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4篇
林业   3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45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番茄叶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分离到的番茄叶霉病菌株进行组织培养,研究表明: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的适温范围25~28℃,pH范围是6 0~8 0,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光照对该菌的生长几乎没有影响,而紫外线对该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产孢量在温度25℃、pH7 0、土豆+番茄茎叶培养基上达到最大。分生孢子萌发的适温为22~30℃,最适pH6 0,湿度98%以上。总之,该菌属于中高温、高湿、中性偏酸性菌。  相似文献   
2.
古代萱草应用价值及其文化意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萱草是原产于中国南方的一种草本作物,具有悠久的栽培利用历史。先秦时期始见于文献记载,至唐宋时期得到普遍种植。在其长期的栽培应用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萱草文化。本文以相关历史文献为基础,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对萱草的名称考释、种植栽培、利用价值及其文化意蕴等作了综合系统的梳理分析,以期为现代社会更好地开发萱草资源、发展萱草产业、传承萱草文化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对苞萱草的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对苞萱草的花粉粒,其形态特征是:花粉粒为椭圆体,具单沟;色壁具明显的网状雕纹,网脊粗糙。西北地区萱草属植物自然地分为2大类群,对苞萱草属于第2类群。  相似文献   
4.
番茄叶霉病菌拮抗链霉菌BPS2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公主岭 136100;2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 150030; 3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春 130118)  相似文献   
5.
采用正交和单因素试验设计方法,研究Mg2+、dNTP、Taq DNA聚合酶、引物、模板DNA、退火温度及循环次数对ISSR-PCR扩增效果的影响,建立并优化战骨ISSR-PCR反应体系和程序,即25μl的体系中合Mg2+ 2.0 mmol/L,dNTP 0.2 mmol/L,TaqDNA聚合酶1.0U,引物0.8μmol/L,模板DNA 50 ng,10×Buffer 2.5μl.退火温度、循环次数分别为52℃、45次.结论:结合正交和单因素试验可快速建立ISSR-PCR反应体系.该体系稳定、可靠,可用于战骨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枫桦红松林土壤真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5~9月,在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枫桦红松林设立临时标准地,采用“之”字形路线及土壤剖面取样法多点取土壤样品。利用稀释平板法和植物残渣法,选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查氏琼脂培养基(CzA)分别进行菌株的分离、培养、纯化。将纯化出的菌株转接到PDA、CzA上,观测菌落形态、生长速度、颜色变化等因子。经过显微观察菌丝体、孢子以及子实体的形态、结构等,初步鉴定出18个不同属的土壤真菌,其中,包括2个中国新纪录属、新记录种:桦链二孢Bispora betulina、黄褐拟毛孢Chaetopsina fulva。  相似文献   
7.
对茄子叶霉病菌[Fulvia fulva(Cooke)Cif.]进行了形态特点、生物学特性与药剂抑菌测定等研究。结果表明:本菌与番茄叶霉病菌(F.fulva)的形态比较相似,但在孢子大小及细胞数目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病菌菌丝生长发育温度10~40℃,在20-35℃生长良好。最适温度30℃,属喜高温的病菌。与番茄叶霉病菌相比,适宜生长温度明显偏高;经人工培养测定,病菌菌丝在淀粉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药剂抑菌效果测定表明,百菌清抑菌力最强。  相似文献   
8.
野生重瓣大花萱草的选育Ⅱ. 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快速繁殖野生重瓣大花萱草,分别以心叶、带生长点的茎段及成熟叶等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中分别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2,4-D和6-BA进行愈伤组织培养,结果表明:在MS+2,4-D 2mg/L 6-BA 1mg/L培养基上,心叶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为32.7%;带生长点的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率为7.3%;成熟叶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低,几乎为O;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中2,4-D2mg/L 6-BA1mg/L的组合效果最好。再生植株以球状体愈伤组织的分化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东北三省新的番茄叶霉病菌生理小种分化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鉴别寄主谱,对东北三省番茄叶霉病菌生理小种进行分析鉴定。采集到的33个菌株主要为生理小种1.2.3、1.2、2.3、1.2.3.4和1.2.4,其中以小种1.2.3.4为主,而且1.2.3.4和1.2.4为新发现的生理小种。在以后的育种工作中需要引入新的番茄抗叶霉病基因,以培育出抗番茄叶霉病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Serological investigations focused on the detection of specific opisthorchiid liver fluke antibodies in silver foxes (Vulpes vulpes fulva). Animals were experimentally infected with Opisthorchis felineus (nos. 1 and 2) and Metorchis bilis (nos. 3–8) by feeding fish with a counted number of metacercariae. Four foxes remained as non-infected negative controls (nos. 9–12). For the indirect ELISA, an excretory–secretory antigen was produced by in vitro cultivation of O. felineus and M. bilis adults isolated from livers of experimentally infected hamsters.

Immunoglobulin G (IgG) seroconversion against homologous antigen took place between weeks 2 and 6 postinfection (p.i.) and foxes remained seropositive up to the end of the trial at week 41 p.i. In contrast, IgG titres against heterologous antigen remained significantly lower and stayed near the cut-off. All infected animals excreted opisthorchiid eggs, starting between weeks 2 and 4 p.i. The number of liver flukes found at necropsy was relatively low, except in one fox that was sacrificed at the week 11 p.i.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LISA is a suitable tool for the detection of specific O. felineus and M. bilis antibodies in the fo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