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0篇
林业   32篇
  9篇
综合类   28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情况下,我国社会各阶层都开始关注自然环境的改善,希望能够使保护大自然同经济发展并驾齐驱。因此,退耕还林相关工程在近年来渐渐成为国家重点关注对象。笔者在此主要阐述了退耕还林工程的相关概念,并且分析了工程中树种选择的重要性,研究了树种选择的分类及原因等。  相似文献   
2.
水土流失的危害极大,它会导致土地里的氮、磷、钾等流失,降低土地生产力,还会导致水质的污染等。作者从退耕还林政策出发,简要介绍了退耕还林还草的项目工程,强调了退耕还林还草的打重大意义以及目前国内公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在各个地区颇见成效,极大地提高了生态环境的整治效率;在这种背景下,作者提出了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以陕北地区为例;最后,介绍了法律上对于该项目的支持,对推进退耕还林、搞好水土保持起到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3.
熊玉林 《花卉》2017,(2):73-74
新时期国家对林业资源改造提出发展指标,号召各地区做好"还林、还草"项目规划。基层林业站是森林资源保护的主要机构,将其设定于地区资源开发区域建设中,可实现区域林业项目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中,国家要求林业站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地方林业工程改造提出科学指导方案。据此,结合基层林业站职能特点,总结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林业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的是基于Visual Foxpro 6.0为软件平台,利用退耕地还林外业调查数据库、退耕代码表、行政代码表、Excel模板而编制的新一轮退耕地还林第三年省级复查验收逻辑检查、统计汇总和打印调查簿程序,为退耕还林工程复查验收汇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退耕还林(草)工作是一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不仅对西部地区,而且对全国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推进高寒牧区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互助县退耕还林还草结合发展方向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贺梅年 《现代农业科技》2010,(10):217-217,221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互助县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在肯定工作成绩的基础上,为了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提出了在退耕还林还草中采取林草结合的发展方向,并对种植模式进行探讨,以为互助县退耕还林更好地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 0 0 0年春 ,阿旗在巴彦包特乡、平安地、新民乡进行了沙化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对 80 0 hm2 不同立地类型 ,不同权属、不同社会经济条件的沙化耕地进行退耕。退耕后建设果树经济林基地、种业基地。通过试点探讨一条即能解决群众生产、生活 ,又可最大限度地治理沙化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8.
笔者通过总结五里河林业站积极实施清收还林,在推进永吉县北大湖镇生态文明建设中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实效,阐述了林业站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并指出生态文明需要正确引导,需要全社会参与。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宣的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相似文献   
10.
一、农业基础薄弱,自然条件恶劣甘肃地处祖国内陆,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对农地的投入非常有限,许多地方仍然示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尴尬局面,难以实现农业的集约化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甘肃的自然条件恶劣的重要表现有: 一是良田少。全省人均可耕地约2.5亩,虽高于全国1.3亩的平均水平,但山地占68%,其中三分之一是大于25度的陡坡地,只能还林还草,水浇地人均不足0.4亩,低于全国平均数21.6%。75%的耕地是中低产田。二是降雨少,且在时空上分布不均匀。全省年降雨量约为300毫米,最多的康县达 900毫米,最少的安西县仅仅为50毫米,全省60%-70%的降雨量集中在 7、8、9三个月,利用率低,容易遭受旱涝两种灾害。三是生态环境脆弱。表现为草原大面积退化,达40%,森林覆盖率低,总体为9%,低于13%的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达6.4亿吨,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87%,土地荒漠化率达50%,是全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份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