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和托烷司琼预防小儿斜视矫正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年龄2~12岁择期手术的患儿120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例).A组(对照组):麻醉诱导前及手术结束前,均给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B组(地塞米松组):麻醉诱导前给予地塞米松0.2 mg/kg,手术结束前,给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C组(托烷司琼组):麻醉诱导前给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手术结束前给予托烷司琼0.1 mg/kg;D组(地塞米松+托烷司琼组):麻醉诱导前给予地塞米松0.2 mg/kg,手术结束前给予托烷司琼0.1 mg/kg.记录各组患儿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 四组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53.33%、30.00%、20.00%、6.67%.B、C、D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小于A组(P〈0.05),D组小于B、C组(P〈0.05).结论 地塞米松、托烷司琼能安全有效地预防小儿斜视矫正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两者联合预防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3.
直肌延长术矫正斜视林意玲,王映芬(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湛江524001)矫正共同性斜视,以往一直采用肌肉徒后及拮抗肌缩短术。Nolan(1983)改良了直肌延长术减弱肌力治疗7例取得成功[1],本文用该改良法治疗5例,获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后眼位矫正因素.方法53例共同性外斜视按麻醉方式、年龄斜视类型及斜视度数分组,分析比较术后正位情况.结果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正位率与麻醉方式、年龄或斜视类型无关,斜视度数是影响术后正位率的主要因素.结论共同性外斜视度数越低,术后正位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眼肌按摩联合复方樟柳碱太阳穴注射治疗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7例(47眼)眼肌麻痹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眼肌按摩的同时,联合复方樟柳碱2mL患侧太阳穴注射,每天1次,14d为一疗程。病情好转可逐渐停药,最长观察4个疗程,症状消失即可终止治疗;对照组:采用复方樟柳碱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治疗14~60d。同时对所有患者静点能量合剂及大剂量B族维生素(VitB1、VitB12)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0%,对照组68.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7,P<0.05);结论眼肌按摩联合复方樟柳碱太阳穴注射治疗麻痹性斜视可缩短治疗时间,操作简单、安全,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小儿斜视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往往选择手术治疗。由于小儿难以配合手术,多选用全身麻醉,手术者对眼外肌的牵拉以及部分全麻药均可导致小儿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本研究旨在观察新型高度选择性5-HT3-受体拮抗剂帕洛诺司琼预防小儿斜视矫正术PONV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灯盏花素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龙津注射用盏花素50 mg加入生理盐水,静脉点滴,15 d 1个疗程,痊愈者可随时终止治疗.对照组:维生素B1 100 mg与维生素B12 0.5 mg混合肌肉注射,静脉点滴能量合剂,1次/d,15 d 1个疗程.结果: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 =24.503,P <0.01).结论: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安全、有效,无良反应,值得在眼科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扫描技术在高度近视性斜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确诊为高度近视性斜视患者14例(24眼)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院检查正常者8例(16眼)设为对照组。应用CT测量眼眶冠状位眼轴长度、眼直肌切面中心夹角及眼直肌最大横截面积;眼直肌最大长径与宽径重复测量3次,取均值计算长度与宽度的比值(LWR)。结果观察组眼轴长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眼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平角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组间眼内直肌平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WR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影像显示高度近视性斜视患者眼轴长度高于正常人群,眼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的位置有明显移位、变形,CT检查能准确判断高度近视性斜视眼轴及4条直肌的形态、位置变化,可为高度近视性斜视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注射维生素B1、B12,静滴能量合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中药辩证论治和针刺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1~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1、2、3个月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经治疗1个月后,治愈、好转、无效的例数为18、33、9例,治疗2个月后分别为35、21、4例,治疗3个月后则分别为49、9、2例;对照组患者经治疗1个月后,治愈、好转、无效的例数为7、24、29例,治疗2个月后分别为14、20、26例,治疗3个月后则分别为29、11、20例;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 c=15.864,23.409,17.773,均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效果显著,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