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69篇
  免费   666篇
  国内免费   1695篇
林业   1550篇
农学   1853篇
基础科学   2088篇
  2126篇
综合类   11914篇
农作物   881篇
水产渔业   1786篇
畜牧兽医   4367篇
园艺   2146篇
植物保护   819篇
  2024年   141篇
  2023年   460篇
  2022年   562篇
  2021年   651篇
  2020年   664篇
  2019年   788篇
  2018年   498篇
  2017年   657篇
  2016年   837篇
  2015年   921篇
  2014年   1449篇
  2013年   1353篇
  2012年   1860篇
  2011年   1755篇
  2010年   1575篇
  2009年   1663篇
  2008年   1904篇
  2007年   1384篇
  2006年   1276篇
  2005年   1203篇
  2004年   1197篇
  2003年   1233篇
  2002年   738篇
  2001年   698篇
  2000年   523篇
  1999年   409篇
  1998年   342篇
  1997年   390篇
  1996年   376篇
  1995年   303篇
  1994年   299篇
  1993年   256篇
  1992年   210篇
  1991年   216篇
  1990年   176篇
  1989年   187篇
  1988年   71篇
  1987年   69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7篇
  1974年   6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18篇
  1953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褐黄血蜱是我国中东部各省、市、自治区的优势蜱种,其可携带多种病毒、细菌、支原体、螺旋体等病原,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由于该蜱偏好于侵袭野生动物,尤其是刺猬,故长期被忽视。该论文对褐黄血蜱产卵和孵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褐黄血蜱卵呈椭圆形,其大小约535.63μm×361.56μm,重量0.064 mg。26℃~30℃均是褐黄血蜱产卵的适宜温度,在这些温度下,雌蜱产卵量与体重有正相关关系;产卵过程受培养温度、雌蜱体重影响较大。在26℃~30℃下,孵化温度升高则孵化时间缩短。32℃不是孵化褐黄血蜱卵的最适温度。研究温度对黄血蜱产卵和孵化的影响,对建立实验种群、开展试验研究和防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不同用肥技术以及不同加工烘干温度,考察不同处理对浙贝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表明,复合肥、农户常规施肥处理浙贝母的产量最优,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复合肥处理的贝母在60、90 ℃烘干温度下有效成分含量不合格;农户常规处理90 ℃烘干不合格,其他肥料处理的贝母在试验烘干温度下均合格。由此可知,大量使用氮素等复合肥及鸡粪等可显著提升产量,但高产的浙贝母质量容易达不到药典标准。烘干温度是影响浙贝母中贝母素含量的主要因素,随着烘干温度升高,浙贝母的有效成分含量不合格的处理增多。  相似文献   
3.
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是控制稻飞虱种群暴发的主要寄生性天敌之一,高温是制约其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为了解35℃高温驯化获得的稻虱缨小蜂耐热品系(NR品系)的生防潜力,对不同温度下该品系的发育历期、有效积温、寄主卵选择、产卵量以及极端高温胁迫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与未经高温驯化的稻虱缨小蜂品系(HZ品系)相比,20℃时,NR品系雄蜂的发育速率显著高于HZ品系,这一差异主要表现在卵-幼虫中期和蛹期的发育时间明显缩短。NR品系在高温下能维持正常的产卵能力,35℃下NR品系产卵量仍能达到18.80粒/雌。NR品系有更强的耐极端温度的能力,50℃下NR品系雄蜂的热击倒时间为15.19 min,比HZ品系雄蜂长3.03 min。补充不同营养对NR品系的产卵量存在影响,35℃条件下补充10%蔗糖既能延长其寿命,也能提高产卵量。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驯化得到的稻虱缨小蜂品系在35℃高温环境中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寄生能力,具备适应稻田夏季高温环境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林业资源管理》2019,(5):113-120
蓝光强度是一种新的反映树轮密度的指标,自2002年提出以来,由于其操作简便且可能提供木质素密度的信息,在重建北半球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夏季气温变化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对蓝光强度的原理和试验方法进行了概述,并对国外蓝光强度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进行总结。通过对其存在的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及现有的解决方案的论述,进一步明确蓝光强度的研究潜力,尤其是针对在国内开展蓝光强度研究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散仪监测资料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充分供水条件下冬小麦全生育期最大耗水量665mm;采用动力场订正模型,对气象站观测到的降水资料进行了订正,实际降雨量较观测值提高18%;根据FAO P-M公式计算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播种~分蘖、分蘖~越冬、越冬~返青、返青~拔节、拔节~抽穗、抽穗~乳熟、乳熟~收获、全生育期)平均作物系数KC分别为1.20,1.25,1.34,0.69,1.07,1.60,1.65,1.14。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藻规模化生产二十碳五烯酸(EPA)的最佳条件。[方法]研究了温度对ENN1001A生长及EPA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液位对温度的影响,阐述了EPA的规模化生产工艺。[结果]5月和9月EPA产量最高,分别达到738和786 mg/(m2·d),全年平均产量为666 mg/(m2·d),远高于文献报道的516 g/(m2·d)。全养殖季EPA与藻液平均温度变化相一致,整体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结论]研究结果可为EPA的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气象因子变化及其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明显,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综述光照、温度、水分3个主要气象因子变化特征的研究现状,及其对小麦物候期变化、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探究对枣实蝇有引诱作用的挥发性物质,研发基于行为调节的防治技术。[方法]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枣实蝇成虫对6种枣果挥发物的选择行为反应,并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田间引诱试验。[结果]室内试验结果显示,枣实蝇成虫对6种枣果挥发物具有显著正趋性。枣实蝇雌虫对棕榈酸乙酯、月桂酸乙酯、肉豆蔻酸的选择率较强,选择率均为30%以上;雄虫对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的选择率较强,选择率均为25%以上,从不同浓度梯度(原液、10%溶液、1%溶液)的选择率和选择系数来看,随浓度的递减,其选择率和选择系数也在递减,原液的选择率分别为10%溶液及1%溶液的2.5倍及5倍以上。田间试验发现:肉豆蔻酸对枣实蝇雌虫的诱集效果较强,2 d最多诱捕数量为15头·只^-1,平均诱捕数量为11.4头·只^-1,十四酸乙酯次之。在6种不同挥发物中油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对枣实蝇雄虫的引诱效果较强。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6种挥发性物质及混合物中,月桂酸乙酯及十四酸乙酯对枣实蝇雌雄虫的引诱效果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挥发物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枣果挥发物中棕榈酸乙酯、月桂酸乙酯、肉豆蔻酸与枣实蝇偏爱选择密切相关。在田间试验中:枣实蝇成虫对肉豆蔻酸的选择率较强,为研发枣实蝇引诱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