柏、杨树>荒坡地(P<0.05);人工林地土壤NO3--N含量大于荒坡地,豆科植被大于其他植被;从整个土壤剖面看,这几种植被在0~20cm表层土壤中NO3--N含量均高于其底下各土层,以苜蓿最高,达到6.12mg.kg-1,柠条次之,为5.82mg.kg-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在20~60cm柠条、苜蓿和刺槐土壤中NO3--N含量随深度增加逐渐下降,并于60cm以后趋于稳定,杨树、侧柏与荒坡地NO3--N含量随土层的加深变化不大;各植被在140cm以下土层中均存在NO3--N富集现象;不同坡位的NO3--N均呈现坡顶>坡中>坡底的趋势,阴坡土壤的NO3--N含量显著高于阳坡(P<0.05)。  相似文献   
5.
川南坡地不同退耕模式土壤及枯落物持水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泡法对川南坡地退耕成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和弃耕地5年后土壤和枯落物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坡地退耕后土壤自然含水量(t/hm2)、毛管持水量(t/hm2)和最小持水量(t/hm2)增加,并呈现出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弃耕地>农耕地的变化规律;4种退耕模式枯落物蓄积量(t/hm2)、自然持水量(t/hm2)、最大持水量(t/hm2)、最大拦蓄量(t/hm2)和有效拦蓄量(t/hm2)呈现出慈竹林>杂交竹林>桤木+慈竹混交林>弃耕地的变化规律。枯落物持水量(g/kg)与浸泡时间的关系为Q=alnt+b,吸水速率(g/(kg.h))与浸泡时间关系为V=ktn;在枯落物持水过程中,前2h内枯落物持水作用较强。因此,林下枯落物在降雨过程前期2h对降雨的吸持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慈竹林能较好地提高坡地退耕后土壤和枯落物水文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6.
介绍泸水县陡坡地治理及经营现状。分析历年退耕还林等项目实施对陡坡地生态治理的成效,以及治理中存在的困难。藉此提出陡坡地治理思路,及改变治理观念、模式,丰富治理模式,健全发展体系,作长远规划,提高科技应用水平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红壤坡地土壤水分亏缺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土壤水分张力计观测研究了江西红壤坡地年内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分析对比了土壤不同层次、时间和坡位的土壤水吸力变化,以及在百喜草种植、百喜草覆盖、裸露3种处理下红壤坡地土壤水分亏缺状况。结果表明:不同土层、不同坡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亏缺程度不同。从土壤水分亏缺的垂直变化来看,底层>表层>中层。不同土层,其水吸力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变化范围也不同,各土层年均土壤水吸力表现为:下层>上层>中层,同时上层土壤水吸力变化幅度大,中层、下层变化幅度较小;从不同坡段来看,上坡中坡土壤水分略微亏缺,下坡土壤水分充足。从不同土地利用措施来看,百喜草种植的区域水分亏缺度最大,百喜草覆盖的区域土壤水分亏缺度最小。  相似文献   
8.
陕北山地红枣集雨微灌技术集成与示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陕北山地红枣集雨微灌技术综合集成了坡地降雨径流调控技术、山地红枣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及修剪技术,在对微灌技术进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黄土高原山地红枣微灌技术体系,并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一附区——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创建了技术体系应用实体样板,该样板地红枣平均产量达到19 800 kg/hm2,较无灌溉条件(产量4 500~6 000 kg/hm2)增产2~3倍,较管灌条件(产量一般为12 000~15 000 kg/hm2)增产30%~60%,且节水36%以上。在单项技术研究方面,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确定了红枣生育期理论耗水量(438.8mm);通过不同灌水量处理的田间试验,初步确定出合理的灌水量区间为396~1 320 m3/hm2;提出了坡地低压滴灌工程新的设计理论,即微地形影响下的均匀度计算方法、滴头设计工作压力取值理论及毛管设计新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坡上部采用三项配套技术 低压滴灌、坡下部采用三项配套技术 涌泉根灌 雾喷的工程模式。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地区耕作技术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土高原地区地形破碎,坡地所占比例大,水土流失严重。调查和试验表明,在坡耕地上,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措施,对改变坡面微地貌,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抗蚀、蓄水、保土性能;培肥地力和提高作物产量,都具有显著作用。该文着重分析了效果明显的8种耕作技术及其特征,供决策部门在制订规划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The succession and enhancement mechanism of the ecosystem productivit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t de-tarmlng in me ecotone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in North China was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an ideaology or a technical basis for maintaining the impetu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region. A case study was appli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iomass productivity of the de-farming subsystem decreased by 38.4-72.3% compared with that of farming subsystem in the ecosystem. The main function of de-farming subsystem was focused on ecological productivity, it caused the ideal beneficial recycling ‘defarming → planting grass → raising animals → earn money' difficult to be realized. With the differentiation of de-farming subsystem, the natural and social resources input to the farming subsystem were accumulated. This laid a basis for the new attributes of economic productivity to be upgraded. The case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economic productivity of the ecosystem was increased by 8.85-13.35 times due to re-coupling between the de-farming subsystem and the farming subsystem as well as coupling between microhabitat differentiation and crop production in the subsystems, where the microhabitat differentiation could enrich water and fertilizer in the same field.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important mechanisms to enhance the system productivity in the ecotone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of North China included structure rebuilding and opening of the de-farming ecosystem and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complementary cooperative production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and rebuilding an open agro-pasture production stru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