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1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现场裂解猪全血提取DNA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决常规现场裂解猪全血时出现的血液凝结问题,提高了裂解液中抗凝剂EDTA的浓度,并对血液消化的蛋白酶K的用量作了梯度处理。结果经方差分析表明:不同裂解液间DNA产量有极显著差异(P<0.001)。用我们改进的抗凝剂配方,DNA产量高于常规裂解波,且所提DNA质量没有下降;不同蛋白酶K用量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采用本氏试剂与羟甲基纤维素水解还原糖反应的细胞化学方法,对玉米不定根淹水诱导形成通气组织过程中,逐步解体的皮层细胞内纤维素酶活性进行了定位观察。显示酶活性的沉淀颗粒首先出现在离根尖4 mm的少数皮层细胞中,沿细胞壁分布;在离根尖5~6 mm的皮层组织内,有沉淀颗粒的皮层细胞数量增多,而且沉淀颗粒的密度也显著增大,沉淀颗粒仍沿细胞壁均匀分布;在离根尖7~8 mm皮层细胞内,沉淀颗粒尽管仍主要沿细胞壁分布,但由原来的均匀分布变为凝集态的不连续分布。在离根尖9 mm的皮层细胞内,沉淀颗粒则以凝集态分布在细胞壁上。在离根尖10 mm的皮层组织内,部分细胞的细胞质被完全消化,细胞壁也被明显降解,呈残余态。随着局部位置的皮层细胞完全消化,在离根尖11 mm的皮层组织内开始形成通气组织。研究结果显示纤维素酶活性的表达与皮层细胞的细胞壁降解紧密相联,支持前人提出的纤维素酶参与了通气组织形成过程的假说。  相似文献   
3.
人工虫草菌菌丝体的破壁溶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高压匀浆处理以及超声波处理可明显地减小菌丝体的长度,利用菌丝体内有效成分的提出,木瓜蛋白酶和鸡蛋清溶菌酶对菌丝体的溶菌效果不很理想,而纤维素的溶菌效果显著,在高压匀浆或超声波处理的基础上,结合纤维素酶的作用,可收到良好的破壁溶菌效果,其中以40MPa的压力进行高压匀浆后,再以0.15%的纤维素酶在pH4.5,50℃作用2h的效果最好,而且处理起来较为方便,可使培养液中分离出的菌丝体固形物含量下降50%,培养液中虫草菌主要成效成分增加55%,培养液经过滤或离心处理后可达到完全澄清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钟鸿干  李培  孙杨 《河北渔业》2014,(2):1-4,60
从三亚市大东海分离出1株有较强溶藻活性的细菌,命名为L-D1,并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L-D1的菌悬液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试验发现,L-D1是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共同作用影响中肋骨条藻的生长的;L-D1的溶藻效果在温度为25℃时优于其他温度,盐度为20‰时优于其他盐度,全黑暗条件下的溶藻效果优于其他光照条件下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