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5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90篇
林业   39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54篇
  220篇
综合类   438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9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urf management on golf courses entails frequent maintenance activities, such as mowing, irrigation and fertilisation, and relies on purchased inputs for optimal performance and aesthetic quality. Using 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methodology, this study evaluated energy use and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from management of two Swedish golf courses, divided into green, tee, fairway and rough, and identified options for improved management. Energy use and GHG emissions per unit area were highest for greens, followed by tees, fairways and roughs. However, when considering the entire golf course, both energy use and GHG emissions were mainly related to fairway and rough maintenance due to their larger area. Emissions of GHG for the two golf courses were 1.0 and 1.6 Mg CO2e ha−1 year−1 as an area-weighted average, while the energy use was 14 and 19 GJ ha−1 year−1. Mowing was the most energy-consuming activity, contributing 21 and 27% of the primary energy use for the two golf courses. In addition, irrigation and manufacturing of mineral fertiliser and machinery resulted in considerable energy use. Mowing and emissions associated with fertilisation (manufacturing of N fertiliser and soil emissions of N2O occurring after application) contributed most to GHG emissions. Including the estimated mean annual soil C sequestration rate for fairway and rough in the assessment considerably reduced the carbon footprint for fairway and turned the rough into a sink for GHG. Emissions of N2O from decomposition of grass clippings may be a potential hotspot for GHG emissions, but the high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value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makes it difficult to estimate these emissions for specific management regimes. Lowering the application rate of N mineral fertiliser, particularly on fairways, should be a high priority for golf courses trying to reduce their carbon footprint. However, measures must be adapted to the prevailing conditions at the specific golf course and the requirements set by golfers.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西南岩溶地区清镇市为例,采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模型对2005年清镇市区域生态足迹状况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并与不同区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清镇市200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2.5440hm2,超过了它的人均生态承载力;②清镇市2005年人均生态赤字为2.1240hm2,表明清镇市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③清镇市2005年万元GDP生态足迹为2.8139hm2,高于中国西部的平均水平,资源利用为粗放消耗型。针对清镇市生态赤字的状况,提出了缓解该市生态压力、提高生态承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定量评估澜沧江中上游及元江水电开发对水资源的消耗并判断其影响因素,同时与全流域对比澜沧江中上游水电开发水资源消耗水平,以澜沧江中上游和元江两个不同水热、地形条件的干流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总蒸发水量法计算水电站水足迹.结果表明:元江干流的2座水电站水足迹平均值为3.19 m3/GJ,澜沧江4座水电站平均值为0.51 m...  相似文献   
4.
长江经济带面临水生态环境污染制约下的农业发展困境,水环境约束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提升成为平衡耕地利用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键手段,对于探索生态可持续的耕地利用模式、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灰水足迹为视角,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及马尔可夫链模型探明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格局及演变趋势。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2000—2020年平均灰水足迹值呈现先增后减趋势,2015年后下降态势更为明显。在空间上呈现为“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灰水足迹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区省份。2)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持续下降,效率均值处于0.5~0.8之间,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在空间上呈现高值区域多沿水系分布的特点。3)长江经济带市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性,以研究时段演变趋势来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演进存在路径依赖,难以实现“跨越式”提升。因受到邻域背景影响,在空间上易显现出“俱乐部收敛”现象,“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分布更为常见。可在农业生产重点区域采用差异化精准农业模式,需重视区域间动态协同发展,完善联防联治的面源污染防控机制,积极引导耕地利用生态效率高值区域逐步形成集中连片,同时对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低效区提供财政与政策支持。研究结果可为各地区探索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农业生产活动中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和度量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的帐户工具,运用该方法对宝鸡市2004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该市人均生态足迹1.8887 hm2,生态承载力0.4627 hm2,生态赤字1.426 hm2;此外,对宝鸡市1995~2004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动态分析,反映出10年来宝鸡市的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城市生态系统所受压力偏大;最后提出了缓解宝鸡市城市生态压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西安市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文在生态足迹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3个概念,并将其作为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该方法对西安市1978—2003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1.0517hm2逐年增加至2003年的1.4419 hm2,而实际人均生态承载力则波动在0.3182(0.2759—0.3539)hm2左右,人均生态赤字从1978年的0.712 hm2增至2003年的1.166 hm2。生态压力指数从1978年的1.38逐年增至2003年的4.21,同期的生态占用指数从0.47增至0.66,生态经济协调指数由0.34降低为0.16。说明西安市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极不安全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很差。  相似文献   
7.
灌区蓝绿水资源与作物生产水足迹多时空分布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物生产水足迹度量作物生产过程对不同类型水资源的消耗,为实现农业水资源管理与评价提供了更全面的新视角。该研究通过耦合土壤水分动态平衡模块,考虑输配水损失,构建灌区蓝、绿水资源与作物生产水足迹多时间尺度分布式量化模型;以宝鸡峡灌区为例,定量评价不同典型年灌区蓝绿水资源与作物生产水足迹多时间尺度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宝鸡峡灌区蓝绿水资源总量在2008-2017年呈上升趋势。各作物对绿水资源利用效率均持续上升,而小麦蓝水资源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玉米、小麦生产总水足迹整体呈上升趋势,多年平均值分别为573和779 m3/t;作物生产绿水足迹在拔节-灌浆期占比较高,成熟期占比较低;作物生产水足迹在日尺度波动幅度最大;平水年、丰水年灌区用水存在不合理现象,枯水年作物生产单产水平最高,总水足迹最低,水资源利用效率最高。该研究所构建模型可移植适用于无排水渠系灌区水文模拟,准确量化灌区农业生产耗水,解析日-月尺度作物生产水足迹演变特征,有助于明确灌区作物耗水规律,进而高效利用绿水资源,合理配置蓝水资源,提高作物产量,实现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切花向日葵生产碳足迹和经济效益,通过调研切花向日葵生产企业,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评估露地,拱棚和日光温室3种不同生长条件下切花向日葵碳排放,核算生产成本和效益,结果表明:露地切花向日葵生产碳足迹为2174.46kg/hm2,生产成本51994元/ hm2,收入178608元/ hm2;拱棚向日葵生产碳足迹为2041.13kg/ hm2,生产成本59443元/ hm2,收入175973元/ hm2;日光温室向日葵生产碳足迹为2038.92kg/ hm2,生产成本58465元/ hm2,收入179544元/ hm2。3种不同生长条件下切花向日葵生产的主要成本均来自人工,种子,地租和肥料,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均为厩肥和氮肥。在未来切花向日葵生产中,可通过优化生产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研发专用机械降低劳动力投入,增加轮作等途径来实现减排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水果全产业链损耗不仅浪费了食物,还意味着生产、收获后处理、贮藏、流转消费等各环节中水、耕地、能源等各种资源的浪费。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一对一"访谈的方法,在苹果和柑桔主产区和主销区进行实地调研,调查分析水果全产业链(生产、收获后处理、贮藏、流转和消费)损耗现况,主产区累计调研全产业链从业者209人,主销区调研消费者271人。通过生态足迹、碳足迹和水足迹等模型对损耗浪费产生环境和资源影响进行定量评估。结果显示,苹果和柑桔损耗浪费率分别为18.56%和17.15%,其中流转环节占比最高,约为总损耗的1/3。损耗量分别为719.86×10~4t和733.99×10~4t,损耗总量为1453.85×10~4 t。苹果和柑桔损耗浪费的生态足迹分别为13.33×10~4 hm~2和13.76×10~4 hm~2,总生态足迹为26.09×10~4 hm~2;碳足迹分别为92.37×10~4 t (CO_2 eq)和102.98×10~4 t (CO_2 eq),碳足迹总量为195.35×10~4 t (CO_2eq);水足迹分别为57.65×10~8 m~3和41.10×10~8 m~3,水足迹总量为98.75×10~8 m~3。其中生产环节碳排放占比最高,占总排放的9成以上。综上,水果损耗和浪费也产生了巨大环境影响,需要尽快采取相关措施,减损降耗,从而减轻环境资源压力,提高水果供给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比较全球公顷和国家公顷核算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异同,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构建出"全球公顷"和"国家公顷"的山西省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其2007—2018年水资源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种不同算法得出12年间山西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人均水资源承载力、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变化趋势相似,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但用国家公顷法得出的结果均大于用全球公顷法得出的同1年份的结果。(2)2种不同算法得出山西省2007—2018年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均呈下降趋势,说明12年间其水资源利用率在提高。(3)2种不同算法得出这12年间山西省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远1,说明其水资源开发利用处于不安全状态。研究认为:(1)2种算法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采用的水资源均衡因子、水资源产量因子及区域水资源平均生产能力存在差异。国家公顷法比全球公顷法能更好地反映国家级以下空间尺度水资源开发利用态势。(2)需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构建相应的计算模型进行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核算与分析,既有助于真实反映不同空间尺度上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态势,也有利于同级空间区域尺度上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