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林业   3篇
综合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研究了3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REBb01,B12和Bxs对竹梢凸唇斑蚜Takecallis taiwanus生殖力的影响。感染的成蚜在死亡前能正常产仔。竹梢凸唇斑蚜在接种球孢白僵菌后,就群体而言,由于部分感菌成蚜的死亡导致在观察时限内平均产仔量明显下降,但就单个蚜虫个体而言,感菌与否对其死亡前的产仔量并没有太大影响。竹梢凸唇斑蚜在接种不同浓度的球孢白僵菌后其内禀增长力虽比对照要小,但下降不是很明显。图1表2参7  相似文献   
2.
应用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法,对竹梢凸唇斑蚜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竹梢凸唇斑蚜在竹林间呈聚集分布,且符合负二项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种群聚集主要是由昆虫本身的习性和某些环境因素引起.在空间分布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方案.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竹梢凸唇斑蚜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5~35 ℃范围内的7个恒温下测定了竹梢凸唇斑蚜Takecallis taiwanus (Takahashi)的发育、存活和生殖情况. 温度对竹梢凸唇斑蚜的发育速率、存活率、寿命、生殖力和生殖率都有直接的影响. 在5~30 ℃范围内,该蚜虫均能存活和产仔,成蚜产仔数以16 ℃时最高. 平均世代长度随温度升高而缩短,5 ℃时为54 d,30 ℃时为9 d. 成虫寿命10 ℃时最长(33 d),高于或低于该温度时,随温度升高或降低而缩短. 在25 ℃下,若蚜发育历期和种群倍增时间最短,内禀增长力最大. 但在35 ℃下,若蚜不能完成发育.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云南花椒台湾狭天牛生物学习性的观察和调查,明确了其在当地1年发生1代,幼虫从花椒树干的皮层逐渐蛀入木质部,并以幼虫在木质部内越冬;成虫喜静息于枝叶上,产卵于衰弱或半枯死的枝条上,成虫种群数量在田间的消长呈单峰型,发生高峰期为6月上旬。对台湾狭天牛成虫种群发生消长与温度、湿度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成虫的发生与温、湿度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蚜科专化菌暗孢耳霉对竹梢凸唇斑蚜的侵染特征。孢子附着在蚜虫体表后可迅速萌发直接侵入虫体,24 h后即有蚜虫感病死亡。在寄主死亡6 h内,假囊状体先突破体壁,分生孢子梗随后出现,后者可通过产孢启动新一轮的侵染循环。毒力生物测定结果显示,暗孢耳霉对竹梢凸唇斑蚜具有高毒力。在高剂量接种浓度(192.6±20.3)个孢子· mm -2时,92.8%的接种蚜虫5天内死亡。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第5天的半致死浓度低至51.6个孢子· mm -2 ,半致死时间在接种浓度100个孢子· mm -2时仅为2.3 天。  相似文献   
6.
竹梢凸唇斑蚜的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10~30℃之间的5种恒温下观测了竹梢凸唇斑蚜Takecallistaiwanus的发育历期,测得其1~4龄若蚜及全若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 76℃,9 24℃,7 28℃,6 45℃和8 10℃,有效积温分别为19 66d·℃,19 88d·℃,28 52d·℃,36 49d·℃和115 82d·℃,可供当地预测该蚜虫发生代数和发生期参考。表2参6  相似文献   
7.
竹梢凸唇斑蚜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竹梢凸唇斑芽在浙江临安1a繁殖50余代,无越冬阶段,月月危害竹子,若蚜有红色和绿色2种颜色,有翅孤雌蚜绿色为多,有翅孤雌蚜和若蚜常成堆也聚集在嫩竹叶背面,笋尖和未伸展的幼竹叶上刺吸危害。气温是影响竹梢凸唇斑蚜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防治可采用烟熏,喷雾和刮干涂药等多种方法,防治效果达97%以上。参6  相似文献   
8.
球孢白僵菌对竹梢凸唇斑蚜的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试来自不同虫源的5个球孢白僵菌菌株对竹梢凸唇斑蚜的毒力.结果表明:5个菌株对竹梢凸唇斑蚜都表现出一定的致病力.根据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考查不同菌株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的指标值lg(LC50)和LT50,菌株B12,Bxs,REBb01,Zhe-B和F-263在接种后第9天的lg(LC50)值分别为4.054 9,4.462 0,4.626 1,4.929 0和5.158 0;在1×106个孢子·mL-1浓度下LT50分别为3.63,3.70,4.31,4.34和5.20d.根据该蚜虫累积死亡率随时间和剂量变化的三维曲面图综合评价,5个菌株的毒力从强到弱依次为B12,Bxs,REBb01,Zhe-B和F-263.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