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2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以仁用杏品种中1年生木瓜杏树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控肥试验的方式,研究水分、肥料以及二者之间的共同作用对木瓜杏苗木生长指标的影响。试验得出以下结果:木瓜杏具有较高的抗旱性;木瓜杏树的生长指标随水分及肥力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升高,适量的施肥可以在干旱胁迫下有效地促进木瓜杏的生长;另外,适当的施肥可以缓解干旱胁迫对木瓜杏植株的影响,提高植株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前仁用杏生产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开花早,花期和幼果期易遭受晚霜、寒流的危害,引起冻花冻果现象的发生,导致减产甚至绝收。为了解决仁用杏生产上易受霜冻危害的问题,以仁用杏主栽品种‘优一’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喷施抗冻剂1,2-丙二醇、1,2-丙二醇+葡萄糖的混合液、金硅谷和灵护防冻液和水杨酸、施肥、柴堆熏烟处理对仁用杏抗抵御晚霜能力的影响情况,从中筛选出了能有效增强仁用杏抵御晚霜能力的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在其盛果期的采果之后,每株施有机肥10~15 kg或者复合肥1.0~1.5 kg,不仅能促进仁用杏树势的生长,提高其来年的花果质量,而且能有效减轻晚霜的危害,使其在幼果期的冻果率减少50%左右;在霜冻来临之前,喷施2~3次20%~30%的1,2-丙二醇溶液与10%的葡萄糖溶液的混合液,可使其在花期或幼果期能抵抗5~8 h以上、-5℃以下的低温,能使其在幼果期的抗冻率提高80%以上,且对仁用杏花朵(花瓣、雌蕊、子房、雄蕊)和幼果均不会造成伤害,也不影响仁用杏的坐果率。试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操作简单,低成本,农民容易掌握,易于生产中大范围内推广。  相似文献   
3.
针对陕北黄土丘陵区仁用杏冻害问题,于1997-2003年在试验区对引进的4个仁用杏品种设点观测,分别对物候、树体生长情况、产量、出仁率、杏仁品质等进行调查,着重从抗霜冻方面进行了分析.选出了适于陕北地区栽培的优一、一窝蜂2个仁用杏品种,并于2005年通过了陕西省林木良种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4.
 在陕北安塞县早春采用单层遮阳网、双层遮阳网、禾草对仁用杏杏园地面进行覆盖。单层遮阳网、双层遮阳网、禾草覆盖均降低了杏园的地表及30cm土层的土壤温度,0~100cm土壤贮水量相对提高,仁用杏的开花、萌芽等物候期延迟,花期延长,利于仁用杏花期躲过霜冻及座果,座果率分别是不覆盖的3.93倍、5.50倍和6.62倍。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种植在相临地块上而定植年限不同的仁用杏人工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了不同定植年限仁用杏人工林地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仁用杏定植时间越长,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越大。定植2年仁用杏的耗水量与同期降水量基本相同,而随着定植年限的延长,仁用杏的耗水量逐渐增大,定植6年仁用杏的耗水量就已经超过了同期降水量,土壤有效水贮量减少,土壤水分处于逐渐耗竭的状态;同时,随着仁用杏种植年限的延长,仁用杏人工林地的土壤有机质、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含量降低,土壤肥力迅速下降,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都成为了仁用杏生长发育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对从国家李杏资源圃引进的10个仁用杏良种在兰州的适应性、物候期、生长结实表现、果实经济性状及抗逆性等进行系统观察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丰仁、80A03、龙王帽等3品种丰产、稳产性好,果仁大、蛋白质含量高,可作为甘肃中东部黄土丘陵区仁用杏主要栽培品种;龙王帽、丰仁采用株行距2 m×3 m的密植丰产栽培模式,80A03树姿开张,可加大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7.
‘木瓜杏’叶片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给‘木瓜杏’科学施肥、营养诊断等提供理论依据,以‘木瓜杏’品种为试材,采用电感耦合方法测定了‘木瓜杏’叶片生长发育期间Ca、P、K、Mg、Fe、Zn、Cu、Mn、Al元素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木瓜杏’叶片中Ca与Mg元素,Cu、Zn与P元素,Fe与Al元素的含量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K、Mn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各异。‘木瓜杏’叶片中的各种矿质元素之间存在着协同和拮抗的动态平衡作用过程。7月中旬是适合叶分析营养诊断的适宜时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平凉市退耕宜林区仁用杏林地、荒坡草地和农耕地三个地类土壤的孔隙分布及贮水特征等对照分析表明,仁用杏林地及荒草地土壤的蓄水容量较农耕地高,分别为农耕地的1.3和1.07倍,两者有效蓄水容量分别为农耕地的1.47和1.09倍;非毛管平均孔隙度为仁用杏林地(11.17%)〉农耕地(10.99%)〉荒草地(10.92%);仁用杏林地土壤水分的贮存能力最强,大于农耕地和荒草地,表明仁用杏在提高退耕地土壤入渗能力、减轻地表径流方面具有良好作用;仁用杏林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梯度较大,从0~60cm土层含水量的11.6%骤减为60~100 cm的9.7%,上下土层的贮水量61 mm/40 cm和94 mm/60 cm,下层土壤湿度明显小于上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