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04篇
  免费   920篇
  国内免费   1518篇
林业   1157篇
农学   2197篇
基础科学   436篇
  1359篇
综合类   5273篇
农作物   879篇
水产渔业   1145篇
畜牧兽医   2074篇
园艺   398篇
植物保护   724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08篇
  2022年   425篇
  2021年   429篇
  2020年   490篇
  2019年   557篇
  2018年   433篇
  2017年   574篇
  2016年   641篇
  2015年   563篇
  2014年   646篇
  2013年   726篇
  2012年   993篇
  2011年   914篇
  2010年   846篇
  2009年   818篇
  2008年   771篇
  2007年   777篇
  2006年   666篇
  2005年   568篇
  2004年   452篇
  2003年   435篇
  2002年   326篇
  2001年   329篇
  2000年   251篇
  1999年   228篇
  1998年   193篇
  1997年   168篇
  1996年   169篇
  1995年   160篇
  1994年   127篇
  1993年   121篇
  1992年   110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2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4篇
  1962年   5篇
  195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nitrogen (N) rate (60, 120, 180 and 240 kg N ha?1 applied in three equal dressings at seeding and after the first and second cuttings) and stubble height (7, 14 and 21 cm) on the dry matter (DM) yield, crude protein (CP) content, and CP yield of a sorghum–sudangrass hybrid [Sorghum bicolor (L.) Moench × Sorghum sudanense (Piper) Stapf., cv. Pioneer 988] in the three‐cut system was investigated. The N rat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in the first and third cuttings, but in the second cutting DM yield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e in N rate. The highest yield of 9.1 t ha?1 was obtained with 80 kg N ha?1 for the average of 2 years at the second cutting,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among the 40, 60 and 80 kg N ha?1 rates. CP content and yield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N rate at the first and third cuttings, but CP content and yield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application of N at the second cutting. Stubble height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CP content at the third cutting. However, it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CP content at the first and second cuttings. Stubble height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P yield at the first cutting, but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CP yield at the second and third cuttings.  相似文献   
2.
3.
同核异质雄性不育材料与无融合生殖材料C1001B杂交和回交表明,C1001B的双胚苗,是受核基因控制的性状,双胚苗频率的表达,具明显的胞质效应和胞核效应,在胞质效应中,不育胞质与可质胞质的差异尤其显著,不育胞质对双胚苗的表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世代间胞质效应和胞核效应的表现也不一致。此外,环境条件对C1001的双胚苗表现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本文论述了中国山羊的起源、品种遗传资源及其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最新调查 显示中国的山羊品种达50个,其中43个为地方品种,4个培育品种,3个引入品种,许多品种 具有独特的生产性能或适应能力。大量研究表明,我国山羊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感(岷山红三叶)、抗(澳大利亚红三叶品种♀Sensation×Renegade♂杂交新品系“甘农PR1”)白粉病红三叶材料为父母本杂交并种植成苗经人工接菌后筛选出抗、感白粉病的F1群体为作图群体,利用AFLP标记构建红三叶高密度遗传图谱,并利用区间作图法对抗白粉病QTL进行了定位分析,可以为红三叶抗白粉病基因克隆和转基因等分子辅助育种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49个AFLP标记构建得到的遗传图谱包含7个连锁群(LG1,LG2,LG3,LG4,LG5,LG6和LG7),遗传图谱的总距离为640.5 cM。其中,LG1连锁群的遗传距离(140.6 cM)和标记间平均距离(9.4 cM)均最大;LG4连锁群的遗传距离(55.2 cM)和标记间平均距离(1.8 cM)最小。应用区间作图法对红三叶抗白粉病基因进行QTL分析定位,共检测到5个抗白粉病相关QTL位点(qrp-1,qrp-2,qrp-3,qrp-4和qrp-5),其中qrp-1、qrp-2、qrp-3和qrp-4位于LG4连锁群上,qrp-5位于LG5连锁群上。5个QTL位点对抗白粉病的贡献率为29%~90%,qrp-1对红三叶白粉病抗性的贡献率最大(90%),为主效QTL。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多态性丰富的羊草叶绿体非编码区片段,本研究以9个不同地理位置的羊草居群为材料,通过对12个叶绿体非编码区DNA片段测序及其序列间变异分析试图从中找出有遗传差异的叶绿体DNA(cpDNA)片段,并利用有多态性的cpDNA片段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序列ndhF-rpl32、trnL-trnF、trnC-ycf6、aptI-aptH具有比较丰富的变异,可作为下一步研究野生羊草群体遗传学和谱系地理学较为理想的分子标记。在37个羊草个体4条非编码区片段的合并序列中,共检测到15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Hd)为0.928,核苷酸多态性(Pi)为0.00101;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58884,基因流(Nm)为0.17,基因流较小;中性检验Tajima’s D(-1.08542)和Fu’s Fs(-5.301)均为负值,且差异不显著(P>0.10),推测羊草遵循中性进化理论,可能经历过种群扩张;AMOVA结果显示,65%的分子变异出现在居群间,35%出现在居群内;Mantel检验得到,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具有显著相关性(r=0.449,P<0.05);居群分化值Nst 0.386(0.1865)大于Gst 0.234(0.1506),差异显著(P<0.05),表明羊草居群存在分子谱系地理结构。通过系统发育树分析得到,羊草15个单倍型分为两大分支,H2和H10聚为一支,它们与别的居群个体亲缘关系较远,其余单倍型聚为另一支;单倍型网络图显示,H2和H12、H10和H12亲缘关系较远,与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为羊草的种质资源保护、谱系地理学研究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德南牛的群体遗传结构和解析影响其重要性状的关键基因。[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群体进化树分析、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等方法,研究德南牛的遗传结构和与其他品种的亲缘关系;同时,利用全基因组SNP数据,计算德南牛与德国黄牛、南阳牛群体固定指数(Fst)和核苷酸多样性比值(π ratio)、复合似然比(CLR)、XP-EHH等多种选择信号指标,以筛选出德南牛基因组上受到选择的信号,鉴定出重要的候选基因。[结果] 德南牛具有欧洲普通牛(0.789)、东亚牛(0.176)、中国瘤牛(0.035)的混合血统。在θπ和CLR方法中鉴定出93个共有基因,使用FST和XP-EHH方法鉴定出17个共有基因。进行富集以及基因功能注释后,发现这些基因可能与生殖性能(TUBB3、NSD2、GRM1、ERBB4)、生长性状(RFX3、FGFR3、GABRB1、PDE4D)、环境适应性(PGR、GRIA4)和免疫系统反应(P2RY12、P2RY13、GPR87、P2RY14、GPR171)有关。[结论]本项研究发现德南牛血统受德国黄牛影响较多,且挖掘了德南牛基因组内可能具有经济意义的性状相关的选择特征,为德南牛种群的选育提高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甘孜藏牛的mtDNA基因组遗传多样性与母系起源。[方法]采用mtDNA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及生物信息学方法。[结果]结果显示:在28头甘孜藏牛mtDNA 基因组中,共检测到1232个变异位点,确定了22种单倍型,其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8820±0.00010,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2420±0.00003,表明甘孜藏牛具有丰富的母系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树和网络分布图表明,28头甘孜藏牛mtDNA基因组包括4种母系支系,分别为普通牛的T2、T3与T4支系,还有牦牛支系,其中T2支系占7.14%,T3支系占64.29%,T4支系占3.57%,牦牛支系占25 %。[结论]甘孜藏牛具有较丰富的母系遗传多样性,为普通牛母系起源,但与牦牛有杂交。  相似文献   
10.
火炬松半同胞子代配合选择的遗传增益估算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半同胞子代为材料,开展火炬松生长性状的评价并进行配合选择,在估算3种遗传力的基础上,估算配合选择的遗传增益.子代测定林分别建于广东英德(24°15'N,113°45'E)和浙江富阳(30°15'N,119°58'E)2个地点,包含24个共同家系,均来自广东英德火炬松种子园.子代林为随机区组设计,6次重复,英德试点为6株行式小区,富阳试点为8株行式小区.以SAS(R)/STAT统计软件的VARCOMP过程用限制性最大似然法估算的方差成分进行遗传力的估算.结果表明:6年生树高单株遗传力、家系内遗传力和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161、0.129和0.579,胸径遗传力分别为0.075、0.059和0.384,单株材积遗传力分别为0.104、0.082和0.471.用3个公式估算配合选择的遗传增益.在数据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3个公式估算的结果非常接近,显示了简便的估算公式,即利用家系遗传力和家系内遗传力以及相应的选择差进行估算的公式,具有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