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究科尔沁沙坨地—草甸地土壤温度与冻结深度的变化规律,为合理指导该区农工生产和建设提供支持。[方法]基于2007—2015年冻融期人工观测数据,对比分析科尔沁沙坨地与草甸地冻融期多年土壤温度与最大冻结深度变化规律。[结果]研究区100cm处沙坨地与草甸地多年土壤温度的标准差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草甸地要小于沙坨地,但融解后期由于草甸地融解期历时较长,其标准差大于沙坨地;同时考虑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对最大冻结深度的影响时,沙坨地在200cm处和草甸地在140cm处的R2分别为0.959和0.788。[结论]研究区内沙坨地先冻结与先融解,沙坨地最大冻结深度较草甸地深,同时考虑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的最大冻结深度的拟合优度最好,沙坨地与草甸地中最大冻结深度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均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3.
祁连山北麓春季冻土深度对气温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04年祁连山北麓11个站点的春季季节性冻土资料和9个站点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祁连山北麓冻土深度的空间和时间变化规律,并分析冻土深度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北麓春季冻土以祁连站为最大值,向高纬度和高经度方向逐渐减小,武威附近为春季冻土最小值,靠近东南方向的乌鞘岭站出现次大值区域,冻土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海拔高度关系密切;春季多年平均冻土深度为53.5 cm,年际最大值与最小值深度差为73.2 cm,随年际变化总体呈明显的减小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11.3 cm/10 a,年代际变化呈阶梯状逐渐减小,20世纪90年代比80年代减小近20 cm;春季冻土深度减小主要受1~2月和春季平均气温升高的影响,特别是2月份气温每升高1℃,冻土深度减小7.05 cm;冻土深度大的地区,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越敏感;冻土深度小的地区,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
王秦泽 《南方农机》2022,(17):10-12
为了研究冻融循环对黄土冻结温度的影响规律及U型黄土渠道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稳定性,以陕西省宝鸡市黄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冻融次数下的冻结温度试验,研究了冻结温度随冻融次数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冻结温度的变化机理,并对冻结温度影响范围内黄土渠道的冻结深度及渠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黄土试样冻结温度先降低后趋于平稳;冻融循环改变了土的宏细观结构,宏细观参数的变化导致孔隙分布指数随冻融次数增加先负向增大后趋于稳定,而冻结温度降低值只与孔隙分布指数有关;一定温度范围内,冻结温度越低,土层冻结深度越大;冻融循环降低了U型黄土渠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地温同气温一样,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工程建筑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地温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地温除受纬度和地形影响外,主要与深度和季节变化有关。以沈阳地温为例,从地面到土壤深层,地温的变化振幅逐渐减小,地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随深度而错后。土壤深层温度变化规律和冻结深度,对农业生产、基本建设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土壤深处存在自身的热量的四季变化,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都必然会对大气中天气变化产生反馈作用。地温也是土壤环境的重要指标,在研究土壤发展方向、发展速率以及生物生产力形式和植物群落演替等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祁连山2种植被下冻土的季节变化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究祁连山地区冻土的季节性变化以及植被对祁连山季节冻土的影响,建立冻土深度与温度的关系。[方法]对比观测了祁连山排露沟小流域的阴坡青海云杉林下土壤和阳坡草地土壤冻结融化过程,定量分析土壤冻结层随季节的变化。[结果](1)祁连山区季节性冻土每年10月中下旬开始冻结,4月冻土层上界面开始融化,8月消融完毕。该冻结融化过程可划分为单向冻结、单向融化和双向融化3个阶段段。(2)青海云杉林内土壤的冻结起始时间与草地土壤基本相同,但冻结速率比草地快,最大冻结深度比草地大;青海云杉林土壤冻结层融化阶段的起始时间亦与草地基本相同,融化速率相近,但青海云杉林下冻土融化持续的时间更长。(3)积温决定土壤冻结融化进程,当冻结小时积温达到约-460℃·h,土壤开始冻结;当小时积温达到约62℃·h,土壤冻结层的上界面开始融化。[结论]土壤冻结层深度与小时积温的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可用于预测预报冻土的冻结状态。  相似文献   
7.
西北地区季节性最大冻土深度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杨小利  王劲松 《土壤通报》2008,39(2):238-243
利用西北地区1961~2000年101个代表站的年冻土观测资料,采用EOF、REOF、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北地区季节性最大冻土深度的分布状况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多数地区平均最大冻深在0.5~2m之间,平均2m以上的只有在新疆的天山,青海东北部的祁连山区有零星分布。近几十年来,西北地区整体最大冻深减小,上世纪90年代是近几十年来最大冻深最浅的时期,其中变化最明显的区域是新疆;西北最大冻深的变化可分为五个敏感区:西北中部区、南疆区、北疆区、青藏高原区、西北东部区。各区最大冻深随时间变化趋势有所不同,西北中部区、南疆区几乎呈直线下降,上世纪90年代的平均最大冻深均比上世纪60年代减少了0.1m,北疆区和西北东部区呈小-大-小的抛物线型式变化,最大冻深的变幅相对较小,青海高原的最大冻深则表现出与其他区域相反的变化趋势,是一个由大-小-大的变化过程,上世纪90年代比上世纪80年代平均最大冻深增加了0.57m。不同地区因其地形、土壤、控制的气候系统有所差异,变化周期有所差别,但其周期尺度基本相似。在影响冻土的因素中,干旱区以冬季气温较为显著,而半干旱半湿润区则以地温和封冻前的土壤水分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