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60篇
  免费   244篇
  国内免费   718篇
林业   523篇
农学   1321篇
基础科学   141篇
  780篇
综合类   2310篇
农作物   989篇
水产渔业   210篇
畜牧兽医   855篇
园艺   627篇
植物保护   66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192篇
  2015年   224篇
  2014年   314篇
  2013年   316篇
  2012年   418篇
  2011年   569篇
  2010年   460篇
  2009年   541篇
  2008年   547篇
  2007年   633篇
  2006年   533篇
  2005年   415篇
  2004年   301篇
  2003年   247篇
  2002年   197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ipid Science and Health (ISLSH), which was organized annually by Oi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CRI-CAAS) since 2016, has gained a strong reputation and attracted hundreds of delegates from around the world for discussion of lipid research trends and advances every year, to promote research and academic exchanges in the fields of lipid science and health.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ipid Science and Health was successfully held in Wuhan, China, from October 23rd to 25th, 2020, to celebrate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OCRI-CAAS. The two-day symposium gathered well-known experts specialized in lipid science to share the current state of lipid research with emphasis on aspects covering: (1) lipid profil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2) lipid preparation and modification, (3) lipid improvement and regulation, and (4) lipid nutrition and health. The symposium was conducted by a combination of on-site and network meeting. More than 250 distinguished delegates from academia and industry participated in the on-site multidisciplinary meeting, and thousands of scholars attended the virtual event. This paper is as a record of the symposium proceedings and a brief summary of the advances and trends in 4 aspects of lipid science and health.  相似文献   
2.
3.
大白菜耐热性遗传效应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吴国胜  王永健 《园艺学报》1997,24(2):141-144
以两组耐热和热敏感的大白菜对应亲本(177与276;176与279)及其杂交、回交世代(F1、F2、B1、B2)为材料进行耐热性遗传模型分析和遗传参数估算,得到一致的结果:大白菜的耐热性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兼有上位性效应,显性效应不显著。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以耐热和热敏感的5个代表性亲本材料采用Grifing的双列杂交方法Ⅱ配制杂交组合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加性遗传方差组分很高,而显性遗传方差组分很小,与上述结果一致。同时,耐热亲本材料176和177均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是耐热性选育的较好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4.
杏种质资源评价及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2  
在简要介绍杏的起源、分布及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基础上,着重对杏品种资源的分类、授粉生物学、孢粉学及分子生物学评价以及杏杂种后代遗传变异特点、育种目标及育种技术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应用常染色体上的标记基因研究能够加快数量性状的遗传进展。亲代由标记基因遗传给后代的加性遗传方差值可以用来测定标记基因这种效益。分别在个体水平上以及在复合连续平衡的分离群体水平上建立了标记基因加性遗传方差值的理论方程。这些方程包括与标记基因连锁的数量性状位点数、这些数量性状位点的效应值以及与标记基因有关的重组率。并就分离群体中标记基因加性遗传方差的期望值进行了推导。在分离群体的系谱选择方案中,常染色体上遗传方差中绝大部分与位于该染色体上的标记基因相关。对于牛的一个平均长度染色体来讲,这部分值大约是该染色体孟德尔分离方差值的40% 。标记基因的位置效应和干扰因素对这一期望值的影响是很小的,而染色体的长度对期望方差值影响很大。如果标记基因缺乏多态型以及染色体替代效应估计偏差会大大降低MAS的选择效果。常染色体上标记基因遗传方差期望值的大小表明:即使当标记基因处在一个非活动位点,在分离群体中,仍有较大的染色体替代效应存在。  相似文献   
6.
改善E1级胶合板用UF胶粘剂预压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氧化淀粉在树脂合成后期、API在调胶时加入分别对脲醛树脂进行改性,探讨改性UF对胶合板预压强度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法对比改性后胶合板的预压性能和改性后胶合板的甲醛释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API量的加大,胶合板的预压性能得以提高;而氧化淀粉改性后则随着量的加大,一定范围内胶合板的预压性能得以提高,加入量继续加大后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7.
中国矮马运铁蛋白遗传多态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中国矮马运铁蛋白多态性进行了测定。在运铁蛋白位点共发现5种表型,即F2F2,DF2,F2H2,F2O和F2R,由Tf^D,Tf^F2,Tf^F2,Tf^H2,Tf^O和Tf^R等5个等位基因控制,其基因频率分别为0.0312,0.7188,0.0625,0.0312和0.1563;基因的杂合度(H),个体鉴别概率(Dp)和亲仔关系排除概率(PE)分别为0.4530,0.6875和0.2586。  相似文献   
8.
RAPD技术对地方鸡种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利用RAPD技术对4个地方鸡种和1个引进鸡种的群体遗传结构进行分析,通过筛选的5个随机引物OPH-02、OPH-05、OPH-13、OPH-16、OPG-07对5个鸡种的池DNA进行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5个引物共产生条带61个,扩增产物片段的长度一般从150bp-4kb。  相似文献   
9.
对60份参试材料的5个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确定甜菜主成分因子有根产量、含糖量和抗褐斑病性;聚类分析结果,按类群间遗传距离大于类群内遗传距离的原则分为6类.类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2=16.781,大于该平均遗传距离的类群组合有Ⅰ和Ⅳ,Ⅰ和Ⅴ,Ⅰ和Ⅵ,Ⅱ和Ⅵ,Ⅲ和Ⅴ,Ⅲ和Ⅵ,在上述类群间选择亲本有效.  相似文献   
10.
汝城白毛茶种群个体间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RAPD技术,对汝城白毛茶种群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汝城白毛茶种群个体单株扩增的谱带数最多时为13条,最少时为10条;DNA多态性最高为92.31%,最低为70.00%,平均为85.40%。结果表明汝城白毛茶种群呈现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汝城白毛茶种群单株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882,最大为0.579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汝城白毛茶种群中有些单株聚类很近,遗传基础比较一致,有些聚类较远,显示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发现种群单株间的遗传变异呈现连续性,当结合距离I为0.14时,汝城白毛茶种群可分为6个类型,这与其表观形态类型相符。本文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证明汝城白毛茶的核心种质基因群在汝城县白毛茶示范场得到了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