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1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10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灰茶尺蠖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涛  黄志嘉  朱映  温秀军 《植物保护》2019,45(6):256-258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成虫触角感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灰茶尺蠖触角上主要存在3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 ST)、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 SC)和栓锥形感器(sensilla styloconica, SS)。感器的种类和分布在雌雄成虫触角上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opolyhedrosis virus,EoNPV)是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为进一步明确该病毒对茶尺蠖两近缘种的毒力差异,采用叶盘法对3龄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进行了EoNPV的毒力测定。研究显示,EoNPV对灰茶尺蠖的半致死剂量LD50(median lethal dose)为茶尺蠖的28.9倍,EoNPV对灰茶尺蠖的致死中时间LT50(median lethal time)大于茶尺蠖。结果表明,EoNPV对茶尺蠖两近缘种间的毒力存在差异,EoNPV对茶尺蠖具有更高的致病力,研究结果对EoNPV田间防治茶尺蠖两近缘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菱角萤叶甲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方法]于2011~2014年通过田间调查试验并结合室内观察系统研究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菱角萤叶甲的形态特征、发生消长动态、发生危害规律和综合防控措施。[结果]菱角萤叶甲属于全变态昆虫,在蔡甸区1年发生7代,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出现2个发生危害高峰。在实际生产中,采取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可有效控制其发生危害。[结论]试验结果为指导湖北省相关部门防治菱角萤叶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灰茶尺蛾是我国茶园中重要的食叶害虫。本研究对求偶高峰期的灰茶尺蛾雌虫,采用正己烷浸提腹部末端方法提取性信息素,利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筛选性信息素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活性成分进行鉴定,最后将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进行田间诱捕试验。GC-EAD结果显示,灰茶尺蛾性信息素提取物中有两种成分可引起雄虫触角的电位反应。GC-MS分析结果确定两种活性成分分别为顺3,顺6,顺9-十八碳三烯(Z3,Z6,Z9-18:H)和顺3,顺9-6,7-环氧十八碳二烯(Z3,epo6,Z9-18:H)。田间引诱试验表明,不同比例性信息素在田间显示不同的引诱效果,当Z3,Z6,Z9-18:H和Z3,epo6,Z9-18:H以4∶6的比例配比,总剂量为1 mg时,田间引诱效果最佳。该研究结果为灰茶尺蛾性信息素的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菱角萤叶甲取食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国外菱角生物防治的天敌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温度对不同地理种群菱角萤叶甲幼虫和成虫取食量的影响。[结果]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取食量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16~28℃),当温度过高(〉31℃)时取食量开始减少 幼虫、成虫取食量最大值一般出现在温度28℃左右 与幼虫相比,成虫取食量较大,危害期较长 建立了取食量与温度间关系的模型,经检验能较好地拟合试验数据 同时对不同地理种群菱角萤叶甲的取食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取食量有了很大差别,保山种群的世代取食量是泰安种群的2倍。[结论]温度是影响菱角萤叶甲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保山种群是国外控制菱角的潜在理想天敌。  相似文献   
6.
褐背小萤叶甲为寡食性昆虫,嗜食蓼科植物,为蓼科田间杂草的重要天敌。本文首次报道了发生在千屈菜上的褐背小萤叶甲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情况,表明褐背小萤叶甲能在千屈菜上取食为害,完成其生活史,是一种千屈菜害虫。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蒜精油对灰茶尺蠖进行了室内及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大蒜精油对灰茶尺蠖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1 038.60 mg/L,50%大蒜精油100~250倍液对灰茶尺蠖低龄幼虫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建议生产中可在灰茶尺蠖1~2龄幼虫发生期喷施100~250倍液大蒜精油。这一结果为开发大蒜精油作为茶树主要害虫的新型低毒高效植物源药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确定不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opolyhedrovirus,EoNPV)毒株对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和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毒力水平的差异,为有效提高茶尺蠖病毒的防效提供理论基础.采用浸渍法,测定EoNPV浙江毒株(EoN...  相似文献   
9.
对菱角小萤叶甲在菱塘的发生数量调查和分析表明,菱角小萤叶甲种群数量在一年中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各有一个高峰期。温度是影响菱角小萤叶甲种群数量消长的关键因子;聚集度指标的分析表明,菱角小萤叶甲在菱塘呈聚集分布。聚块性指标与平均密度独立,适合用于分析菱角小萤叶甲分布型的时序变化;在控制条件下菱角小萤叶甲种群动态的研究表明,该虫具有较强的种群数量调控能力。  相似文献   
10.
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及成虫的鉴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和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是茶园主要害虫,两者为近缘种,外形十分相似,难以区分。为了便于茶叶技术人员识别这两种尺蠖,本研究通过饲养观察,比较了这两种尺蠖幼虫和成虫的形态差异,提出了一种鉴别方法,即通过幼虫第2腹节背面八字形黑色斑纹的形态及该节上2对小黑点的位置进行幼虫鉴别,通过前后翅上外横线的形态进行成虫鉴别。采用分子鉴定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判别准确,且易于掌握,能准确区分茶尺蠖和灰茶尺蠖。本研究结果对这两种尺蠖的正确识别和田间防治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