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0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68篇
林业   2篇
农学   3篇
  8篇
综合类   170篇
水产渔业   623篇
畜牧兽医   5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带石斑鱼(Epinephlus sexfasciatus)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Ong.  B  杨莺莺 《福建水产》1989,(3):90-94
网箱养殖的鲑形石斑鱼(Epinephelus salmoides)易感染细菌病,外表症状如皮肤出血溃疡,尾部和鳍溃烂,从病鱼中分离到的主要细菌为短杆状,无芽孢细菌。这些细菌呼吸或发酵代谢碳水化合物产酸不产气,氧化酶阳性,对孤菌抑制剂0/129敏感。根据生理生化特征,把这些细菌分成四簇群,第一簇群的细菌由两菌株组成,两菌株在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蔗糖(TCBS)琼脂平板上都形成兰绿色的大菌落。第二簇群的细菌在TCBS琼脂平板上形成大的,黄色菌落,培养48小时后,菌落颜色转变成绿色。这两簇群的细菌都对罗非鱼和鲑形石斑鱼有致病性,并具有同弧菌感染相似的症状。其它簇群的细菌一般是继发性入侵的,即於疾病发  相似文献   
3.
巨石斑鱼(Epinephelus tauvina),在科威特和阿拉伯湾国家,被视作珍贵的食用鱼类。6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和巨石斑鱼的繁殖生态学、繁殖生理学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这两种石斑鱼的人工繁殖、仔鱼培育等技术也获得成功。科威特科学研究所从70年代以来,对巨斑鱼仔鱼培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随着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石斑鱼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沿海渔民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病害发生和流行也日益频繁。为了从根本上防治石斑鱼病害,本文根据石斑鱼生活习性和生长周期,采取优化养殖技术、免疫药物预防和化学药物防治等综合技术措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石斑鱼是暖水性鱼类,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深受消费的青睐。随着人们对鲜活海产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市场越来越供不应求。海水网箱饲养石斑鱼是一项新兴的养殖业,它具有投资大、效益好、创汇高的特点,是开发利用港湾发展生产的好形式。  相似文献   
6.
《台湾农业探索》2005,(4):35-35
为防止石斑鱼残留孔雀石绿的事件重演,台湾“农委会渔业署”2005年已火速拟订、实施“养殖水产品上市前安全管理措施”,半年内,全面抽验各鱼种的药物残留情况,不合格者,予以列管,并禁止上市,而抽验比率将不低于20%;另外,“农委会”也将修正“动物用药品管理法”,除对使用伪、禁药的养殖业者加重处罚之外,也让有关部门可以强制销毁尚未上市的问题水产品。  相似文献   
7.
褐龙斑是雌性褐石斑鱼(Epinephelus bruneus)和雄性鞍带石斑鱼(E. lanceolatus)杂交产生的子代。作为杂交石斑鱼的新品种,国内外尚没有褐龙斑疾病的报道。2017年7月,某养殖场褐龙斑出现急性死亡,10 d内累积死亡率高达80%。现场调查发现,病鱼外观无明显异常,但反应迟钝,伏底死亡。临床检查和剖检可见脾和肾严重肿大、易碎。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发现,各组织中存在数量不等的嗜碱性、细胞质均一、直径为10~15 µm的肿大细胞。超薄组织切片中发现,肿大细胞胞质内存在大量直径为130~150 nm的虹彩病毒样颗粒。使用特异性的PCR引物,从病鱼脾、头肾等组织中均检测到真鲷虹彩病毒(Red seabream iridovirus, RSIV)的高强度感染。测定了该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 MCP)基因1362 bp的全长编码区,构建了19种(株)虹彩病毒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该病毒属于虹彩病毒科肿大细胞病毒属RSIV类群。本研究首次描述了褐龙斑虹彩病毒病的组织病理特征,揭示了褐龙斑是RSIV新的敏感宿主,为杂交石斑鱼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阐明养殖新品种云龙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E.lanceolatus♂)摄食胃排空特征和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本研究检测了体重为(680.35±39.84)g云龙石斑鱼摄食后胃内容物百分比,比较了线性模型、平方根模型和立方模型对胃排空曲线的拟合程度,分析了云龙石斑鱼摄食后血清中葡萄糖、皮质醇含量和肝脏消化酶活性变化,并对胃排空率与消化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云龙石斑鱼摄食后,胃排空率呈典型的先慢后快再慢的消化类型。3种模型均能拟合云龙石斑鱼的胃排空数据,其中,立方模型拟合效果最佳。由立方模型可知,云龙石斑鱼胃80%排空(食欲基本恢复)时间为9.5 h,100%排空(食欲完全恢复)约为14.8 h。血清中葡萄糖、皮质醇含量及肝脏中消化酶(淀粉酶、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摄食胃排空过程中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摄食后,血清中皮质醇、葡萄糖含量和肝脏内消化酶活性逐渐升高,0~3 h上升速率较慢,3~6 h内呈急剧上升的变化趋势,且在摄食后6 h,血清中皮质醇、葡萄糖含量和肝脏内消化酶活性达到最高(P<0.05),之后呈显著下降趋势,云龙石斑鱼瞬时排空速率与消化酶活性呈正相关(P<0.05)。综上,基于云龙石斑鱼胃排空特征和摄食消化特性,结合生产实践,在食欲基本恢复后开始投喂,投喂间隔为10 h左右,每日投喂2次,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蜂巢石斑鱼(Epinephelus merra)是南海珊瑚礁鱼类的代表种.文章以2018-2019年南沙群岛海域和中、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蜂巢石斑鱼样本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年龄和生长、体长和体质量、性比和性成熟度、摄食强度、肥满度等生物学特征,旨在深入了解该鱼的生长规律和种群特征.结果表明,南沙群岛海域蜂巢石斑鱼优势体长...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水解单宁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肠道组织结构与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选取600尾初始体重为(21.43±1.31)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在基础饲料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