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6篇
农学   9篇
  1篇
综合类   136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33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3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鸡盲肠和脾脏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NADPH—d(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diaphroase)组织化学法观察了雏鸡感染柔嫩艾美耳珠虫(E.tenella)后一氧化氮合酶(N0S)在盲肠和脾脏中的分布与表达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所有正常鸡盲肠粘膜下层和肌层均有较深的着色,根据以往的资料和N0S的表达特性初步判断为神经元型N0S(nNOS);试验鸡在感染后3~5d,盲肠粘膜上皮和肠腺上皮也有较深的着色,并从感染后7d开始着色减弱;而对照组鸡盲肠粘膜上皮和肠腺上皮以及对照组和试验组的脾脏几乎不着色或着色很浅。试验结果提示,盲肠粘膜上皮和肠腺上皮的着色可能是诱导型N0S(iN0S)表达的结果,而由其产生的N0参与雏鸡球虫感染过程。  相似文献   
2.
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相结合的技术对黄艾美球虫(E.flavescens)人工感染后的子孢子移动过程及被虫体寄生的宿主细胞形态学变化和粘膜形态学变化进行了观察。子孢子在进入小肠腺上皮过程中需白细胞介导,在白细胞内可发育成球形的滋养体,观察到有两个子孢子侵入同一白细胞的现象,但分别存在于各自的带虫空泡中,黄艾美球虫引起的肠粘膜损伤主要发生于感染177小时之后,其损伤主要表现在绒毛大片脱落,结缔组织裸露,表面可见到大量破损的孔洞及大量肠杆菌,被虫体寄生的腺上皮细胞基部膨胀,微绒毛脱落,细胞核膨大并部分包被虫体,有些细胞核裂解为二。  相似文献   
3.
用堆型艾美耳球虫早熟株对雏鸡进行一次免疫和二次免疫试验 ,研究雏鸡血清抗体的动态变化。试验结果显示 ,在一次免疫试验中 ,各剂量组雏鸡均在免疫后 2天血清抗体出现较高的 OD值 ,之后呈下降趋势 ,11天后逐渐上升 ,到 12~ 13天时出现第 2个峰值 ,各组间的血清抗体 OD值比较 ,3 0 0 0个卵囊 /只剂量组极显著 (P<0 .0 1)高于 10 0 0个 /只、2 0 0 0个 /只和 5 0 0 0个 /只剂量组。在二次免疫试验中 ,8日龄首免、14日龄二免组雏鸡的抗体水平动态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 ,峰值 (0 .3 75 )出现在二免后第 10天 ,其后稳定地维持在较高水平 (平均 OD值为 0 .3 5 ) ,并且其抗体水平显著地高于 6日龄首免、12日龄二免组 (P<0 .0 5 )。抗体水平动态变化表明 ,堆型艾美耳球虫早熟株有较强的免疫保护力 ,其免疫方式可选用一次免疫 ,剂量为 3 0 0 0个卵囊 /只 ,也可采用二次免疫 ,即 8日龄首免 (15 0 0个 /只 ) ,14日龄二免 (15 0 0个 /只 ) ,从抗体动态变化的稳定性看 ,二次免疫更佳  相似文献   
4.
在前期研究中,从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maxima)cDNA文库中筛选到了免疫保护性抗原偏菱形样蛋白EmRP,本研究为揭示该抗原的免疫保护机理,进一步检测了其免疫原性。以E.maxima卵囊cDNA为模板,用RT-PCR技术扩增EmRP,并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VAX1-EmRP,将其经腿部肌肉注射2周龄的雏鸡,3周龄加强免疫。分别于首次免疫后和加强免疫后1周,采集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水平,用荧光定量PCR方法(qPCR)检测细胞因子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的比例,分析EmRP诱导的免疫反应。序列分析表明,EmRP含有偏菱形样蛋白超家族成员保守区域,为非跨膜蛋白,分子量约为28.4 kD。真核表达质粒pVAX1-EmRP免疫鸡后,与对照组相比,鸡体IFN-γ、IL-2、IL-10和IL-17等细胞因子转录水平显著提升;CD8^+和CD4^+ T细胞比例显著提高,而血清特异性IgG水平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EmRP诱导的免疫保护作用主要是由其诱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实现的,可以作为研制E.maxima新型疫苗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从免疫遗传学的角度初步探讨藏鸡(TC)和隐性白羽鸡(RWC)对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易感性差异的分子机制,分别用1×105个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感染对球虫具有抗性的藏鸡和易感的隐性白羽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藏鸡和隐性白羽鸡感染前0 d和感染后第2、4、6和8天脾脏、盲肠、胸腺、法氏囊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IL-16、Toll样受体(TLR3)和TLR15免疫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显示,藏鸡脾脏IFN-γ、IL-2、IL-16及TLR3、TLR15免疫相关基因转录水平于感染后第4和8天明显上调,隐性白羽鸡则无明显变化。藏鸡盲肠IFN-γ转录水平在感染后第2天显著上调(P<0.05),TLR3在感染后第4天起显著上调(P<0.05),其余免疫相关基因变化幅度不大;隐性白羽鸡盲肠IFN-γ转录水平在感染后第8天显著上调(P<0.05),IL-2在感染后第2天起显著上调(P<0.05),IL-16在感染后第6天起显著上调(P<0.05),TLR3在感染后第2和8天显著上调(P<0.05),TLR15变化幅度不大。各免疫相关基因在2个品种鸡胸腺和法氏囊中均出现上调或下调,但除藏鸡法氏囊TLR3和TLR15转录水平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外,其余免疫相关基因与感染前相比变化幅度不大。以上结果显示,球虫感染主要导致藏鸡和隐性白羽鸡脾脏和盲肠中的各免疫相关基因出现显著变化,表明宿主的遗传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球虫感染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假蒟提取物对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鸡血液指标的影响。270只1日龄海南文昌公鸡,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15只,T1、T2和T3组为对照组(依次分为不感染不给药组、感染不给药组、感染给药组);T4、T5和T6组为假蒟添加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00、400、600mg/kg假蒟提取物粉剂。15日龄时,每组随机抽取30只鸡,除T1组灌服生理盐水外,其他各组鸡均经口接种柔嫩艾美耳球虫卵囊悬液,分别于接种前1d,接种后3、6、9d清晨采血测定其血液指标。结果表明,与感染球虫不给药的T2组相比,假蒟组(T4、T5、T6)可以显著降低感染球虫鸡粪便中球虫卵囊值(P0.05)。假蒟组在感染球虫后第6天,与T1组比,RBC、HGB、HCT、Ca2+、Na+、Cl-、TP、ALB、GLB、TG、CHOL、T4等指标呈下降趋势;但在感染球虫后第9天,TP、GLB含量均显著高于T1组(P0.05);在感染球虫后第6天,假蒟组与对照组相比,ALT、AST浓度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假蒟提取物能提高感染球虫后鸡机体免疫机能,降低肝脏损伤,降低鸡感染球虫后粪便卵囊值,具有一定的抗球虫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禽类艾美耳球虫生物学和免疫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减少其对养禽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方法]从禽类球虫的生活史、遗传学、生物化学、种类鉴定和诊断、免疫生物学、球虫病的控制及未来发展方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结果]禽类的艾美耳球虫的生活史包括有性生殖阶段和无性生殖阶段;球虫的生物学发育也比较清楚;在外界环境中进行孢子生殖;目前其种类主要为7类;在球虫感染的免疫学方面研究有很大进展;在了解以上生物学和免疫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后,提出了防治措施。[结论]该研究为防治养禽业球虫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家兔感染黄艾美耳球虫的病理学变化及卵囊形成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2000个孢子化的黄艾美耳球虫卵囊灌胃感染无球虫兔,240h手术后取肠道样品,制片,光镜观察,结果表明,黄艾美耳球虫为家兔的强致病种,感染后盲肠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最严重;盲肠基部是卵囊形成的主要部位.圆小囊,蚓突,结肠是卵囊形成的次要部位。  相似文献   
9.
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单卵囊分离技术的构建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构建了一种新的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单卵囊分离技术 ,并对杨陵柔嫩艾美耳球虫地理株进行了分离 ,对继代增殖的纯种卵囊进行了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 ,该单卵囊分离技术简单易行 ,单卵囊感染成功率可达4 0 % ;该虫株对雏鸡有很强的致病性 ,经口接种 1× 10 5个孢子化卵囊 ,致死率高达 80 %。  相似文献   
10.
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预测鸡堆型艾美尔球虫3-1E蛋白二级结构和抗原表位,为确定和筛选优势表位,研制安全、高效表位疫苗奠定基础。以克隆获得的鸡堆型艾美尔球虫3-1E蛋白氨基酸一级结构为基础,采用DNAStar软件和生物信息学在线分析程序Prot Param、SOSUI、IEDB、SYFPEITHI等预测3-1E蛋白理化性质和二级结构,并分析其序列跨膜区、可溶性、亲水性、可及性、柔韧性参数以及抗原指数,预测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的可能区域。3-1E蛋白由170个氨基酸组成,分子式C818H1257N213O272S3,分子质量18.5234 ku,理论等电点为4.25,半衰期为10 h;无跨膜区均为膜外区,是一种可溶性蛋白。其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31.76%,β转角为12.35%。B细胞表位预测区域:44-49、65-67、86-87、111-116;分值较高的T细胞表位区域:52-60、94-102、97-105、154-162、157-165。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3-1E存在多个抗原表位,对进一步研究3-1E的抗原性和研发优势表位疫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