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储佳 《农家顾问》2007,(9):51-51
在贮存前应进行防虫处理,可用二硫化碳40.5克/立方米,在室内密闭18~24小时,或用溴甲烷40~56克/立方米,熏3.5~10小时,也可用二氧化硫或磷化铝熏蒸。(1)干藏。将脱去青皮的核桃置于干燥通风处阴干,晾至核桃的隔膜一折即断,种皮与种  相似文献   
2.
《果农之友》2008,(10):57-57
1贮藏前预处理 选用耐贮藏的板栗品种进行贮藏。板栗采收前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在晴天采收充分成熟的板栗。将采收的板栗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摊开晾干,并剔除病虫板栗以及未成熟的空瘪板栗。板栗采收后2天,用二硫化碳熏蒸杀虫,并用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特克多1000倍液浸泡3分钟灭菌。  相似文献   
3.
米糠油是从米糠中提取的植物油,外观为棕色透明液体,溶于氯仿、二硫化碳,不溶于水,分子量806.9.米糠油和其他植物油一样.主要成分是脂肪酸甘油脂,脂肪酸组成中棕搁酸占12%~20%、油酸40%~50%、亚油酸29%~42%,还含有蛋白质和维生素等成分.  相似文献   
4.
木炭的用途很广,工业上需大量的木炭用于制作冶铁还原剂、吸附剂、二硫化碳、活性炭等,日常生活中木炭常用于火锅、烧烤、取暖等。传统方法烧制木炭需消耗大量木材资源,我国已明令严禁滥砍滥伐,木炭生产受到限制,木炭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5.
薛光华  严钧  柴燕  张红 《植物检疫》2002,16(5):272-273
在应用二硫化碳(CS2)熏蒸香梨中有害生物的同时,药物二硫化碳对果实有一定的渗透性,并会残存在香梨中,对香梨的品质、人体健康会有一定影响,所以分析香梨中二硫化碳的残留浓度,对于指导熏蒸和保证顺利出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四川省和重庆市的部分散、包装储粮中应用了以二硫化碳与四氯化碳科学混配的“熏杀净”,熏蒸杀虫试验证明该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低价格、使用安全方便等特点,适用多品种储粮和低温环境,对磷化氢抗性极强的谷蠹、米象、玉米象和螨类等害虫有特效.可与磷化氢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7.
实蝇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但主要的种类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其中的一些种类是世界性的检疫性害虫,如地中海实蝇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危害性最大的害虫,尤其是果蔬产区,若有此虫为害,不但严重影响果蔬的产量和品质,而且除了防治上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外,在对外贸易中也会遭到相当大的损失.为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除了加强检疫外,同时对实蝇类为害的果蔬的  相似文献   
8.
柏杨巍  宁平  任晓光  师雁  陈炜  蒋明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104-105,108
使用100 mL全玻璃注射器采集CS2气体,注入HC-6型微量硫气相色谱分析仪,经GDX-104色谱柱分离,应用火焰光度检测器检测。测量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0005~0.855 mg/m3,线性方程为Y=32.67869+1.69828X(r=0.99968),相对标准偏差为2.53%~4.98%,最低检出限为0.0005 mg/m3。  相似文献   
9.
二硫化碳在稻谷中的残留主要为粮粒表面的物理吸附,散气后降解快,其毒气残留远远低于允许残留标准。  相似文献   
10.
<正>1贮藏1.1适时采收板栗成熟时,栗苞由绿色变为黄褐色并逐渐开裂、栗果由黄色变褐色,完全成熟时栗果会从栗苞中自然脱落,因此,大部分栗苞开裂即为最佳采收期。板栗采收后,对于未开裂的栗苞,应选择冷凉通风、地势较高的场地集中堆放,堆积厚度以0.5~0.7m为宜,上覆盖稻草,每天洒水1次,经5~7d栗苞软化开裂,此时可进行脱粒。从栗苞裂出来的栗果,要摊薄使其冷却散热(俗称为"发汗")2~3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