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5篇
  2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城市共有一级水功能区6个,二级水功能区10个以及国控水功能区15个。据2014年采样分析:15个国控水功能区中达标水功能区只有3个,有3个河干,达标率仅25.0%;Ⅳ-Ⅴ类水质标准的水功能区1个,占8.3%;劣Ⅴ类水质标准的水功能区8个,占66.7%。在分析水功能区水质现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污水严格达标排放、关井限采地下水、实施黄河调水工程、加大中水回用和大力推行农业节水灌溉等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2006年黑龙江省水稻审定品种品质分析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进一步明确黑龙江省水稻品质改良目标,以2006年参加黑龙江省审定的44个粳稻品种(品系)为材料,对全省水稻品种品质近况进行了分析.在44份材料中,达到国家标准一级的品种有3个,占全部品种的6.82%;各项指标中达标率最好的是垩白度,国家标准一级达标率为100%,达标率最低的是整精米率仅为72.73%.  相似文献   
3.
借助考核指标与辅助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核查方法,并进行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检验区域内样本水功能区数据的规范性与逻辑性,判断监测数据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杂交粳稻的米质及优质达标率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根据NY/T 593-2002《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分析了中国近8 a(1998—2005)育成的267份杂交粳稻的米质及其达标率。结果表明,杂交粳稻的米质整体较优,各项米质指标的平均值,除垩白米率接近优质3级外,其它全部达到或超过优质3级标准。优质达标率在75%以上的米质指标有糙米率、精米率、透明度、糊化温度、胶稠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整精米率等8项,其中前6项的优质达标率在90%以上。全部10项米质指标均达到优质的组合数占测定总组合数的45.4%。在地域上,北方稻区杂交粳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的平均值低于南方稻区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比较,杂交粳稻各项米质指标的平均值除垩白米率高7个百分点外,其它9项米质指标基本相同。改良垩白性状仍然是杂交粳稻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新育成水稻品种米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广东省2000~2002年育成的140个水稻品种(组合)的米质分析样本,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优质稻谷(GB/T17891-1999)》检验方法,测定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粒型、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等7项指标,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米质性状优质达标率的高低顺序为糙米率>粒型>垩白粒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垩白度,垩白度大、直链淀粉含量达标率低是制约我省稻米品质全面提高的瓶颈;整精米率早、晚稻品种差别最大,提高整精米率是从整体上提高早稻品种米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城镇饮用水水源水质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用水是用途最为重要的水资源。调查了安徽省县级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结果表明全省饮用水水源地达标个数为117个,达标率为87.97%。其中,湖库型水源地和河流型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较高,均达到97%以上;地下水型水源地水质受氟化物超标的影响,水质达标率为93.1%。分析表明,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水源地达标率相对低于其他地区,建议根据水源地类型分别实施水源地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选用16个目前黑龙江省较有希望推广的新品系,种植于省内4个积温带中的典型生态环境地点,初步分析了每个品系的品质表现。主要结果如下:供试材料品质性状除垩白大小外,国优一级达标率为25%以上,而国优二级达标率均在87,5%以上;比较而言,垩白度的降低应是重要育种目标之一;早晚熟品种在综合性状表现上各有优势,早熟品种的整精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占优势;而晚熟品种在胶稠度、食味上占优势。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我国自80年代以来育成的6188份粳稻品种(品系)10项米质指标及其优质达标率。结果表明,近25年来育成的粳稻品种(品系)米质总体优良,其10项米质指标的平均值,除垩白米率、垩白度未达优质标准外,其它全部达到优质三级或以上。三个不同时期(20世纪世纪80年代、90年代及2001~2007年)所育成的粳稻材料10项米质指标的平均优质达标率分别为74.1%、87.4%和87.6%,米质质量指数分别为71.6%、73.8%和79.8%,全优品种率分别为10.8%、25.5%和39.1%,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育成的粳稻品种随着时间的推移,米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分析认为,虽然垩白性状和整精米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改进,但它们的优质达标率仍然低于其它米质指标,因此,提高我国育成粳稻的整精米率,降低垩白,仍然是我国粳稻品质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国近代育成糯稻品种的品质状况和改良重点,为中国糯稻品质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依据农业部NY/T83-1988《米质测定方法》,分析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育成的570份糯稻品种的米质及其优质达标率。【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检测的570份糯稻品种7项米质性状的平均值均达到或超过国家优质米Ⅲ级标准,优质达标率为64.4%—97.9%,平均81.9%。7项米质性状全优的糯稻品种占供试品种的45.1%。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001-2007年3个不同时期的育成糯稻品种其7项米质性状的平均优质达标率分别为81.5%、81.0%和84.3%;与20世纪80年代比较,2001-2007年的育成糯稻品种,其糙米率、糊化温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质达标率显著提高,分别提高了6.0%、11.8%和13.4%,表明2001-2007年育成的糯稻品种的品质优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育成的品种。分析同时指出,整精米率在3个时期的优质达标率分别为71.0%、58.3%和62.9%,均低于其它6项米质的优质达标率;品种类型上,籼糯稻品种的品质一般逊于粳糯稻,应引起重视;就稻区而言,华中和北方稻区糯稻品种的品质优于西南和华南稻区。【结论】本研究认为,近25年来中国糯稻育成品种的品质总体优良,但其品质改良仍需加强,进一步提高整精米率,是糯稻品质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阐述安徽省1993、1994年度人工造林成效复查情况,全面了解全省人工造林的成绩及主要经验,以便进一步提高造林质量,指导林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