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4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55篇
林业   26篇
农学   46篇
基础科学   12篇
  175篇
综合类   583篇
农作物   50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渭河流域25个气象站点1980−2018年月值气象数据集,基于Penman-Monteith蒸散模型计算多个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分析渭河流域气象干旱的演变、趋势、影响范围、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等时空变化特征,以期为渭河流域防灾减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近39a来渭河流域有明显的干湿周期变化,但整体上呈变干的趋势,干旱时段主要集中在1995−2009年,其中以2000−2009年的干旱站次比最大,平均达到36%,且干旱持续时间最长,约3.6个月,1980−1989年干旱持续时间最短,约1.6个月;(2)渭河流域秋季总体呈湿润变化趋势,而春季和夏季干旱在不断加剧,是区域年际干旱的主要驱动力;(3)渭河流域干旱以危害性较小的轻中旱为主,但2000年前后出现严重及极端干旱的站次相对较多,其中1997年研究区内发生的干旱程度较高,影响范围较广;(4)不同时间尺度各等级干旱发生频率的变化规律表现一致,均呈现出干旱等级越高发生频率越低的态势,且极端干旱在年际尺度内发生次数较为频繁,从空间上看渭河流域东北部是干旱多发区。总之,近39a来渭河流域总体干旱较为严重的时段为2000−2009年,且研究区内干旱呈北重南轻特征,因此北部地区仍需加强防灾管理。  相似文献   
2.
积雪覆盖下土壤热状况及其对气象因素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季节性冻土区在积雪覆盖条件下,土壤温度变化趋势及气象因素对土壤热状况的影响,以野外实测试验数据(2013年11月8日—2014年4月28日)为基础,分析裸地、自然降雪、积雪压实和积雪加厚覆盖条件下5、10、20、40、60、100、140 cm深度土壤温度变化特征,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筛选出影响土壤热状况的主要气象因素,进而统计土壤温度与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积雪的存在阻碍了环境与土壤之间的能量交换,引起土壤温度和土壤冻融过程的差异;随着积雪覆盖深度的增加,土壤的冻融日期会出现延迟现象,土壤温度相对稳定在较高水平,并且地、气之间温差增大;冻融过程中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环境温度,积雪覆盖使得气象因素与土壤温度的关联度减弱。  相似文献   
3.
赣南脐橙园蜘蛛已知13科38种。脐橙树冠层蜘蛛优势种有3种,其中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全年以5 - 6月及9 - 10月份的发生数量最大;斑管巢蛛(Clubiona deletrix)在7 - 10月份发生量较大,2 - 3月份的数量明显减少;鳞纹肖蛸(Tetragnatha squamata)在4月和12月份的种群数量较多,而6 - 9月份较少见到。地面层蜘蛛优势种有2种,其中草间钻头蛛的季节消长同样具有两个高峰期,但跨度较少,仅在6月份和10月份出现;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种群数量在3月份达到最高峰,在12月份处于低谷。不同季节脐橙树冠层草间钻头蛛和斑管巢蛛的发生数量都与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鳞纹肖蛸的季节发生数量与平均气温间为显著负相关;地面层拟水狼蛛的数量季节变动与相对湿度和降雨量间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柯桥区茶叶气候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茶叶种植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为各种植区提供不同类型的精细化气象服务做准备。利用浙江省区域气象自动站2004—2016年的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对柯桥区茶叶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划分气候风险区划。结果发现:柯桥区南北地势不同带来了气候的明显差异,针对茶叶生长发育的需求,对柯桥区南北气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南部虽然易发生气象灾害,但在气候适宜性综合评价上更适合茶叶生长。因此,本研究有助于为当地茶叶风险预报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整体上优化茶叶生产布局。  相似文献   
5.
利用临汾市气象观测站1954—2018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MannKendall检验等统计方法,对临汾市6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暴雨、高温、雷暴主要发生在夏季,高发期均为7月,年平均发生日数分别为1.9、19.6、26.8 d;干旱、大风、雾在全年时段都有发生,干旱的高发期为秋冬季,春季为大风多发期,4月最多,雾多发生在秋冬季,11月为高发期,年平均日数分别为137.7、5.5、17.5 d。从气象灾害发生的年平均日数来看,依次为干旱>雷暴>高温>雾>大风>暴雨。近65年来,临汾市暴雨、干旱、雷暴、大风这4种气象灾害有减少趋势,其中雷暴、大风减少趋势明显,而高温、雾则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结合鄂尔多斯市农业生产实际,重点分析了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气象服务措施,以增强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7.
李强  孔凡磊  袁继超 《作物杂志》2020,36(4):150-452
基于2011-2016年大田试验和气象数据资料,研究了年际气象差异对西南丘陵区玉米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西南丘陵区玉米生产的高产稳产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西南丘陵地区雨热资源丰富,但气象因素存在明显的年际波动,降水量波动最大,积温波动最小,且玉米各生育阶段降水、积温和光照配置也有所不同。积温是该区玉米生育前期形态建成的主要限制因子,花前积温、花后日照和降水共同调控玉米的干物质积累与转运,而后期产量形成是各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花后日照直接影响玉米穗部性状(穗长、穗粗)和产量构成(穗粒数、千粒重),从而调控玉米的产量;花后积温和降水则通过影响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对最终产量产生影响。因此,西南丘陵地区玉米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播期,适当提高生育前期积温,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高源器官的形态建成,为花后光合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减少花后降水量,提高花后日照时数,改善籽粒灌浆,提高籽粒充实度,从而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8.
设施番茄灰霉病是由气象因子影响的一种重危害、高损失的真菌性病害。通过多年的观测调查发现:当连续10日及以上设施内日平均气温≥14.8℃、相对湿度≥90%、出现连阴或者连续多云寡照天气时,番茄就会出现灰霉病。番茄灰霉病不仅会导致番茄果实腐烂落果,造成减产甚至绝产,还会影响番茄品质。结合病虫害防治调查及农业气象试验,提出了选用抗病毒品种、改善设施内气象条件等减少番茄灰霉病发生的生态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到报监测是气象水文数据传输、处理等的重要环节,其实时性是关键设计目标。通过分析文件目录扫描方法和消息通知机制的应用特点,结合气象水文资料传输、处理规程及应用模式,重点阐述了结合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的到报监测方法,并给出一种重构性强、应用灵活的到报监测模块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候要素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河流域102个气象站点1961-2013年气象数据,选用相对湿润度指数作为干旱指标,探讨年尺度和季节尺度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尝试利用偏导数方法计算分析相对湿润度指数的气候要素敏感性及其与气候要素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上游旱情比中游和下游地区偏重,春夏秋冬各季分别处于中旱、轻旱、中旱和特旱状态,全年尺度处于特旱程度,季节和全年尺度的相对湿润度指数均呈现从西北到东南递增的变化趋势,春季、秋季和全年尺度特旱区域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宁夏北部以及内蒙古地区,而气象干旱减缓的站点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上游地区,干旱增强的站点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东南部。相对湿润度指数对太阳辐射和相对湿度呈正向敏感,对温度和风速呈负向敏感。上游和中游地区夏季相对湿润度指数最敏感要素分别为太阳辐射和平均温度,全流域春季、秋季、冬季和全年尺度对相对湿度最敏感。全流域春季和夏季与相对湿润度指数相关性最强的要素均为相对湿度,上游和下游地区秋季的主控要素为太阳辐射,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冬季则分别与温度、风速和风速相关性最强。全年尺度上,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相对湿润度指数变化的主控要素则为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