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38篇
农学   67篇
基础科学   4篇
  16篇
综合类   279篇
农作物   94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83篇
植物保护   17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Trichoderma isolates are known for their ability to control plant pathogen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various isolates of Trichoderma, including T. harzianum isolate T-39 from the commercial biological control product TRICHODEX, were effective in controlling anthracnose (Colletotrichum acutatum) and grey mould (Botrytis cinerea) in strawberry, under controlled and greenhouse conditions. Three selected Trichoderma strains, namely T-39, T-161 and T-166, were evaluated in large-scale experiments using different timing application and dosage rates for reduction of strawberry anthracnose and grey mould. All possible combinations of single, double or triple mixtures of Trichoderma strains, applied at 0.4% and 0.8% concentrations, and at 7 or 10 day intervals, resulted in reduction of anthracnose severity; the higher concentration (0.8%) was superior in control whether used with single isolates or as a result of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two isolates, each at 0.4%. Only a few treatment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control of grey mould. Isolates T-39 applied at 0.4% at 2 day intervals, T-166 at 0.4%, or T-161 combined with T-39 at 0.4% were as effective as the chemical fungicide fenhexamide. The survival dynamics of populations of the Trichoderma isolates (T-39, T-105, T-161 and T-166) applied separately was determined by dilution plating and isolates in the mixture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using repeat motif primers. The biocontrol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to the respective species T. harzianum (T-39), T. hamatum (T-105), T. atroviride (T-161) and T. longibrachiatum (T-166), according to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sequence analysis.  相似文献   
2.
6种药剂对枸杞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及其残留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针对枸杞炭疽病的高效低残留农药,选用戊唑醇等6种药剂,就其药效及农药残留情况进行了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第7天,43%戊唑醇(SC)2 000倍液、40%氟硅唑(EC)6 000倍液、50%异菌脲(WP)1 000倍液、25%嘧菌酯(SC)1 000倍液、25%苯醚甲环唑(EC)1 000倍液和50%多菌灵(WP)500倍液对枸杞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7.00%、76.67%、69.33%、59.00%、56.00%和28.67%,施药后第10天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2.50%、65.55%、47.41%、45.59%、45.44%和6.44%;戊唑醇的防治效果最好,氟硅唑次之。枸杞干果中戊唑醇的残留含量为2.60 mg·kg-1,低于最大残留限量;氟硅唑的残留含量为0.16 mg·kg~(-1),高于最大残留限量。6种试验药剂中只有戊唑醇符合高效低残留农药的筛选标准,可用于采果期枸杞炭疽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采用组织块分离法从采后发病芒果果肉中分离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r DNA-ITS序列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并初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发病芒果中分离到的病菌T0408鉴定为Colletotrichum asianum Prihastuti,L.CaiK.D.Hyde。该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适宜pH值为5~8;环境湿度在75%~98%范围内,湿度越大,菌丝生长速度越快,在3 000 lx日光灯的光照强度下连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和产孢;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30℃、适宜pH值为6~8,环境湿度为75%~98%,湿度越大、在3 000 lx日光灯的光照强度下连续光照有利于孢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4.
5.
PEPC家族蛋白在植物光合碳同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具有多种非光合生物学功能,目前杧果中尚未报道。本研究对杧果MiPEPCs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组织(包括成熟叶片、成熟树皮、种子、根、花、果肉和果皮)和两个品种(高糖品种‘台农1号’和低糖品种‘热农1号’)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获得4个杧果MiPEPC基因家族成员,其理化特征较为相似,且所有MiPEPCs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均存在与细胞质中。基因组定位发现杧果MiPEPCs分布于4条不同的染色体。联合拟南芥,水稻,菠萝的PEPCs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可分为2个亚组,MiPEPCs分布在第I(PTPC)和II亚族(BTPC)。杧果植物型MiPEPCs和细菌型MiPEPCs分离时间早于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分离时间,两者蛋白序列差异大,但仍具有一定的保守性。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显示,MiPEPCs含有数量较多的光响应元件和激素响应元件。转录组表达分析结合qPCR实验验证发现,MiPEPCs在不同杧果组织中的表达具有偏好性,可能参与杧果的多个生物学过程(包含光合和非光合过程),并初步推测MiPEPC1、MiPEPC3可能与杧果果实成熟过程。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MiPEPC家族在杧果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广西右江河谷地区芒果中农药残留现状,并做了人群的膳食风险评估,旨在为芒果农产品的农业主管部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在右江河谷产区采集99份芒果样品,对样品中107种农药残留进行分析检测,并运用点评估方法对农药残留膳食摄入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芒果的检出农药类型上,以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为主,检出率高达61.61%;累计检出20种农药残留,样品检出率为80.80%,其中吡唑醚菌酯检出率最高,达到46.46%;按照GB 2763-2021判定,超标数量达到14份,占总样品数量的14.14%,吡唑醚菌酯和氯氟氰菊酯两种农药超标;检出农药对成人和儿童的慢性膳食摄入%ADI在0.00 -2.43 %之间,其中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对儿童的急性膳食摄入%ARfD分别为101.82%、136.16 %,所有检出农药对成人的急性膳食摄入%ARfD均小于100 %。广西右江河谷地区芒果中多农药组分残留情况明显,吡唑醚菌酯和氯氟氰菊酯需要重点监测关注;儿童对芒果中摄入氯氟氰菊酯和联苯菊酯的农药残留急性膳食有一定的暴露风险,成人对芒果中检出的所有农药急、慢性膳食暴露风险极低。  相似文献   
7.
草莓炭疽病是草莓定植时期最易造成死苗的真菌病害。本文研究了生物刺激素(木霉菌、海藻酸、聚谷氨酸)协同灌根对草莓炭疽病的防治以及促生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木霉菌、海藻酸、聚谷氨酸单剂灌根和木霉菌+海藻酸、木霉菌+聚谷氨酸的协同灌根处理均能显著降低炭疽病造成的死苗率,其中木霉菌+海藻酸的防效最高,可达78.26%。相比对照,所有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净光合速率、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活性和加氧酶活性等光合指标,以及土壤脲酶活性。协同灌根处理显著提高草莓株高、根茎粗、叶柄长、叶面积等生长指标达15.62%~47.00%。其中木霉菌+海藻酸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土壤脲酶活性最高。综合而言,木霉菌与海藻酸协同灌根在促进生长、促进光合、提高土壤供氮水平以及防控草莓炭疽病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可作为生物防治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柑橘生产上叶面肥的使用很普遍?为了评估喷施叶面肥对柑橘新梢期的主要害虫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和柑橘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发生?为害的影响, 本文分别在养虫笼和网室条件下调查了以上2种害虫对喷不同叶面肥(尿素?复合氨基酸和葡萄糖)砂糖橘苗木的选择和为害, 以及柑橘炭疽病发生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从木虱成虫选择性和产卵两个方面来看, 不同喷施处理的砂糖橘对木虱的吸引作用表现为尿素>复合氨基酸>葡萄糖>清水对照, 其中尿素和复合氨基酸处理吸引作用显著高于对照?喷施3种叶面肥后潜叶蛾为害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 以葡萄糖处理的为害率和受害指数最高?另外, 尿素和复合氨基酸处理苗木的柑橘炭疽病病叶率和病情指数显著高于对照, 复合氨基酸处理病叶率显著高于葡萄糖?说明喷尿素?复合氨基酸叶面肥对柑橘木虱有较强的吸引作用, 同时加重柑橘炭疽病?另外, 与对照相比, 喷施3种叶面肥均能加重潜叶蛾的为害, 尤其是葡萄糖?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解淀粉芽孢杆菌Y-S-Y12拮抗菌发酵液和生物质热解液混配对辣椒炭疽病的协同防病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对不同浓度生物质热解液、拮抗细菌Y-S-Y12菌株的发酵浓缩液及其混配溶液对辣椒炭疽病的抑菌作用进行检测,计算出毒力方程,根据EC50值将两种溶液进行混配,求得最佳配比。通过活体试验检测Y-S-Y12菌株对辣椒炭疽病果实的防治效果,测定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hydrogen peroxidase,CAT)活性,并探究各药剂对辣椒炭疽病病菌菌丝的细胞膜通透性、生理代谢和菌丝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Y-S-Y12菌株发酵浓缩液和生物质热解液以1∶9混配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混配的防效显著高于单剂,防效达到79.62%,进一步说明混配具有增效作用。混剂处理的辣椒炭疽病菌菌丝中的几丁质酶活性、β-1,3-葡聚糖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和单剂处理,处理后菌体的保护屏障被打破,使培养液的电导率、外渗液中蛋白质和核酸含量上升。混剂处理的辣椒叶片中SOD、POD、CAT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和单剂处理,说明辣椒植株抗病性增强。综上,Y-S-Y12菌株发酵液和生物质热解液混配对辣椒炭疽病有协同防病作用,可能是因为Y-S-Y12菌株具有破坏辣椒炭疽病菌菌丝和诱导辣椒植株抗病性作用。研究为辣椒炭疽病无公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茶树炭疽菌属病害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随着茶产品经济价值的提高,茶叶生产安全备受关注。炭疽菌是引起茶树病害的病原菌之一,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茶产品品质,威胁我国茶产业的良性发展。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茶树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目前,茶树炭疽菌种名使用混乱,茶树与炭疽菌的互作研究也较为薄弱,而简单依靠药剂防治病害也对茶叶质量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梳理并明确了危害茶树的炭疽菌种类;总结了现有的茶树和炭疽菌互作的研究成果,提出识别免疫(effector triggered immunity,ETI)模式是茶树防御炭疽菌的主要机制;对茶树病理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解决办法,并展望了深入开展茶树抗病机理研究的思路,以期为制定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及选育茶树抗病良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