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8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大水平自然村群众种植黑木耳2万余袋,根据目前市场需求情况每袋纯收入2.5元,利润达5万余元,种植金丝黑木耳成为当地农民创收致富的好途径。早在2009年,经过梁河县农业局、曩宋乡政府、农业技术部门与浙江东宝菌业有限公司共同协作推动下,大水平  相似文献   
2.
阿昌刀,又称“户撒刀”,因多产于阿昌族聚居的陇川县户撒、腊撒地区而得名。这种刀“制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用木、皮、银等原料配制的刀鞘也极为精美。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代屯驻户腊撒的军队中.有一部分是专门制作兵器的,他们具有较高的锻造技术。阿昌人继承和发展了明军的冶炼和锻造技术.  相似文献   
3.
户撒阿昌族乡是中国较少民族阿昌族聚居的乡镇,玉米是当地主要的粮、饲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1 500 hm2左右。苏子因有特殊的芳香味深受当地农民的喜爱,是阿昌族特色小吃过桥米线必不可少的香料,  相似文献   
4.
阿昌族,人口3万余,祖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以打制长刀闻名于世。由于阿昌刀大多产自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乡,故阿昌刀又名户撒刀。民间有东有龙泉剑,南有户撒刀的说法。项老赛自幼继承祖辈打刀技艺,既而精益求精,终成一代刀王,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将传统工艺薪火相传的过程中,他也成就了自己的财富梦想。  相似文献   
5.
云抗10号无性茶是近几年来云南梁河县农业部门引进种植的国家级优良品种.为建设高优样板茶园,梁河县茶技站于2003年在高寒山区小厂乡海拔1800米的石岩脚自然村阿昌族居住村寨,将30亩低产田改种为云抗10号无性茶高优示范园.到2005年11月,茶园树体高度60~65厘米,具有较好的茶树蓬面,树冠覆盖度达80%,已基本成园.2006年茶园开始投产,至2006年10月统计,产量高的亩产干茶达80千克,产值1040元;产量低的亩产干茶55千克,产值715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人口较少民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其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影响,人口较少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上滞后于全国,也滞后于其他民族。加强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全民族共同进步,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后发优势理论为指导,以云南省阿昌族为例,具体分析了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上存在的后发优势。结合实际,提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1):186-188
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着力点,也是破解农产品供需不对称问题的突破点。以我国人口较少民族H乡阿昌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问题为研究个案,梳理了当前阿昌族聚居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并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等形式汇聚了阿昌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最后,以问题为解问题的着力点,探索了进一步推动阿昌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梁河县位于云南省西部,是一个半山半坝农业县,全县总面积1159平方公里,设有7乡3镇,66个村委会,总人口160246人,有汉族、傣族、阿昌族、景颇族、德昂族、傈僳族、佤族等10多个民族。有耕地208548亩,人均1.46亩,有粮食33424吨,人均有粮234千克,生产总产值35375万元.人均1038元。  相似文献   
9.
腾冲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世代生息繁衍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艺。比如汉族的洞经古乐、皮影戏、花灯、仙灯、鱼灯、茶灯、扬琴、台阁、鱼鼓,佤族的清戏,傣族的嘎光、傣戏、麒麟舞、白象舞,僳僳旗的“上刀山、下火海”绝技及跳嘎、三弦舞,阿昌族的蹬窝罗……无不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有的甚至声播海内外。这些种类繁多、形式各异、风格独特的民间艺术样式,造就了一大批拥有绝技绝艺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也正是他们,传承和弘扬了这些优秀的民族民间文艺,使其焕发出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皮影艺术大师刘永周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刘永周,艺名文峰山人,男,汉族,生于1944年12月,现华62岁,云南省腾冲县固东镇顺利村刘家寨二组人,是享有盛誉的民间艺术大师。从刘永周的曾祖父算起,刘氏一门从事皮影的制作与表演已有四代了,是名副其实的皮影世家。刘永周是伴着皮影音乐的优美旋律长大的,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使他在幼年便已深深地爱上了皮影戏。孩提时的他经常独自偷偷地自制纸人,自娱自乐,不能自拔。大约十四五岁时,他正式跟随父辈学习皮影制作与表演技艺,并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改革开放后,文艺百花园春回大地,在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刘永周以刘家寨皮影第四代传人的身份,挑起了整个皮影队的重担。在搭档刘定三的热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下,团结了刘尚润、刘定约、李会伦、刘永镜等艺人,搜集修整了失散的皮影老靠子,赶制新靠子,积极寻找、编写剧本,添置伴奏乐器。从此,高亢嘹亮的唱腔又飘出了夜空,沉寂了多年的皮影戏重新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