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17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紫色激情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芦笋种子公司育成的第一个多倍体紫芦笋品种。嫩茎粗大、多汁、微甜,质地细嫩,纤维含量少,滋味鲜美,气味浓郁,没有苦涩味,是高级饭店、餐馆十分走俏的高级生食蔬菜品种。成年笋每667m^2产量一般为750~1000kg,是目前国内推广的一个产量高、品质优的芦笋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近日,长期困扰搪溪蜜柚深加工的产品苦涩味难以去除的关键技术难题已被攻克,由南海集团开发的用璃溪蜜柚果皮、果实海绵体和果实汁泡制作而成的柚子茶、柚子蜜饯、柚子果酱、柚子果脯在福建获得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3.
我国有多达近80种山茶科植物的种子可以提取食用茶油。人秋后,茶籽成熟,人们将油茶籽摘来,剥去外壳,将籽实晾干,就可榨油了。油茶的产油量为58%~60%。新榨出的菜油橙黄透明,有一股淡谈的香气。日常饮用茶的茶树种子提取的茶油也能供食用,但因苦涩味大,且油脂质量稍差,目前还很少用作食用,不过可用于洗发液的添加剂。  相似文献   
4.
降低夏秋茶苦涩味的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夏秋茶苦涩味重导致的夏秋季茶叶资源普遍利用率不高的现状,笔者总结了近年国内通过改进加工技术降低夏秋茶苦涩味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促进夏秋茶生产、提高茶叶生产整体效益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夏茶苦涩味化学实质的数学模型探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文对同一茶园、同一品种全年采制的33批绿茶样品的化学分析结果,利用微型计算机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各内含成分与绿茶滋味和苦涩味的数学模型。在本试验条件下,茶多酚含量在20—24%左右(儿茶素为105—115毫克/克)是茶汤浓醇鲜爽滋味与苦涩滋味的逆转阈值。文中提出了儿茶素苦涩味指数=(-)-EGCG+(-)-EGC+(-)-ECG+(±)-GC/(-)-EC+(±)-C的经验公式(指数愈大,苦涩味愈重),进一步明确夏季复杂儿茶素增加和简单儿茶素降低是苦涩味产生的实质,并就茶多酚与绿茶滋味的关系和茶汤苦涩  相似文献   
6.
夏茶苦涩味的形成与内质成分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夏绿茶生产中,由于苦涩味的大量形成,使茶叶品质大幅度下降。目前我国各季茶产量的比重,春茶约占41%,夏茶36%,秋茶23%,夏秋茶的比重大于春茶,因此,提高夏秋茶的品质,对发展生产,提高茶叶经济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试验已连续进行两年,目的在于探索夏绿茶苦涩味形成的时期及其成因,以便从品种、栽培、制造等方面研究减轻苦涩味的可行性,为最终提高夏秋茶品质提供实施方  相似文献   
7.
8.
夏暑季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茶中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尤其是具有苦涩味的酯型儿茶素含量显著增加,而氨基酸类物质却较低,导致成茶滋味苦涩、粗燥、缺乏鲜灵度,香气低劣欠细腻,品质明显低于春秋茶。  相似文献   
9.
由于夏秋茶苦涩味重、风味品质较差,导致其经济效益较差且资源利用率很低.本研究通过在茶叶加工中添加新鲜果汁,利用鲜果汁的多酚氧化酶促进红茶发酵,从而改善夏秋红茶品质.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苹果、梨或香蕉果汁与茶叶进行复合发酵,都能降低夏秋红茶的涩味,并赋予其甜香或果香;其中,梨汁对夏秋红茶的感官品质提升最显著.进一步分析茶样...  相似文献   
10.
植物的自卫     
<正>在生物学界,人们曾反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在绿色植物的一生中,春发芽,夏长叶,秋结果,看起来逍遥自在、与世无争,但实际上却无时无刻不遭受着害虫的攻击,时刻面临灭顶之灾。生物学家做过详实的调查研究:一只雌性害虫,每胎可产卵几百粒,甚至上千粒,一生能生育十几代,甚至几十代,呈几何级数增殖,即使树木花草叶片再多,一年之内也可几度被害虫吃光。那么,植物何以能代代相传,繁衍至今呢?原来,草木并非束手就擒的无能之辈,拥有种种常人难以察觉的生存本领。新生的嫩芽、幼叶、幼果是害虫不可多得的美餐,但有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