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6篇
综合类   1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耕地白浆土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复区内存在的草甸土和暗棕壤作比较,研究了土壤各种理化性质与不同形态氮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白浆土中 HA 和 FA 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含有较多的碱性氨基酸,而后者则含有较多的酸性氨基酸;各种不同形状 N素与土壤 pH 值,质地等相关性不显著,而与土壤有机质、全 N 和 C/N 比值等的相关性极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白浆土含有的五种形态 Zn 中,RES—Zn 占85%以上,含量顺序依次为:RES—Zn>OM—Zn>EXC—Zn>R_2O_3—Zn>Ca—Zn。各种形态 Mn 的含量顺序为:R_2O_3—Mn>RES—Mn>OM—Mn>EXC—Mn>Ca—Mn。R_2O_3—Mn 平均占 Mn 总量的37%,可能与频繁的土壤氧化还原过程有关。Mn 在土壤中的变化、移动、淀积和分布主要受土壤水分的变化—氧化还原过程所控制。从养分观点看,Zn 和 Mn 的有效态的含量都较高,可以大致满足植物的需要,但是否由此引起的离子颉抗作用妨碍 Fe、Ca 及 P 等的吸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白浆土机械物理性质,以黑龙江东部岗地白浆土为供试土壤,采用现场试验法和钢材脆性仪测定了白浆土原状土壤的抗剪强度和脆性。结果表明:白浆土内聚力白浆层最大,依次为淀积层、耕层;土壤粘着力淀积层最大,依次为白浆层、耕层;土壤外摩擦角由耕层向淀积层呈逐渐增加趋势。土壤水分升高,内聚力和内外摩擦角均有降低趋势;而土壤粘着力则相反。白浆土耕层土最易被破碎,白浆层居中,淀积层难以破碎。耕层和淀积层土壤在含水量低于塑性界限值阶段,破碎土壤所消耗的能量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增加,并在土壤塑限值附近形成峰值,之后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而降低。破碎白浆层土壤所消耗的能量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而降低。破坏土壤时形成大小不一的土块,大土块比率随土壤水分增加而增加。耕层土壤易破碎成较小的土块和土屑;白浆层土壤居中,淀积层不易破碎。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白浆土低产原因,对白浆土不同土层的机械组成、土壤硬度、透水性和水浸容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白浆土机械组成呈上轻下粘的“二层性”特点。耕层和白浆层以粉粒为主,特别是粗粉粒和中粉粒含量比淀积层高17.5%~42.5%,粘粒含量不足淀积层的1/2;白浆土耕层通透性良好,白浆层和淀积层固相率高、气相率低;白浆层和淀积层土壤透水性不良;白浆层土壤硬度大,容重高,埋藏深度浅,是作物根系生长的障碍层次。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发生铝污染的白浆土中金属铝的解吸特性,采用平衡振荡法,研究铝在白浆土中的解吸行为及不同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20min后,白浆土中的铝解吸基本达到平衡;25℃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为42.2g/kg,铝在白浆土中的解吸量仅为吸附量的1.5%;用Langmuir方程可很好地拟合白浆土中铝解吸等温曲线(r=0.985 9**),说明表面均匀单层解吸占主导;热力学参数ΔG0,ΔH0,ΔS0,表明铝的解吸是自发、吸热和熵增加的过程。土壤有机质由42.2g/kg降至27.8g/kg时,白浆土中铝的最大解吸量由25.87mg/kg升至66.11mg/kg,且导致解吸滞后现象的加剧。pH降至3时,铝的解吸量升至226.4mg/kg,是pH在5~7时的8倍以上。随着解吸液中NaCl和Na_2SO_4浓度的增加,铝的解吸量增加。总之,吸附到白浆土中的铝解吸能力较弱,但pH和有机质含量降低,无机盐含量升高,铝的解吸量大幅增加,污染风险急剧上升。  相似文献   
6.
白浆土肥力特征表现在腐殖质含量表层高于下层;HA/FA 比值在 A_1层是大于1,其余各层均小于1,尤其白浆层比值最小;胡敏酸 C/H 比要远远高于富啡酸;胡敏酸的羧基、醇羟基、醌基、总酸度都小于富啡酸。土壤氮素含量变化与有机质含量变化的趋势一致,土壤潜在供氨能力强,但氮素形态复杂,而且多变。土壤微酸性,对微量元素溶解有利。代换量较高,盐基饱和度在60%以上。以上肥力特征与生态环境和成土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7.
深松、深施肥、种草木樨综合农业措施,改良白浆土收到良好的效果。种草木樨后提高了黑土层的肥力,并取部分草木樨喂奶牛提高了牛奶产量,为走农牧结合的道路做出了样板。深松深施肥改善了白浆层的物理性状:容重下降、孔隙度提高、渗透性增强。并且增强了微生物活性,增加了活土层厚度。事实说明综合农业措施改良白浆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这种改良白浆土的措施需要较长时间验证才能取得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秸秆心土混合犁改良白浆土效果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将表层秸秆施入心土,改善贫瘠的心土层创造有利条件,该文设计了将白浆土"上翻20 cm,下混30~40 cm,同时将有机物料施入心土层"的秸秆心土混合犁。该研究通过设置秸秆心土混合区和浅翻深松区田间对比试验,调查机械作业后土壤理化性质,指示作物农艺性状以及产量指标等,明确秸秆心土混合的改土增产机理,进一步拓宽白浆土改良途径,为机械改土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与浅翻深松相比,秸秆心土混合改善心土层土壤物理性质,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提高2.69~4.90个百分点;硬度降低44.45%左右,且没有出现峰值;改善土壤通透性,固相降低幅度为4.51~2.14个百分点,液相增加幅度为1.17~4.13个百分点,气相增加幅度为0.38~0.98个百分点,容重下降幅度为0.16~0.11 g/cm~3;提高心土层养分含量,碱解氮提高17.33%,有效磷提高116.39%,速效钾提高37.86%,有机质提高36.66%,同时提高心土层全量养分含量,缓解土壤酸性。连续2 a调查大豆产量,秸秆心土混合区比对照区增产15.77%~16.33%,一次改土后效时间长,增产效果显著。该研究结果可为白浆土及其同类低产土壤改良及作物高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白浆土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低产土壤之一,土体中白浆层通气透水能力极差,生物酶活性很低,导致土壤表旱表涝严重,旱田作物根系有效土层一般只有20 cm左右。为研究白浆土增施有机肥及石灰对大豆土壤酶活性及大豆产量的影响,设置了4个处理。结果表明3种酶活性均为:常规施肥+有机肥常规施肥+石灰+有机肥常规施肥常规施肥+石灰,说明有机肥的施用增加了土壤酶活性,石灰的施用降低了土壤酶活性;有机肥施用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石灰施用增加土壤pH值,与对照相比,常规施肥+石灰处理大豆增产23.76%;常规施肥+有机肥处理增产28.32%;常规施肥+石灰+有机肥处理增产13.07%。说明有机肥及石灰无论是单独施用或是组合施用均对大豆增产有效。  相似文献   
10.
白浆土农田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白浆土农田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以大豆品种垦丰16为试材,采用宽窄密(4行)、宽窄密(6行)、行间覆膜和玉米茬原垄卡种4种栽培模式,同时以三垄栽培为对照在八五三农场进行了不同栽培模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宽窄密(4行)产量和效益最好,是白浆土农田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