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新型高效控失型复合肥对黄淮海地区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淮海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为研究新型高效控失型复合肥对该地区小麦生长的影响,在安徽、河南、山东和河北四省小麦田等量和减量施用控失型复合肥和普通化肥,并对最终产量进行比较,分析新型高效化肥对小麦的产量、产量构成、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肥处理小麦产量5401.80kg/hm2,施肥可以提高产量2~3成,是该区小麦增产的重要措施;等养分施肥试验中,控失型复合肥平均单产7673.16kg/hm2,较普通复合肥7361.31kg/hm2增产4.20%,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14.71%。产量结构分析显示,控失型复合肥增产主要通过提高小麦每公顷穗数和成穗率来实现;减量试验表明,控失型复合肥较普通复合肥在平均氮肥减少28%的情况下,平均单产分别是7498.20kg/hm2和7507.50kg/hm2,产量几乎相平,其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36.59%。试验证明,控失型复合肥是一种原理独特、高效的新型控缓释化肥,在黄淮海地区大规模推广使用对提高化肥利用率,增加小麦单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盐渍土氮素肥力和小麦产量,达到改良培肥、增产增效的目的,2017—2019年在滨海盐渍土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盐渍土氮肥与有机肥的运筹模式。田间试验按裂区设计,在同一施氮(N)量225 kg/hm2条件下,分设3个速缓效氮肥掺混比例:100%:0(F1),50%:50%(F2),30%:70%(F3);3个有机肥用量:6 t/hm2(O1),12 t/hm2(O2),15 t/hm2(O3),不施氮肥和有机肥处理为空白对照(CK)。结果表明,与其他速缓效氮肥掺混比例和有机肥用量相比,F3O3处理能有效降低盐渍土耕层水溶性盐含量0.7%~9.5%;土体剖面20—100 cm各土层硝、铵态氮含量与耕层相比分别降低1.3%~42.3%,3.8%~44.3%,有效减少了氮素淋出耕层;小麦返青期至成熟期耕层土壤速效硝、铵态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6.6%~59.8%,21.5%~60.4%;两季小麦分别增产5.9%~47.0%,8.3%~46.6%,并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小麦播前撒施速缓效比例30%:70%掺混氮肥225 kg/hm2配施有机肥15 t/hm2(F3O3)并翻耕与耕层混匀能够有效降低滨海盐渍土耕层盐分,减少氮素淋失,提升耕层土壤的供氮能力,并达到增产增效,是滨海盐渍土改良培肥最优的氮肥与有机肥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3.
控释尿素不同条施深度下鲜食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一次性施肥条件下控释尿素不同条施深度(0,5,10,15cm)对鲜食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变化、氮素利用率和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为控释尿素在鲜食玉米上的应用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控释尿素施用深度的不同主要影响鲜食玉米抽雄至乳熟收获期的干物质积累,该阶段10,15cm深度下鲜食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积累量显著高于0,5cm。随着控释尿素施用深度的增加,鲜食玉米鲜穗产量、乳熟收获期植株总吸氮量以及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均呈现递增趋势,与0cm相比,15cm深度处理的鲜穗产量和收获期植株总吸氮量分别显著提高13.3%和53.0%,氮肥偏生产力从70.9kg/kg增加到80.4kg/kg,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从6.8kg/kg增加到16.3kg/kg,氮肥表观利用率从3.3%提高到33.7%;10cm深度处理仅较0cm处理显著提高了植株总吸氮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而5cm深度处理的鲜穗产量、乳熟收获期植株总吸氮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与0cm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抽雄期叶片光合特性测定结果表明,与不施氮(CK)相比,控释尿素的施用显著提高了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穗位叶净光合速率,与0cm相比,15cm深度处理的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关键生育期的土壤无机氮测定结果表明,控释尿素施用深度的增加可以提高拔节期、抽雄期和乳熟收获期行间(施肥部位)0—20cm土层、抽雄期和乳熟收获期行间(施肥部位)20—40cm土层以及乳熟收获期玉米种植行(非施肥部位)0—20cm的土壤无机氮含量。可见,控释尿素深施能够提高鲜食玉米抽雄期以后的土壤供氮能力和改善叶片光合特性,促进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从而提高氮肥利用率和鲜穗产量。试验设置条件下,控释尿素最佳的施用深度为15cm。  相似文献   
4.
毒死蜱的聚脲微胶囊化、表征及毒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三聚体和三乙烯四胺为囊壁原料,利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毒死蜱化聚脲微胶囊.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微胶囊制备的配方及工艺条件,并用红外和热重对微胶囊的结构及热稳定性进行表征,对微胶囊的缓释性能及对斜纹夜蛾的毒力持效性进行了评价.红外和热重分析结果证实:毒死蜱被成功地微胶囊化,微胶囊结构稳定;正交试验优化条件下的初期包封率超过90%;微胶囊中的毒死蜱在水中30 d释放不超过5%;微胶囊制剂对斜纹夜蛾毒杀的LC50值8 d内从28.32 mg/L变化到31.16 mg/L,表明微胶囊中的毒死蜱持效性良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