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42篇
水产渔业   74篇
畜牧兽医   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了筛选出适用于貂的复合麻醉剂,选取健康咖啡貂15只,使用不同的镇静、镇痛、肌松药物复合,进行麻醉效果、麻醉过程中平均血氧饱和度和麻醉过程中平均心率与10 min心率比值等方面的比较,综合各方面的结果,遵循着优中选优的原则,最终确定由地托咪定、劳拉西泮和纳布啡组成貂用复合麻醉剂。  相似文献   
3.
研究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麻醉下大鼠不同脑区NOS活性、NO和c GMP浓度的变化,探讨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的中枢作用机理。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诱导期、麻醉期和催醒期,于不同时期采集大鼠大脑皮质、小脑、脑干、海马和丘脑。采用比色法测定各脑区NOS活性和NO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脑区c GMP浓度。结果表明,腹腔注射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30 mg/kg体重后,麻醉期各脑区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显著降低(P0.05或P0.01);NO产量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极显著(P0.01);鸟甘酸环化酶(c GMP)浓度降低显著(P0.05或P0.01)。结果提示,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抑制大鼠各脑区NOS活性,阻断NO/c GMP信号转导可能是其产生全麻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
《畜牧与兽医》2016,(6):97-99
通过检测鹿复合麻醉剂作用下大鼠小脑及海马突触体Ca~(2+)-Mg_(2+)-ATP酶活性的变化,探讨其麻醉与该脑区突触体Ca~(2+)-Mg_(2+)-ATP酶相关性。32只纯种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诱导组、麻醉组和催醒组,利用比色法测定Ca~(2+)-Mg_(2+)-ATP酶活性。结果显示,药物作用后大鼠小脑及海马脑区突触体Ca~(2+)-ATP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小脑脑区突触体Mg_(2+)-ATP酶活性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或P0.05)。结果提示,鹿复合麻醉剂抑制了大鼠小脑、海马脑区突触体Ca~(2+)-ATP酶活性及小脑脑区突触体Mg_(2+)-ATP酶活性。  相似文献   
5.
《畜牧与兽医》2016,(7):10-14
旨在研究小型猪复合麻醉剂(XFM)对大鼠不同脑区LKB1基因mRNA转录和p-LKB1蛋白表达的影响。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XFM组(M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M组又按照时间点的不同分为4个亚组。各组大鼠到达试验设计时间点后分别采取脑组织并分离各脑区,采用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各试验组中大鼠不同脑区LKB1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p-LKB1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在试验的麻醉早期阶段(即M1和M2),各脑区LKB1基因mRNA转录与对照组相比均未出现显著变化(P0.05);大脑皮层、海马及小脑p-LKB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并无显著变化(P0.05),而丘脑与脑干p-LKB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则明显升高,且丘脑差异显著(P0.05),脑干差异极显著(P0.01)。而在麻醉后期阶段(即M3和M4)各脑区LKB1基因mRNA转录表达明显上升,尤以M4突出,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丘脑和脑干变化最为明显;大脑皮层、海马及小脑p-LKB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丘脑和脑干p-LKB1蛋白表达呈现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XFM麻醉作用可能影响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中LKB1基因mRNA的转录和p-LKB1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MS-222长时间麻醉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机体的影响,采用不同质量浓度(10、20、30、40、50、60、70 mg/L)的MS-222,对体质量为(97.97±9.56)g的大黄鱼幼鱼进行24 h麻醉试验,通过对肝脏、鳃丝和脑的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变化进行显微和电镜观察,评估长时间麻醉对幼鱼机体的影响;通过对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和血清皮质醇浓度的检测,分析麻醉对机体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1)℃条件下,用质量浓度为40 mg/L的MS-222麻醉时,幼鱼可进入深度镇静期,用60~70 mg/L的MS-222麻醉时,幼鱼可进入深度麻醉期,但用70 mg/L的MS-222麻醉24 h后,幼鱼的复苏率仅为50%;组织切片观察显示,用40 mg/L的MS-222麻醉24 h时,对机体可能存在轻微损伤;生理生化试验显示,用20 mg/L的MS-222麻醉时,幼鱼血清皮质醇浓度在1.5 h时显著上升(P<0.05),用20、40 mg/L的MS-222麻醉时,总体上能增强幼鱼肝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丁香酚和MS-222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麻醉效果及相同效果下造成的二次应激,为两种麻醉剂在凡纳滨对虾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数据与实验依据。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丁香酚(20、30、40、60、80、100、120、140和160 mg·L-1)和MS-222 (800、900、1 000、1 100、1 200、1 300、1 400、1 500和1 600 mg·L-1)对体质量为(14±3) g凡纳滨对虾的麻醉效果,以及相同效果下对其机体生理和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丁香酚和MS-222的质量浓度分别为80和1 400 mg·L-1时,对虾在3 min内进入深度麻醉阶段,5 min内恢复正常;2)使用这两种麻醉剂均会造成对虾的鳃和肝胰腺组织损伤,其中丁香酚组的鳃组织各项抗氧化指标早于MS-222组达到峰值;丁香酚组Caspase-3活性在麻醉复苏后6 h显著降低,而MS-222组则显著升高(P<0.05);丁香酚组和MS-222组的Na+/K  相似文献   
8.
MS-222对鳊鱼麻醉保活运输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MS-222对鳊鱼保活运输的影响,分析比较了在不同质量浓度MS-222(0、20、40、60、80、100 mg/L和120 mg/L)、不同水温(2、7、15、20℃)和不同鱼水质量比(2∶1、1∶1、1∶3、1∶5)下鳊鱼的存活率,从而确定及筛选最佳的保活运输条件,并检测和分析在保活运输试验中水质指标和鱼体生化指标的变化和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当MS-222质量浓度为60 mg/L、水温7℃、鱼水比1∶3时,保活时间最长,鱼体存活率最高;随着保活时间的延长,水体指标中氨氮含量、微生物、pH均呈上升趋势,而溶解氧水平则呈下降趋势;在鱼体指标中,肌肉中糖原、pH下降,乳酸含量上升;在血液指标中乳酸脱氢酶、谷草转氨酶、血糖、尿素和肌酐均显著增加(P<0.05),说明随着保活时间的延长,鱼体肝脏和肾脏组织代谢水平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其变化幅度均小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在鳊鱼保活过程中可适当使用MS-222麻醉剂以延长存活时间和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鱼体组织中MS-222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鱼体组织中MS-222含量的方法。样品用重蒸水匀浆,离心(12000r/min)15min,取上清液过膜(0.45μm),用YWG-C18分析柱,流动相为0.2mol/L,磷酸缓冲液(pH值3.1):甲醇=85:15,紫外检测波长223nm,此法回收率较高,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0.
鱼用麻醉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鱼类的生理、疾病或运输时,常需要捕捞鱼类,使其离开所生活的水环境,进行检查、采血、采卵、采精进行人工繁殖等手术。在这些操作过程中,常因捕捞时鱼的挣扎及鱼的应激性反应,造成缺氧或皮肤损伤,导致水霉感染等疾病的发生而引起鱼类死亡。为减少这些危害,常需要对鱼进行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