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3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8篇
  35篇
综合类   88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nterest in planting urban food trees (UFTs) in public spaces is growing in popularity as a form of urban greening and a potential food source. Currently there is minimal research on the governance and policy aspects of integrating food trees into cities. To fill this gap, we investig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FT site governance and how it compares to current urban forest governanc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relevant municipal officials in Calgary, Edmonton, Toronto and Victoria about their perspectives and involvement with UFT sites in their city. A scan of policy documents was completed to supplement the interviews. The interviews were analyzed using a deductive coding framework based on the Policy Arrangement Approach. We found that key actors at the UFT sites were local organizations and site champions, with minimal municipal engagement. Most site resources provided by municipalities were in-kind. There are also basic knowledge gaps about how to care for UFTs. Currently municipal by-laws prohibit the harvesting and removal of plant material, and are at odds with the purpose of UFT sites, with few municipalities fully integrating UFTs in policies. The primary discussion around UFTs centre concerns for public health and safety, management, and use of public space with limited discussions of benefits. This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e value of co-governance models to support UFTs, while a shift in focus from risks to benefits could encourage additional resources and policy integration. Further, including UFTs into policy would also support foraging and food tree maintenance in public spaces, and more fully reflect the plurality of urban forest engagement.  相似文献   
2.
城市垃圾填埋及沼气收集利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日益严重的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问题,在对此填埋,焚烧和高温堆肥等处理处置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填埋产沼技术的可行性,指出其兼有的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双重性,具有处理量大、处理费用低、可还原利用上地、能回收能源等多种优点,在我国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张霄雷 《林业科技情报》2021,53(1):99-100,103
近些年,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我国的道路桥梁建设也得到不断发展。而随着道路桥梁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道路桥梁的安全问题。因此对加固技术在道路桥梁施工中应用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桥梁维修加固机理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全面解析了市政道路桥梁维修与加固施工技术实践要点,希望可以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总结了其以科技创新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地市级农科所以科技创新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如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强度偏低、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农业科研与科技推广不能有效衔接等,并从加大对基层科研单位的科研投入力度、发挥市场和政府等多元化主体作用、优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转变传统科技创新思路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5.
采用黑曲霉为发酵剂对活性污泥进行全程无公害处理并对各种病原菌的生长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病原菌总量在发酵过程中呈“马鞍型”变化。由于不同堆肥处理组合的C/N比及添加辅料的不同,导致各种病原菌的生长规律出现差异;采用黑曲霉处理城市活性污泥可使病原菌数目减少,但不能达到完全杀灭的目的;对发酵污泥进行200℃高温物理处理后,病原菌存活量为零。因而活性污泥在堆肥后必须经过高温物理处理才能达到安全化和资源化。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城市污泥农用资源化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广东省城市污泥的特点、广东省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和土壤肥力偏低等不利因素所引起的严峻的农业形势,阐述了大力加强广东省城市污泥农用资源化研究与实践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城市污水污泥处理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城市污水污泥由于其产生量的巨大及成分的复杂,如何对它进行合理利用已越来越受人们关注。文章系统地综述了污泥的减容化、无害化处理方式及其进展,并重点对其资源化的土地利用和水处理利用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从而提出污泥的资源化最经济、最有效的处理途径。  相似文献   
8.
城市固体废弃物作为重要的碳源,其不同的处理方式碳排放量的差异显著。以东莞市某垃圾焚烧发电厂有限公司为例,分析比较了焚烧发电、卫生填埋、生物堆肥处理城市固体废弃物带来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单位垃圾处理碳排放产生量分别为焚烧发电0.61t CO2/t(二期为0.10 t CO2/t),标准卫生填埋1.02 t CO2/t,生物堆肥0.10 t CO2/t,生物堆肥产生的碳排放量最少,其次为焚烧处理。此外,垃圾焚烧发电减排量最高,达38.0%;卫生填埋减排量达14.9%,但仍然具有较大的CO2排放量;生物堆肥产生的CO2(折算后)较焚烧发电和卫生填埋少。通过改进工艺和选择适宜的城市固废处理方式,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城市污泥的施用季节、施用方式及施用量对毛白杨生长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对毛白杨生长有促进作用,春季施入优于雨季,沟状施入效果好,以75 kg/株最佳;污泥的施入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污泥施入毛白杨林地4年,100~120 cm的土层中硝态氮含量低于40 mg/kg,镉含量与对照相近,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10.
胡春玲  陈时博  付强  张琳  邱熔处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97-16298,16301
[目的]通过试验研究开发以农田灌溉为目的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方法]采用高负荷活性污泥法处理城市污水,以满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要求。[结果]高负荷活性污泥法不设初次沉淀池,负荷高,泥龄短,污泥沉降性能良好,不存在污泥膨胀,对有机物的去除以絮凝、吸附、沉淀作用为主,CODCr、BOD5、SS、氮、磷等出水水质指标均可满足《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要求。[结论]高负荷活性污泥法可作为污水资源化利用-回用于农田灌溉的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