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5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52篇
林业   47篇
农学   71篇
基础科学   12篇
  55篇
综合类   326篇
农作物   56篇
水产渔业   57篇
畜牧兽医   278篇
园艺   47篇
植物保护   4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提高梯棱羊肚菌黑色素的提取率及溶解性,本试验采用单因素、Plackett-Burman试验、响应面试验对纤维素酶-超声波协同提取梯棱羊肚菌黑色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通过赖氨酸修饰,并对修饰前后的梯棱羊肚菌黑色素进行结构表征、理化性质及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NaOH浓度为1.54 mol/L,纤维素酶添加量为20 mg/g,纤维素酶酶解时间为78.6 min,料液比为1:30,酶解温度为40 ℃,超声时间为80 min条件下提取的梯棱羊肚菌黑色素最优。未修饰的梯棱羊肚菌黑色素不溶于水,色价值为480.24,修饰后的黑色素溶解度为1 016 g/L,色价值为1 771.18,比未修饰的黑色素在溶解性、色价值方面均有所提高。此外,在不同的温度、光照、pH条件下,修饰前后的梯棱羊肚菌黑色素均比较稳定。以上研究结果为梯棱羊肚菌黑色素的高效提取及其产品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利用改进BP神经网络预测初产奶牛产奶量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传统BP算法的缺陷,提出了一种采用L-M训练法的BP神经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非线性系统的奶牛305d产奶量预测模型,此模型可以提前215d预测初产奶牛305d产奶量,从而实现提早进行选择,加速奶牛育种工作进程。并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了改进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黄鳝血清、肠黏液免疫球蛋白的分离纯化及部分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硫酸铵盐析、SephadexG-200凝胶层析等方法从黄鳝血清和肠道黏液中分离纯化出黄鳝血清和黄鳝肠黏液免疫球蛋白。SDS—PAGE分析表明,二者的理化性质相同;经β-巯基乙醇处理后解离形成重链和轻链两个亚单位,分子量分别为74kD和29kD。试验结果表明,黄鳝血清和肠黏液中存在免疫球蛋白,二者具有相同的层析和SDS-PAGE电泳特性。  相似文献   
4.
探究了百兆网线的工作原理,根据原理提出了用同一根双绞线接两个水晶头当作两根四芯网线使用的方法,并用它解决了图书馆局域网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5.
Penetration, development and emigration of M. arenaria in the roots of three Myrobalan plum (Prunus cerasifera) clones genetically characterized for their resistance to root-knot nematodes (RKN) were studied during the 10 (penetration) and 15 (emigration) days following the date of inoculation (D) of 2500 juveniles (J2s) per plant into the soil. Miniaturized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the two resistant clones P.2175 (Ma1 gene) and P.1079 (Ma2 gene) and the susceptible clone P.2032 (recessive for both genes), obtained from micropropagated plantlets and grown in mini-containers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at 25°C in a growth chamber. For penetr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nematodes in the roots were recovered by the acid fuchsin-lactophenol staining technique. Equivalent numbers of J2s were recovered in all the clones at D+1 and D+2. Subsequently, the numbers increased rapidly in P.2032 and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P.1079 and P.2175 that remained at a low level. No swollen larvae were observed in the resistant clones. In P.2032, the first swollen larvae were observed at D+4, the first females were observed at D+12, whereas the first females with attached egg sacs and the first new-generation J2s were obtained between D+21 and D+28. Our data suggest that the resistance phenomenon does not act on the very early nematode penetration but acts later by preventing feeding-site ind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to the third-stage. For emigration studies, plants in which J2s had been allowed to penetrate for two days (from D to D+2) were washed free of soil, repotted and then, after various periods of growth, soil-free roots were placed under a mistifier to evaluate the numbers of emigrating individuals. Emigration of J2s from the roots occured mainly from D+2 to D+4 in all the genotypes and was very limited from D+4 to D+10.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 of emigrated juveniles between the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 clones, indicating that emigration cannot explain the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s of nematodes recovered in the roots.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M97抗条锈性遗传规律,在苗期用7个小麦条锈菌系对M97与感病品种铭贤169的杂交后代F1、F2、F3和BC1代进行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并对M97抗Sun11-4的抗条锈基因进行SSR分子标记。M97对Sun11-4和Sun11-11的抗病性均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CY29、CY30、CY33的抗病性由1显1隐2对基因共同控制,对CY31的抗病性由2对显性基因独立或重叠作用控制。以接种Sun11-4的F2代分离群体构建作图群体,筛选到Xwmc222、Xwmc147、Xbarc229和Xwmc339等4个与抗病基因连锁的SSR标记,其遗传距离分别为3.4、4.8、7.6和12.1 cM。将该抗病基因定位于小麦1DS染色体,且该基因不同于已知的抗条锈基因,暂命名为YrM97。用YrM97两侧遗传距离最近的2个标记Xwmc222和Xwmc147对42个黄淮麦区主栽小麦品种进行分子检测,仅有9.5%的品种具有与YrM97相同的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7.
为制备犬流感病毒(H3N2) M1蛋白纯品,针对M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扩增产物克隆至表达载体pET-SUMO中并转化至宿主菌BL21(DE3),诱导表达目的蛋白,探索纯化工艺,制备目的蛋白,并用Western blot检测纯化的M1目的蛋白。通过PCR成功扩增出大小为771 bp的M1基因,成功构建p ET-SUMO-M1表达载体,表达的融合蛋白相对分子量为41 kD,主要以可溶形式表达,纯化后获得蛋白纯品,Western blot检测显示用M1蛋白(28 k D)免疫小鼠制备的多抗能与制备的蛋白纯品发生特异性反应,从而证明蛋白纯品为M1目的蛋白。试验制备出的M1蛋白纯品可为进一步制备通用型抗犬流感病毒抗体提供纯品抗原。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杂交育种技术,将国内高产、抗寒品种龙牧801苜蓿(Medicago sativa cv.Longmu No.801)和国外具有多叶性状品种驯鹿苜蓿(M.sativacv.AC Caribou)与呼伦贝尔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cv.Hulunbeier)分别进行正反杂交,统计杂交结荚数、结荚率、每荚种子数,并观测F1代单株性状。结果表明:父母本和正反交对杂交结荚数、结荚率和每荚种子数存在显著影响(P0.05),其中,呼伦贝尔黄花苜蓿(♀)×引进品种驯鹿苜蓿(♂)的结荚数、结荚率显著高于其他杂交组合,且各组合正交显著高于反交。从F1代杂交株中筛选出84个优异单株和5株具有多叶性状的优异单株,其株高、茎叶比、分枝数和单株干重均显著高于对照亲本,可以作为育种材料进行进一步的选育。  相似文献   
9.
根据新城疫病毒(NDV)F48E9国内标准强毒株编码序列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分别用于扩增M和NP基因。经序列测定,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上,转化E.coliBL21(DE3),筛选表达NDVF48E9株M蛋白和NP蛋白的菌株。IPTG诱导表达后,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NDVM蛋白在E.coliBL21(DE3)内以可溶形式存在,而NP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用纯化的M和NP蛋白免疫鸡制备超免疫血清,进行Western-blot分析;结果,它们可以与真核表达系统表达的M和NP蛋白以及NDV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的NDVM和NP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山东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遗传变异规律,本研究2006年~2010年从山东省发病的商品鸡中分离鉴定了17株IBV,并对其S1基因、N基因和M基因分别进行RT-PCR扩增、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疫苗株H120相比,17个分离株S1蛋白的变异程度较大,存在广泛的基因突变和氨基酸替代,多数病毒株还存在氨基酸的插入;N蛋白无碱基的缺失和插入,仅存在核苷酸的突变和氨基酸的替代;M蛋白除病毒株CK/CH/SD09/005插入3个碱基外,其它16个分离株仅存在少数的碱基突变和氨基酸替代.S1基因、N基因和M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分离株的3个基因在进化上相对平行,与国内分离株LX4同属一个进化分支,同源性较高;分离株SDYT0605的3个基因与疫苗株H120同源性较高,可能是免疫压力下变异的疫苗株;分离株SDTA06111、SDWF0608和CK/CH/SD09/005的S1基因、N基因和M基因分属于不同的进化分支,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本研究结果显示基因突变、插入和不同基因之间的重组是免疫压力下IBV变异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