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2篇
农学   4篇
  2篇
综合类   89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市小黑麦田杂草种类及其为害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黑麦是由小麦和黑麦属间人工杂交合成的新物种,它既保持了小麦的优良品质和丰产性,又结合了黑麦的抗病性和繁茂性,同时还具备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高于双亲的新特性.种植小黑麦既可覆盖首都冬季部分裸露土地,减少风沙起尘,又可在春季获得优质高产饲草.为了促进饲草多元化的发展,提高小黑麦产量、增加经济收入,我们对北京市小黑麦田的杂草种类及危害进行了系统调查,旨在为小黑麦田杂草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桫椤科2属6种叶表面角质膜纹饰、表皮毛、气孔器类型、气孔器大小等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探讨其分类学意义,编制供试2属6种分类检索表。结果表明:2属6种叶表皮表面角质膜纹饰均为脊状,气孔器大小无显著差异,气孔器类型均为平列型。表皮毛共有4种(囊状毛、片状毛、须状毛、盾状鳞),种间表皮毛差异较大,其中白桫椤表皮毛最丰富。黑桫椤副卫细胞有泡状突起,白桫椤副卫细胞有皱褶,其余4种副卫细胞表面均光滑无纹饰。笔筒树气孔器周围有绒毛层覆盖。黑桫椤、笔筒树气孔器表面有晶体。本研究结果表明2属6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多样性较为丰富,这些特征可作为种间鉴别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枸杞Lycium barbarum Mill.是一种药食两用的名贵中药材,褐斑病是2010年在甘肃省枸杞种植区发生的由无性态类真菌新种枸杞小黑梨孢Stigmella lycii引起的新病害,据2015年-2018年调查,该病害已扩展至甘肃省各枸杞种植区,常年发病率45%~65%,严重度2~3级。本研究首次对枸杞小黑梨孢有性态形态进行描述,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该病病原菌的系统发育地位,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枸杞褐斑病菌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和越冬病叶上均可形成有性态。子囊壳球形至亚球形,大小185.6μm×176.6μm,有喙,喙的大小为(35.7~53.6)μm×(32.0~53.55)μm;子囊袋状,大小(103.2~165.7)μm×(15.7~22.4)μm,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砖格状,大小(25.9~36.5)μm×(9.4~14.1)μm,平均31.2μm×12.3μm,具(4~)6~7个纵隔和1~3个横隔。通过ITS、LSU、RPB2和EF1-α多基因位点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该菌为子囊菌门格孢腔菌目格孢腔菌科真菌。秋末冬初清洁田园,减少来年初侵染源,是有效防治枸杞褐斑病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买麻藤(Gnetum montanum)为内参,测定5种常用裂解液(Tris·MgCl_2、LB01、WPB、Otto’s、Galbraith’s)对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细胞核的裂解效果,并通过比较桫椤和买麻藤流式细胞仪测定的荧光峰值,计算出桫椤的基因组大小。结果表明:5种裂解液中,WPB为桫椤最佳裂解液;桫椤基因组大小为6 003.25Mb,即2C DNA含量为6.138 pg。  相似文献   
5.
草间小黑蛛与桃一点叶蝉之间的数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相关分析法研究桃园草间小黑蛛在数量上对桃一点叶蝉的追随关系。结果表明,草间小黑蛛不管在桃树的水平方位还是垂直方位对桃一点叶蝉都有明显的追随关系。  相似文献   
6.
草间小黑蛛雌成蛛对小菜蛾和菜青虫幼虫的捕食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雌成蛛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和菜青虫(Pierisrapae)幼虫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草间小黑蛛对小菜蛾2,3,4龄幼虫及菜青虫1龄至2龄初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瞬间攻击力口和日最大捕食量1/Th分别为0.7435,0.6571,0.5490,0.5796和47.85,9.93,2.66,4.21头。草间小黑蛛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大,捕食作用率相应降低;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捕食作用率(E)与自身密度(P)的函数关系式为E=0.2026P^-0.3430。相互干扰会降低草间小黑蛛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寻找效应,但对其捕食量影响不大。在小菜蛾和菜青虫幼虫的混合种群中,对草间小黑蛛进行选择性观察,结果表明草间小黑蛛偏嗜小菜蛾。  相似文献   
7.
草间小黑蛛对亚洲玉米螟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graminicolum(Sundeval)〕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ee)〕二、三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其寻找效应。其功能反应属Holing-Ⅱ型,相应模型为Na=1.1463N/(1+0.02205N)。草间小黑蛛寻找效应和自身密度之间的关系可用Hassel&Varley(1969)模型E=0.3989P-0.6343和Beddington(1975)模型E=0.3579/〔1+0.3125(P-1)〕进行模拟。寻找效应与草间小黑蛛自身密度和玉米螟幼虫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Beddington(1975)模型E=0.3579/(0.6875+0.006886N+0.3125P)进行描述,表明寻找效应(E)随草间小黑蛛密度(P)和玉米螟幼虫密度(N)的增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8.
9.
四川犍为县桫椤资源现状及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实地踏勘,对四川犍为县的桫椤资源地理分布、数量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与措施,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楗为县桫椤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福安瓜溪桫椤保护区生态环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福安瓜溪省级桫椤保护区生态环境调查、分析,探讨引起桫椤大量分布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研究桫椤生物学特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