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研究退耕还湿时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以三江平原腹地七星河湿地为研究对象,并以周边农田为参照,研究退耕还湿的湿地以及天然湿地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并与三江平原其他区域的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比较。[结果]七星河湿地土壤层0-15cm的有机碳含量处于32.69-45.33g/kg之间,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七星河湿地有机碳含量在三江平原地区处于中等水平;开垦改变土壤环境条件和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格局,降低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退耕还湿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结论]湿地植被类型是影响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退耕还湿10年的芦苇湿地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大于退耕还湿10年的小叶章湿地的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2.
农田土壤N2O排放和减排措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氧化亚氮(N2O)是一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重要温室气体。农业土壤是其主要的排放源之一,土壤中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是N2O产生的主要过程。N2O的排放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活动尤其是施用化学氮肥是农田N2O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提高氮肥利用率,使用硝化抑制剂等措施将有助于减少N2O的排放量,更有效的减排措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植物篱技术对坡耕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三峡库区25°紫色土坡耕地的定位试验观测,探讨了植物篱技术对坡耕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篱技术科学合理地解决了坡耕地用地和养地的问题,一方面通过植物篱根系吸收土壤深层养分并以刈割茎叶返还土壤,促进了养分的循环与再分配,发挥了养分泵的功能;另一方面通过植物篱的阻滞和坡面覆盖,减少了由径流与侵蚀泥沙携带的养分损失,有效地改善了土壤肥力性状。  相似文献   
4.
陕西秦巴山区不同农田农作物硒含量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通过对陕西秦巴山区关口镇、长安镇、砖坪、蒲溪镇、冷水镇、甘溪、恒口镇、池河、曾家镇、双安等乡镇常规栽培条件下农作物的调查,并对秦巴山区土壤农田和不同农作物样品的硒含量进行了室内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硒含量变化为0.1347~14.419 mg·kg-1,均值为1.97559 mg· kg-1,恒口镇和池河镇一带的...  相似文献   
5.
6.
不同农田中水解酶活性和微生物组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西峰市区的油菜地、小麦地、果园地及空闲地中的转化酶、脲酶、磷酸酶、蛋白酶及纤维素酶的活性及微生物的组成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农田中转化酶活性无明显差异,油菜田中纤维素酶和磷酸酶活性较高,空闲地以脲酶和蛋白酶活性较强,小麦地除脲酶活性较高外其它几种酶水解活性均较低。而细菌总数油菜地和小麦地较高,果园地和空闲地较少。果园地纤维分解菌居多,小麦地以解磷菌较高,不同农田中反硝化细菌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丘陵地区的农业发展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农业集约化生产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地形区域、生产管理模式及边界树篱带对农田地表天敌多样性的影响,在我国华北典型农区,选取5种农田,包括丘陵地区的常规管理无植物篱玉米地(CM)、常规管理有植物篱玉米地(CMH)、有机管理无植物篱玉米地(OM)、有机管理有植物篱玉米地(OMH)和平原地区常规管理无植物篱玉米地(PCM),于2019年8—9月采用陷阱法展开蜘蛛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处于丘陵地区的玉米地蜘蛛的香农多样性和物种稀疏指数显著高于平原地区,有机管理下的玉米地蜘蛛物种稀疏指数显著高于常规管理下的玉米地,有植物篱的玉米地蜘蛛的物种稀疏指数高于无植物篱的玉米地;且丘陵与平原、有植物篱与无植物篱、有机和常规管理下蜘蛛群落结构显著不同。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研究建议农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当加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分区管理;丘陵地区因受人类干扰较小,维持了较平原地区更高的蜘蛛物种库,可以作为集约化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农业发展应优先规划发展低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如有机农业等),并加强景观多样性建设。而平原地区也应合理保留农田半自然边界带和降低集约化管理强度以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以及氮肥消耗国,我国农业生产过程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因此,减少农田土壤CH4和N2O排放以及提高土壤碳库储量(简称“固碳减排”)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确保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近20年来,我国在农田土壤固碳减排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固碳减排措施。本文综述了我国目前针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减排以及土壤有机碳固定的有效措施,并对未来农田土壤固碳减排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Abstract. Soil organic (SOC) and inorganic carbon (SIC) stocks of Kenya were determined using four different methods to provide baseline data. The assessments used an updated version of the 1:1 M soil and terrain database for the country. Estimates for national SOC stocks to 1 m depth ranged from 3452 to 3797 Tg C. Th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need for comprehensive databases of soil and terrain data of good quality that consider more than one representative profile per soil component. The 95% confidence limits for the median, area-weighted SOC content were largest in the humid highlands (15.4–15.7 kg C m−2) and smallest in the hot arid zone (4.4–4.5 kg C m−2). Conversely, for SIC these values were largest in the arid zone (4.3–4.5 kg C m−2) and smallest in high rainfall areas (<0.1 kg C m−2). Many croplands in Kenya have been over-exploited, resulting in nutrient depletion and loss of organic matter. The SOC gains considered ecologically and technically feasible upon improved management of croplands were estimated at 5.8–9.7 Tg C over the next 25 years. This corresponds to an estimated annual mitigation potential of 5–9% of Kenya's CO2-C emissions from fossil fuels, cement manufacturing and land use change for 1990.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退耕地植被恢复中物种多样性与生物学特征存在一定的关系,以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内退耕地为研究对象,对其物种多样性与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地的恢复,物种的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on-wiener指数呈下降趋势,群落优势度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Pielou指数、Alatalo指数呈波动式增加趋势。(2)受退耕地盐碱化影响,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的含量明显高于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的含量随着退耕地植被的恢复呈波动式增加。而脲酶呈递减趋势,可能是因植被随退耕年限的增加使得物种趋于单一,为其提供的物质源随之减少。(3)民勤退耕地土壤酶活性与植物物种多样性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脲酶与各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最为显著,磷酸酶次之,过氧化氢酶、蔗糖酶与各指数之间的相关性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