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用Eberhart-Russell模式和方法分析南充地区1980~87年区域试验中六个油菜(B.napus L.)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两种产量稳定性参数值都有较大差异,说明品种在本地区有不同的稳产性和适应性而产量与两种稳定性参数之间并没有相关。有的品种表现高产、稳产和适应性广,而稳产性好的品种一般至少有两个产量构成因素表现稳定。这种分析方法可以作为研究油菜品种的稳产性和适应性的有价值的手段有助于对参试品种作出较全面的评价,以便合理的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2.
在初花期对几个甘蓝型油菜 (BrassicanapusL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相应保持系的雌、雄蕊及花药发育动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不育系与保持系间在雌蕊发育过程中差异相对较小 ,仅在花蕾发育后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到开花前 ,不育系的雌蕊略长于保持系。而雄蕊则在蕾长 3~ 4mm时期开始表现出较明显的差异 ,花药则在蕾长 1mm后开始表现出差异。临花前 ,不育系雄蕊及花药明显短于保持系 ,一般仅为保持系的 1/ 2左右。在不育系的花蕾中 ,雌蕊与雄蕊长度间在蕾长 3~ 4mm时开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这时 ,雌、雄蕊长度差异可达 0 5~ 1mm ,可以用肉眼直接剥蕾观察出来。这时可以作为不育系田间早期育性识别的大致时期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介绍了Gauss—Doolittle求解多元对称线性方程组的简捷方法,并用此法计算了南充地区1988—89年杂交油菜秦油2号施氮量与产量关系试验的氮肥效应方程,其结果与微机计算一致。而且,效应方程的复相关系数达1%显著水平,说明氮肥效应方程是可信的,可供油菜施肥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通过对甘蓝型油菜雄不育与可育花蕾的RNA、氨基酸含量研究表明:①雄不育花蕾RNA含量在花药减数分裂时,有高、有低,在单核期后,则显著低于相应的可育系,雄不育花蕾RNA亏缺是不育的结果;②雄不育花蕾游离脯氨酸随其发育降低,可育系则与之相反,脯氨酸缺乏是雄不育的结果;③雄不育花蕾丙氨酸含量高于相应可育系;④雄不育花蕾游离天门冬氨酸含量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低于相应可育系,在花粉三胞期则与之相反;④油菜花蕾游离天门冬氨酸、苏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含量随其发育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及其植株再生研究初报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对5个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品系进行了离体小孢子培养。从大田非控温控光条件下生长的供体植株第一朵花开后3~12d,取长度2.5~3.5mm的花蕾分离小鬼子,在NLN13液体培养基中进行薄层培养诱导成胚状体,然后用无激素的MS培养基诱导植株再生。对不同的供试材料、取蕾时期和培养基蔗糖浓度对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的影响作了初步研究。供试的5个材料中有4个对培养有反应,但不同材料的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有较大的差异。小孢子取样的时期以主花序第一朵花开后6d左右为宜,培养基蔗糖浓度以13%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丙稀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法 ,对 1 6个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品系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分析 ,比较了不同人工合成系间以及它们与普通甘蓝型油菜间两种同工酶的差异。结果表明 ,人工合成系间的两种同工酶酶谱均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 ,与普通甘蓝型油菜之间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该批人工合成系是一批具有较丰富遗传变异的油菜资源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南充地区油菜生产的发展概况与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油菜生产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发展油菜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甘蓝型油菜显型细胞核雄性不育与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不育基因系统;采用有性杂交和连续回交的方法,将甘蓝型油菜显型细胞核不育基因导入到含有波里马不育胞质的基因型中,初步得到了显性细胞核+ 细胞质不育系。本文还讨论了新不育系的遗传组成及在油菜杂种优势利用和机理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油菜抽苔期施用多效唑降低株高、防止倒伏的效果及其与施氮水平和赤霉酸的配合效应,结果表明:油菜抽苔期施用多效唑可显著降低植株高度和分枝高度,增加根颈粗度,提高抗倒伏能力,这种效果随多效唑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多效唑对油菜产量的效应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在中低肥水平下植株生长较差,多效唑浓度较高时,因过分抑制生长,使株体变小而减产;二是多效唑处理后因提高了植株抗倒能力,避免或减轻倒伏造成的损失而间接增产,因此多效唑只适于高肥水条件下植株生长过旺,有倒伏威胁的田块。油菜抽苔初期150ppm多效唑处理后26天又喷施40ppm的赤霉酸可刺激生长发育和开花结果,既有一定降高防倒效果,也有一定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甘蓝型油菜(B.napus L.)早熟品种的移栽叶龄。结果表明:在适期播种的前提下,增育小、中壮苗在4-6片叶、根颈粗4-6mm,苗高14-20cm时移栽,产量极显著高于7~8叶的大壮苗,并且,小、中壮苗移栽容易达到越冬、春发稳长,有利于早熟、早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