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4篇
  免费   228篇
  国内免费   647篇
林业   142篇
农学   417篇
基础科学   571篇
  1347篇
综合类   1615篇
农作物   285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88篇
园艺   67篇
植物保护   623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210篇
  2019年   222篇
  2018年   179篇
  2017年   200篇
  2016年   232篇
  2015年   190篇
  2014年   230篇
  2013年   365篇
  2012年   296篇
  2011年   291篇
  2010年   241篇
  2009年   248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214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发展能源作物木薯的可行性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从江西的气候条件、边际土地资源、种植效益和以木薯淀粉为原料开发生物燃料乙醇等方面,分析了江西发展能源作物木薯的可行性及发展前景。并提出了江西加快发展木薯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茭白新品种"金茭2号"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金茭2号的选育背景、选育过程、产量表现及其特征特性和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土壤有机碳作用及转化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土壤有机碳作用的综述研究显示:直至20世纪末,对于土壤有机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阐明具不同化学结构有机物质在土壤中的功能,如胡敏酸、富里酸、黄腐酸的化学结构特征及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中欧近年的研究则更关注按照有机碳在土壤中的转化特征进行分组,尝试建立这一分组与土壤有机碳功能的关联。按照转化特征,土壤有机碳可分为稳定性有机碳和营养性有机碳两大类型。前者主要指封存于土壤黏粒中的有机碳,很难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和矿化。后者主要指通过作物收获后地表及根系残留物、还田秸秆、有机肥施肥进入土壤的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中易于转化的、活跃的组分,也是形成土壤腐殖质和团聚体的主要前体物质。对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多点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含量实际上表达了土壤中有机碳输入与分解两个过程的动态平衡。当输入量小于矿化量,将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肥力下降。当每年输入的有机碳量大于矿化量,土壤有机碳含量会持续上升;直至每年输入量与矿化量相等,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再增加,此时,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平衡点。在一般农业生产条件下,达到平衡点的时间周期为20—30年。在营养性有机碳投入量过高情况下,这一动态平衡系统也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转GAT和EPSPS双价基因抗草甘膦大豆‘GE-J16’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除草剂材料,喷施草甘膦后,评价草甘膦对杂草防除、大豆安全和杂草发生的影响,为其将来商业化种植后的安全监测与杂草治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除草效果:每小区以对角线5点取样法取5个0.25 m2样点并标记,施药后28 d调查禾本科和阔叶杂草株数,并剪取地上部分称取鲜重,计算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对大豆安全性:每小区以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随机取4株大豆并标记,在喷药当天、药后7、14、21及28 d调查大豆株高和复叶数,观察药害,收获前每小区取50株大豆调查结荚数及产量。杂草发生情况:每小区以对角线5点取样法取5个0.25 m2样点并标记(避开除草效果取样点),调查并记录每种杂草种类、株数,计算每种杂草相对多度。【结果】转基因大豆喷施900、1 800和3 600 g a.i./hm2草甘膦对禾本科杂草株防效2016年分别为84.30%、95.22%和83.62%,阔叶杂草株防效分别为49.80%、64.52%和61.93%,禾本科和阔叶杂草鲜重防效分别在95.36%和82.05%以上,2017年对禾本科...  相似文献   
5.
鸽乳是由鸽嗉囊组织生成并分泌的半固态营养物质,是乳鸽唯一的营养来源。乳鸽出生后不能自主觅食,需由亲鸽哺育,鸽乳对其生长发育极为重要。鸽乳的生成及分泌是一种特殊的生理过程,在禽类中极为少见,也不同于哺乳动物的泌乳过程。鸽乳主要由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等物质组成,其合成与分泌受催乳素、胰岛素和松弛素等多种激素共同调控,通过激活JAK/STAT、PI3K/Akt/TOR、AMPK和Wnt等信号通路,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调节嗉囊上皮细胞增殖、变性和营养物质合成、富集等过程。本文综述了鸽乳的组成及其生成调控机制,并与哺乳动物进行了比较,进一步明确了嗉囊产生鸽乳的生理机制及与哺乳动物乳腺泌乳的异同。通过研究鸽乳的组成,可为种鸽营养需要标准制定及人工鸽乳研发提供参考;通过研究鸽乳生成的调控机制,进一步深入挖掘调控泌乳的基因,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应用于提高种鸽的泌乳能力。  相似文献   
6.
除草剂对作物产生药害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我国除草剂使用过程中作物产生药害的主要原因和除草剂药害的治理对策。提出:除草剂使用不合理,除草剂和作物本身的因素,异常的环境条件是药害产生的主要原因。杜绝假冒伪劣及不合格产品,加强除草剂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深化除草剂应用技术研究,加强农民用药技术水平培训是除草剂安全使用应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了寻找适合浑善达克沙地参照作物腾发量计算的简易方法,该文以实测的微气象数据为基础,分别采用FAO56 Penman-Monteith(1998)、Hargreaves-Samani(1985)、Irmark-Allen拟合以及Priestley-Tay-lor(1972)计算参照作物腾发量,并以普适性强、精度高的FAO56 Penman-Monteith为基准,对其他方法进行气象因子的非线性修正。结果表明:气象因子修正后的参照作物腾发量精度大大提高,为获得相对可靠的参照作物腾发量开辟了新的途径。FAO56 Penman-Monteith、Irmark-Allen拟合和Priestley-Taylor都需要用到净辐射,而专业测量净辐射的设备在农业气象站里很少安装,使三种方法推广使用受到一定限制。气象因子修正后Hargreaves-Samani需要的气象数据相对容易获得,且计算简单,具有较高的精度,建议在缺少气象资料的干旱地区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8.
在小区试验与大田生产试验条件下,采用三个种植密度(12 000株·667m-2,13 000株·667m-2,14000株·667m-2)、两个留苗方式(一穴单株,一穴双株)及三个施磷深度(10 cm,15 cm,20 cm)处理,通过裂区试验研究了高产蚕豆群体冠层结构指标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3 000株·667m-2、15 cm施磷深度、双株三角留苗种植模式下,盛花期蚕豆群体叶面积指数、叶绿素SPAD值,主根长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冠层结构较优,产量最高,达到275.2 kg·667m-2;生产试验显示,"一穴双株"能有效提高蚕豆结荚率,提高产量,较常规栽培增产14%以上。提出以"深松增密,减穴加距,中层施磷"为主要内容的蚕豆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作物和土壤中乙酰甲胺磷及其代谢物甲胺磷消解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评价乙酰甲胺磷在作物上使用的安全性,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不同气候条件(亚热带和暖温带)下的4种作物(甘蓝、萝卜、水稻、柑桔)和8个土壤样品(4种作物各自在两个试验地点的土壤)中乙酰甲胺磷及其代谢物甲胺磷的消解情况。结果表明:乙酰甲胺磷在作物和土壤中均可代谢产生甲胺磷,作物中的2 h甲胺磷代谢产率主要由作物种类决定。作物中乙酰甲胺磷的消解半衰期为3.1~13.5 d,甲胺磷为2.7~12.8 d;土壤中乙酰甲胺磷的半衰期为1.4~6.4 d,甲胺磷为4.5~10.7 d。土壤pH值对乙酰甲胺磷的消解影响显著,其在碱性土壤中消解较快。具有较高净辐射的气候条件会促进乙酰甲胺磷及甲胺磷在作物中的消解,因此种植在暖温带气候条件下的作物上使用乙酰甲胺磷较种植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具有更高的甲胺磷残留风险。乙酰甲胺磷施用在叶菜类蔬菜上可能会有较高的甲胺磷残留风险,建议叶菜类蔬菜应谨慎使用乙酰甲胺磷。  相似文献   
10.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变化模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气候模式BCC-T63与作物模式WOFOST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多年试验数据和模型适宜性验证的基础上,模拟分析了未来100 a(2000~2100年)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发育和产量变化趋势.主要的粮食作物选取东北区域的玉米、华北区域的冬小麦和南方区域的双季稻.东北区域为东经120°~135°,北纬40°~50°,主要以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区为研究对象;华北区域为东经111°~123°,北纬35°~41°,主要包括京、晋、冀和鲁等地;南方区域为东经109°~120°,北纬25°~30°,主要包括湖南、湖北以及江西等地.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生育期会缩短,其中,中熟玉米平均缩短3.8 d,晚熟玉米平均缩短1.4 d,产量也会相应地下降,中热玉米平均减产3.3%,晚熟玉米平均减产2.7%;华北地区冬小麦的生育期平均缩短8.4 d;产量平均减产10.1%;南方早稻生育期平均缩短4.9 d,晚稻生育期平均缩短4.4 d,早稻的产量变化范围为1.9%~-9.5%,平均减产3.6%,晚稻的产量变化范围为2.2%~-7.3%,平均减产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