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61篇
林业   15篇
农学   107篇
基础科学   33篇
  102篇
综合类   440篇
农作物   4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944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We describe the spatial epidemiology of Varroa destructor infestation among honey bee apiaries in the greater Auckland area of the North Island of New Zealand. The study population was comprised of 641 apiaries located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the study area on 11 April 2000. Cases were those members of the study population declared Varroa-infested on the basis of testing conducted between April and June 2000. The odds of Varroa was highest in apiaries in the area surrounding transport and storage facilities in the vicinity of Auckland International Airport. A mixed-effects geostatistical model, accounting for spatial extra-binomial variation in Varroa prevalence, showed a 17% reduction in the odds of an apiary being Varroa infested for each kilometre increase in the squared distance from the likely site of incursion (95% Bayesian credible interval 7–28%). The pattern of spatially autocorrelated risk that remained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effect of distance from the likely incursion site identified areas thought to be ‘secondary’ foci of Varroa infestation initiated by beekeeper-assisted movement of infested bees. Targeted investigations within these identified areas indicated that the maximum rate of local spread of Varroa was in the order of 12 km/year (interquartile range 10–15 km/year).  相似文献   
2.
转基因苜蓿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苜蓿基因工程在育种上的研究、转基因技术在苜蓿上的进展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试验将槐花蜂花粉进行振动磨超微粉碎破壁,分别按1 g/kg、5 g/kg、10 g/kg三个不同剂量混到蛋鸡饲料中,从7日龄开始饲喂至50日龄,每个剂量分两个试验,试验一用新城疫Ⅳ系疫苗免疫雏鸡,利用β-微量法监测血清中的血凝抑制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试验二用大肠杆菌油乳苗免疫雏鸡,利用间接血凝法监测血清中大肠杆菌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分别定期称重捕杀取脾、胸腺、法氏囊,计算免疫器官指数,取肠道内容物计数大肠杆菌和乳酸菌,测定肠道内pH值。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破壁蜂花粉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病毒抗原性抗体效价和菌体抗原性抗体效价,对雏鸡免疫器官的发育以及肠道内环境、菌群的平衡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5.
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蜜蜂毒性与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接触法和摄入法测定了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蜜蜂的毒性。结果表明,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蜜蜂的接触毒性(24h LD50)分别为0.1634μg/蜂和0.0501μg/蜂,胃毒毒性(24h LE50)分别为0.6406mg/L和7.8261mg/L。根据Atkins毒性等级划分标准,毒死蜱和甲氰菊酯对蜜蜂的毒性均为高毒,应禁止在蜜蜂活动区域使用。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紫花苜蓿草生产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规范河北省紫花苜蓿的生产,促进河北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家、行业标准,结合河北省紫花苜蓿生产实际情况,对紫花苜蓿生产的环境条件、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收获贮存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该规程对河北省紫花苜蓿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苜蓿是具有高产潜力的多年生豆科牧草,不用氮肥就可达到高产生产。苜蓿生产中应及时去除杂草,控制生长阶段肥力和虫害以获取高产,并及时收割保证优质。阐述高产苜蓿的种植和收获技术及其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8.
大力推进苜蓿产业化发展是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也是“三农”问题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分析山西发展苜蓿产业化在自然区位、政策支撑和经济比较三方面的优势出发,重点研究了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山西发展苜蓿产业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了验证苜蓿饲喂杂交肉羊的效果。选择临床健康的断奶公羔20只、按年龄、体重、相同或相近的原则,配对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头。试验组饲喂养殖场周边地区的苜蓿粉碎切成2~3cm,对照组饲喂秸秆草,经80d饲喂。结果表明:实验组日均增重253g/只,对照组日均增重234/只,试验组比对照组提高8.12%(P0.05);每增加1kg净肉成本试验组24.80元、对照组为27.24元。试验组比对照组成本费减少9.67%。结果表明:苜蓿草饲喂肉羊增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紫花苜蓿不同品种(‘三得利'‘新牧2'‘赛迪5'‘WL656'‘WL168'‘WL903'‘WL712'‘WL343')为试验材料,研究150g/L PEG-6000胁迫下,幼苗抗旱性与ABA受体基因表达的关系。结果表明,150g/L PEG处理下,不同苜蓿幼苗较对照根系缩短(10.58%~15.88%)、苗长减少(18.06%~23.71%)、鲜干质量比降低(24.51%~37.81%)、相对含水量下降(13.31%~16.71%),差异显著;脯氨酸质量分数均显著升高(21.24%~39.04%),抗旱性强弱为:‘WL168'‘新牧2'‘WL712'‘赛迪5'‘WL343'‘WL656'‘WL903'‘三得利';‘WL168'的ABA受体Medtr1g016480和Medtr5g083270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二者在根茎叶中的表达量分别为6.10、1.79、3.04和6.51、1.67、1.89,其表达量强弱为:根叶茎。渗透胁迫下,苜蓿ABA受体Medtr1g016480和Medtr5g083270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对苜蓿生理生化反应及其生长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进而影响苜蓿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