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9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71篇
林业   19篇
农学   684篇
基础科学   35篇
  228篇
综合类   1220篇
农作物   2385篇
水产渔业   45篇
畜牧兽医   106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55篇
  2016年   201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353篇
  2010年   262篇
  2009年   365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381篇
  2006年   276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150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远缘杂交及异源多倍化导致许多重要作物的起源与进化,而芸薹属栽培异源四倍种是研究作物异源多倍化的模式系统之一。异源多倍体是如何调控及协调来自不同二倍体祖先的不同基因组的遗传行为及基因表达,是过去二十年间的研究热点和重要的生物学问题。利用不断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一方面揭示出芸薹属及其他多倍体物种基因组表现出动态性质,即在形成初期及长期进化过程中持续发生遗传及表观遗传的变化;另一方面发现异源多倍化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基因表达模式改变,包括非加性表达、超亲表达、表达水平显性、部分同源偏向表达、基因剂量平衡效应等现象。上述基因组结构、表观遗传改变以及基因表达模式的调控,使新产生的多倍体得以成功进化为新物种。  相似文献   
2.
大豆根腐病是危害大豆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严重地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本文提出了以保主根,促进侧生根生长为要点的农业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技术,有效地防治了大豆根腐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姚卫华 《大豆科技》2006,(6):12-13,15
通过10年的试验数据阐述了大豆30cm平作窄行密植(以下简称“大豆30cm平窄密”)增产增效是非常显著的。还阐述了该项技术的增产机理和技术关键。并且还对该项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花生DNA导入大豆育种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花粉管通道在大豆自花授粉后将花生DNA导入栽培大豆受体中,引起受体的结荚习性、株高、成熟期,主茎节数、分枝数、产量性状和化学品质等性状的广泛变异。对变异株进行选择,获得了产量比受体提高11.9%~25.1%,蛋白质含量提高3.9%~5.3%的变异株系。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外源DNA导入技术进行生态性状、产量性状和化学品质方向的育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Fusarium oxysporum对苗期大豆具有较强的致病作用。病原菌自伤口或直接侵入大豆幼苗根部的皮层组织,随着病原菌的侵入和扩展,细胞出现坏死,组织发生崩解,根部组织表现红褐色病斑。环境因素对病原菌的侵染时期和在大豆体内潜育时间的长短有着明显的影响。侵染时期主要受病原菌侵入前自身所处状态和寄主的影响,侵入后潜育时间的长短则受植株状态的影响。土壤环境条件直接影响着病原菌的侵入和寄主的抗病性,间接影响着病原菌在大豆植株体内的扩展和病症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以黄淮地区主要栽培的有限和亚有限2种结荚习性的6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分析不同结荚部位籽粒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结果表明:两种结荚习性的大豆品种,其籽粒蛋白质含量均是上部最高、中部次之、下部最低;而脂肪含量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7.
Modern biotechnology promises a number of new applications in animal breeding and production. Although conventional pig breeding has achieved a high level of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numerous problems have been encountered with animal health and the loss of meat quality. Selection based on phenotypic performance data of individual animals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importance of specific genes and their relevance within a complex regulatory system. In most cases it is therefore difficult to trace back the genetic origins of clinically important disorders. The application of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iques in pig production will facilitate diagnosis, improvement of productivity, and animal health by allowing direct genetic manipulation. Attention must be focussed on the physical and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procine genome. The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genes, DNA-markers, polymorphic DNA-fragments, and their chromosomal assignment will be important prerequisites and tools for the elucidation of genetic disorders. Especially the detection of heterozygous carriers of recessive disorders and their elimination from the breeding stock will increase selection accuracy and decrease the generation intervals. But also the rapid and simple detec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which is sometimes difficult if not impossible at present, will improve animal health and welfare. Although the production of transgenic animals either by DNA-microinjection into zygotes or the use of embryonal stem cells manipulated in vitro is less straightforward than DNA-based diagnosis it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rect manipulation of the porcine genome and genes. Breeding programmes including the use of transgenic livestock have already been developed. There is no doubt that genetic engineering has reached a degree of practical feasibility, allowing it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ig breeding in particular and animal production in general.  相似文献   
8.
利用黄淮地区的12个高产夏大豆品种(系),通过NCⅡ交配设计,对12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性状的加性方差大于显性方差。主茎节数、株高、每簇荚数和主茎荚数的加性成分占绝对优势,遗传力较高。分枝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显性成分比例大,遗传力较低,其中单株粒重趋于完全显性。主茎节数的显性成分很少,其它性状均为部分显性。建立了单株产量与产量因子之间的逐步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9.
汪立刚  张学斌 《种子》2001,(1):22-23
植物生长调节剂Cc使大豆株高降低,根系活力增强,总根长增加,地下部干重增中18.41%~35.13%,差异显著,地上部干重增加6.58%~15.79%;多元络合态微肥Mi使大豆株高增加叶面积增大,地上、地下部干重分别增加8.5%~13.16%、11.31%~15.30%,差异均显著,杀虫杀菌剂Ki使大豆病株降低20~21.5个百分点,低浓度的Ki使大豆出苗率增加,根系活力增加,地上、地下部干重分别增加3.95%~14.47%、5.32%~14.41%,高浓度的Cc、Ki对大豆出苗不利。  相似文献   
10.
苹果基因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姚玉新  翟衡 《果树学报》2004,21(6):586-591
借助分子标记手段苹果基因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涉及苹果的抗性、生长发育、果实品质等各方面基因,综合有关文献,将其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已发现的主要苹果遗传标记、已构建的苹果遗传连锁图谱及苹果的转基因研究进行综述,并对目前苹果基因组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苹果遗传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