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2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78篇
林业   59篇
农学   40篇
基础科学   34篇
  387篇
综合类   331篇
农作物   49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71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D72树脂固定床催化莰烯制乙酸异龙脑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2.
固定轮系的旋轮线及在车削多面体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坐标变换公式推导了一对定轴齿轮旋轮线的公式,由内、外啮合的公式得出一系列旋轮线图,分析了影响旋轮线性质和形状的有关参数及变化规律。根据定轴轮系的传动性质,可推导出多齿轮固定轮系旋轮线的轨迹。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利用定轴轮系的旋轮线在其中心部分形成近似的正多边形的性质来车削正多边形。以正四边形为例,进行了误差分析和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多伦农牧交错区固定沙丘植被群落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固定沙丘丘顶和丘间地土壤含水量、物种优势度、物种多样性与相似性。结果表明,丘顶和丘间地土壤含水量的差异较大,后者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前者,在丘顶和丘间地不仅植物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而且优势种的序列亦发生较大变化,其中丘顶的主要优势种为黄柳和褐沙蒿,丘间则为羊柴和白沙蒿。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与相似性指数表明,丘顶和丘间地植物群落生态因子的差异不仅对群落内优势种和从属种的分布格局产生较大影响,而且也导致群落结构和功能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程序,对两种中和剂配方进行了中和剂鉴定试验,以便对复方二氯异氰尿酸钠和双季铵碘两种消毒剂的消毒效果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中和剂配方Ⅰ(含3%吐温-80、0.5%硫代硫酸钠)对复方二氯异氰尿酸钠,中和剂配方Ⅲ(含3%吐温-80、0.5%亚硫酸钠、适量卵磷脂)对双季铵碘均有良好的中和效果,且末见中和剂配方Ⅰ、中和剂配方Ⅲ及其相应中和产物对指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有明显影响。因此认为,中和剂配方Ⅰ、中和剂配方Ⅲ可分别用于复方二氯异氰尿酸钠和双季铵碘消毒剂消毒效果的鉴定。  相似文献   
5.
采用毕赤酵母发酵制备酶液,膜超滤浓缩、硫酸铵盐析法沉淀酶蛋白,结合冷冻干燥法制得速溶型植酸酶。结果表明,对酶活力达19 500U/ml的发酵液进行浓缩后,以70%饱和度的硫酸铵进行盐析,分离后的酶蛋白经过冷冻干燥得到活力为500 000U/g的植酸酶,速溶性好,溶解后清亮透明。酶的冻干粉50℃保存90d内酶活力仍能维持96%以上的活力。为高酶活速溶植酸酶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了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防治由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引起的柑橘青霉病,该研究分析了碳酸铵抑制意大利青霉生长的可能作用机制及对脐橙、皇帝柑、沃柑3种不同类型柑橘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铵能抑制意大利青霉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且呈现剂量依赖效应,在质量浓度分别为0.4和0.8 g/L时可完全抑制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结构观察表明,碳酸铵引起菌丝生长节点稀疏和分支减少;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菌丝严重皱缩,菌丝线粒体结构异常。生理生化分析表明,碳酸铵处理引起线粒体的钠/钾离子ATP酶(Na+/ K+-ATPase)、钙离子ATP酶(Ca2+-ATPase)和镁离子ATP酶(Mg2+-ATPase)活性下降,导致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含量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活性降低,活性氧清除体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紊乱,促进H2O2积累。添加活性氧清除剂半胱氨酸(Cysteine,Cys)能部分恢复碳酸铵处理的病菌孢子萌发。活体接种表明,16 g/L碳酸铵处理显著减小了柑橘果实接种意大利青霉的病斑直径(P<0.05),减轻果实发病。碳酸铵处理能降低3种类型柑橘果实自然发病率,且对果实失重率、色泽、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还原糖含量无不良影响。结果表明,碳酸铵通过损伤意大利青霉菌丝线粒体结构和功能,促进活性氧积累来发挥抗真菌活性,可以作为杀菌剂的绿色有效替代品,研究结果可为碳酸铵防治柑橘果实采后腐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在硫酸盐还原厌氧氨氧化(Sulfate-Reducing 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SRAO)脱氮工艺的基础上,探究了SO42-浓度在100 mg/L的条件下,控制NH4+的投加量在不同N/S(NH4+-N/SO42-)浓度比下ASBR(Anaerobic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反应器的运行效果及其脱氮性能。N/S从1.0增大到3.0时,ASBR中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从78.5%增加到94.4%,但体系内SAD(Sulfur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菌的丰度及活性未受到明显抑制,SRAO作用和ANAMMOX(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作用始终是ASBR脱氮的主要途径。当N/S的浓度比由3.0增至4.0时,ASBR中氨氮的平均去除率由94.4%下降为69.2%。这表明随着N/S的增大,体系内ANAMMOX菌和SRAO菌活性的降低,抑制了体系脱氮性能。这时SAD菌的丰度及活性略有增加。硫的去除率随N/S比的变化趋势和总氮的去除规律类似,在N/S=3.0时达到最大74.2%。结合高通量测序结果,说明不同N/S下的脱氮微生物优势菌群会不断变化,改变体系脱氮除硫性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旱地土壤中追施不同形态氮肥对油菜生长、生理与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旱地土壤中油菜栽培氮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油菜品种湘油15为供试材料,在相同追施氮肥总量条件下(N 300 kg/hm2),设3个处理:单施硝态氮(NO3)(A)、硝铵态氮1∶1配施(B)和单施铵态氮(NH4+)(C)。分别对油菜的农艺性状、籽粒产量、含油量和花期、收获期地上部分不同器官的生物量、氮累积量以及苗期、花期叶片的光合作用参数、硝酸还原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与A处理相比,C处理显著增加了油菜的单株有效角果数和籽粒产量(P<0.05);B和C处理显著增加了开花期以及收获期花(角果)、茎和全部地上部的生物量以及花(角果)、叶、茎、籽粒和全部地上部的氮累积量(P<0.05);B和C处理显著增加了苗期和开花期油菜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含量和开花期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P<0.05),但显著降低了苗期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P<0.05)。结论旱地土壤中,与单施硝态氮相比,单施铵态氮更能促进油菜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搞清湿地土壤驱动N2O排放的关键氮源类型,有效减少湿地N2O的排放,本文通过室内控制温湿度,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不同外源氮素对湿地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氮源组总是高于对照组N2O排放量(4.4 mg·m-3)。在设定的剂量范围内,单独添加尿素或尿素与硝酸铵1∶1配合时N2O排放量呈现先增后减的单峰分布趋势,峰值分别为10.6 mg·m-3和229.0 mg·m-3;单独添加硝酸铵时N2O排放量(32.6~111.0 mg·m-3)随着氮素添加量增加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单独添加尿素或硝酸铵、尿素与硝酸铵1∶1配合均促进N2O的排放,但硝酸铵尿素混合添加对N2O排放量的贡献单独添加硝酸铵单独添加尿素。这为预测内蒙古高原区农牧交错带湿地氮素输入可能带来的温室效应和有效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NO emissions from soils and ecosystems are of outstanding importance for atmospheric chemistry. Here we review the current knowledge on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and consumption of NO in soils, the importance of NO for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ing of different organisms, and for inter- and intra-species signaling and competition, e.g. in the rooting zone between microbes and plants. We also show that prokaryotes and eukaryotes are able to produce NO by multiple pathways and that unspecific enzymo-oxidative mechanisms of NO production are likely to occur in soils.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in soils is not only linked to NO production by nitrifying and denitrifying microorganisms, but also linked to extracellular enzymes from a wide range of microorganisms.Further investigations are needed to clarify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NO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NO as a regulator for microbial, animal and plant processes. Such process understanding is required to elucidate the importance of soils as sources (and sinks) for atmospheric N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