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8篇
林业   23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48篇
  88篇
综合类   374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57篇
畜牧兽医   52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发明的"一种用于小型鱼类加工的内脏去除装置",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发明涉及应用于鱼类去除内脏的装置,用于小型鱼类加工的内脏去除。小型鱼类人工去头去脏的操作方法虽然简单,但由于体形小、  相似文献   
2.
雪天下落的雪花对图像质量产生影响,对关键目标产生遮挡以及模糊作用.通过对雪花成像的表达式进行分析,采取两步法实现雪花去除.先采用暗原色和Guided Filter方法去除雪雾,然后对复原结果采用中值滤波方法进一步去除残余雪线轨迹.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雪天图像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3.
试验研究了去除果皮和晒种处理对红豆草种子(荚果)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和对照相比,去除果皮处理显著缩短了红豆草种子的初次发芽时间,且显著提高了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根、芽生长,显著降低了发霉率;晒种处理能显著促进未去掉果皮红豆草种子(荚果)的萌发。晒种1~3d对去掉果皮的红豆草种子的发芽率和发霉率无显著影响(P0.05)。去掉果皮晒种2、3d处理红豆草种子的发芽率显著高于未去皮晒种0d(对照),发霉率显著低于对照(P0.05),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显著高于去掉果皮晒种0d和1d,初次发芽时间比对照提前2d,其根长和芽长显著高于对照(P0.05);经过去掉果皮和晒种的红豆草种子在室内贮存75d后其发芽指数、根长、芽长均有所降低,而发芽率却有所增加。试验得出,去除红豆草种子(荚果)果皮并晒种2~3d能显著促进其萌发、降低发霉率,而且短期(75d)贮藏后其发芽率未降低。  相似文献   
4.
不同规格生态沟渠对排水中污染物的处理能力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种不同深度规格的生态沟渠(E0.80、E1.05和E1.30),通过控制相同的表面水力负荷,比较研究了动态进水(TN 0.86~6.13 mg?L-1、TP 0.11~0.28 mg?L-1)条件下生态沟渠对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同时考察其耐冲击负荷能力和适宜建造长度。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间,三种不同深度规格的生态沟渠对铵态氮(NH4+-N)、总氮(TN)、总磷(TP)和悬浮物(SS)的去除率均达到50%以上,其中E1.30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较高,NH4+-N、TN、TP和SS的总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4.8%、63.1%、71.8%和60.8%。同时,E1.30的污染物出水浓度较为稳定,耐冲击负荷能力相对较强。进水浓度较高情况下,E1.30在TN、TP出水浓度为2 mg?L-1和0.2 mg?L-1时所需长度分别为27.4 m和4.9 m,为三种规格生态沟渠中最短。表明生态沟渠是有效去除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因地制宜地建设E1.30规格的生态沟渠,并可辅以高效吸附氮磷材料等其他措施,进一步提高生态沟渠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5.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4种不同的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F_1M_1BC_(10),F_1M_3BC_(20),F_1M_4BC_(25),F_3M_1BC_(20)),采用SEM,XPS和FTIR表征方法分析了几种复合材料与生物炭表面性质的差异,比较了4种不同配比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对砷(Ⅲ)去除性能,分析了不同投加量的吸附材料对砷(Ⅲ)去除效率及吸附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生物炭相比,炭、铁和锰不同配比的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比表面积明显增大,由61.0 m~2·g~(-1)增加到208 m~2·g~(-1),孔径变小,由23.7 nm下降到2.76 nm;碱性官能团含量明显增加;材料表面形成了MnOx、FeOx。与生物炭相比,4种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对砷(Ⅲ)的动力学吸附量大小与去除率顺序依次为F_1M_4BC_(25)F_1M_3BC_(20)F_1M_1BC_(10)F_3M_1BC_(20)BC。F_1M_4BC_(25)(m铁∶m锰∶m炭=1∶4∶25)是去除砷(Ⅲ)最优的复合材料,在用量为0.016 g·m L~(-1)时,对砷(Ⅲ)的去除率可达82.6%,是生物炭去除率的2.3倍。研究表明,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是一种潜在的去除水体砷污染的炭基材料。  相似文献   
6.
水力停留时间对ABR反应器处理印染废水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折流式水解反应器(ABR)对印染废水进行了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ABR格室中pH值的变化总体趋势为上升,且HRT越长,pH值的变化越大;而氧化还原电位(ORP)总体随格室依次下降;ABR处理印染废水色度去除效果显著,当HRT大于8 h时,达到《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92)的一级排放标准(色度≤40倍);而从提高出水的可生化性及有效利用反应器容积考虑,处理该废水的适宜停留时间为6-8 h。  相似文献   
7.
棒曲霉素控制技术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阐述了棒曲霉素的的理化性质,分析了国内外对棒曲霉素检测、去除及降解技术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我国目前应着力解决的关键技术性问题:①建立食品中棒曲霉素的全程控制技术体系,从源头做起,在食品生产的不同阶段嵌入关键控制技术,实现全程监测、预警及控制;②建立棒曲霉素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及监测技术体系,为实时控制提供基础数据;③进一步研究完善食品中棒曲霉素的安全去除技术方法;④研究开发食品中棒曲霉素安全的降解技术,构建降解与去除相耦合的新型工艺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单级生物接触氧化法去除海水养殖废水中的无机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在填料上人工接种微生物组成的浸没式生物接触氧化单级处理系统对养殖废水进行净化,效果良好。在试验水体体积与处理系统体积之比约为100∶1的情况下,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起始质量浓度分别为4.0 mg/L、1.76 mg/L、800 mg/L,COD质量浓度为16.33 mg/L的养殖废水进行处理,发现处理系统中进行着强烈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处理30 h,氨氮质量浓度下降并一直保持在0.1 mg/L;亚硝酸盐氮浓度48 h内,前6 h从1.76 mg/L短暂上升到2.24 mg/L,然后持续下降,最低到0.22 mg/L;对硝酸盐氮的反硝化作用能力也很强,经48 h处理,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从800 mg/L下降到180 mg/L。根据对处理过程中的水质测定,浸没式生物接触氧化单级处理试验系统具有较强的生物脱氮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评估一个用于罗非鱼温水养殖的双水池再循环养殖系统中3个水处理组件的固体去除能力。整套组件包含1个旋流分离器、1个塑料浮珠生物净化器和1个流化沙过滤器。采样在系统的5个不同位置进行,通过筛分将每一采样量按颗粒尺寸从23到500μm依次分成数份。对每一样本组完成总悬浮固体分析,确定进水和出水中的颗粒大小分布以及每个组件的固体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10.
砷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因其高毒性,世界卫生组织将砷污染列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科学家们在不断寻求科学有效的砷污染去除方法。人工湿地砷污染去除系统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推出以来,因其环境友好、成本低廉的特性得到蓬勃发展,快速成为绿色环保修复技术之一。人工湿地被认为是理想的砷富集去除场所,其对砷污染的去除方式主要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及腐殖酸强化修复来实现。本文通过砷污染治理历史及技术发展、人工湿地的兴起及砷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赋存状态以及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砷污染去除三个方面综述了人工湿地砷污染去除的研究进展。通过大量文献综述分析,我们认为在人工湿地砷污染去除的后续研究工作中,应着重研究砷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扩散迁移及演变规律,构建湿地生态系统沉水-浮水-挺水植物立体结构,并不断探索植物-微生物及腐殖酸强化修复对砷污染的协同阻滞及界面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