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73篇
  免费   449篇
  国内免费   495篇
林业   2965篇
农学   233篇
基础科学   433篇
  2700篇
综合类   3504篇
农作物   83篇
水产渔业   96篇
畜牧兽医   2152篇
园艺   281篇
植物保护   570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385篇
  2022年   461篇
  2021年   437篇
  2020年   388篇
  2019年   446篇
  2018年   271篇
  2017年   379篇
  2016年   457篇
  2015年   485篇
  2014年   685篇
  2013年   703篇
  2012年   774篇
  2011年   771篇
  2010年   746篇
  2009年   734篇
  2008年   832篇
  2007年   647篇
  2006年   616篇
  2005年   529篇
  2004年   377篇
  2003年   332篇
  2002年   248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166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6篇
  1955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为探寻较为合理且高效的石漠化植被修复的治理模式,为今后选择治理石漠化的植被组合提供参考依据.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设置样地,选择3种治理模式:模式一为针叶林(马尾松、柏木),模式二为阔叶林(壳斗类,杂灌),模式三为灌木林(荚蒾、杂灌),分析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状况、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模式下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为细菌>真菌>放线菌;模式二治理下的土壤呈弱碱性,土壤养分含量高于其他2种模式,土壤微生物具有更高的多样性,罗尔斯通氏菌菌属(H16)、Gaiella、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Haliangium、子囊菌门(Ascomycoat)、担子菌门(Basidiomycete)、接合菌门(Zygomycota)是其优势菌属,且与土壤中大多数营养物质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石漠化治理效果表现为模式二>模式一>模式三,所以模式二的石漠化治理能力更好.  相似文献   
2.
该文介绍了安徽省农村饮用水现状,分析了安徽省2019年典型干旱年的干旱情势及其对农村居民供水的影响.通过缺水情势的分析,了解实际的干旱期农村供水缺水量,为今后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桉树迹地自然更新成为杉木林的林分植被生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桉树迹地上萌芽生长的杉木成林后,林分生长正常,未因种植桉树而出现异常现象,林下植被生长正常,植被种类差异不明显。因此,针对受冻后的桉树低质低效林,可选择杉木萌芽条数多、生长势较强、分布较均匀的地块进行林分改造。  相似文献   
4.
草原火是草原生态系统重要的干扰因子,严重影响着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基于遥感数据,以2015年“4·16”特大草原火灾为例,利用ENVI和ArcGIS等软件,分别对NDVI和GPP指数及火烧严重度下的植被恢复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基于NDVI和GPP指数的火后植被恢复过程表现相似,不同年份植被恢复情况存在一定差异。火灾发生当年(2015年)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状况高于未发生火灾区域,而在火后第1年(2016年)却又稍低于未发生火灾区域,直到火后第2年(2017年),火烧迹地植被基本恢复到火前状态。同时,不同火烧严重度下的植被恢复过程在存在明显差异。草原火灾发生后当年(2015年),中强度火烧下植被恢复最好,其次是轻度,重度表现最差。草原火烧严重度对植被恢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火后第1个植被生长季。在之后的年份里,由于草原更新能力强大,不同火烧严重度对草原植被的影响不明显。本研究可丰富草原火灾及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等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为草原火灾管理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6.
根据全省生态定位站分布和建设情况,分析了生态定位站运行状况,提出了加强生态站建设和运行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天山北坡中山带典型山地草甸草原4种具有代表性的天然牧草——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黄(Astragalus membranaceus)、老鹳草(Geranium wilfordii)、千叶蓍(Achillea millefolium)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牧草的高度变化趋势表现为“慢-快-慢”的植物基本生长规律;老芒麦、千叶蓍、老鹳草的生长速率在返青期到分蘖期时较快,而黄芪的生长速率则在返青后就较快,分蘖期后4种牧草的生长速率开始变慢;盖度和产量的最大值出现在6月和7月。  相似文献   
8.
9.
测定林下植被生物量是研究林下植被功能的重要前提,然而林下植被生物量的测定是一项十分繁重的劳动。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江西省分宜县大岗山实验局山下林场杉木林下植被大致分为5种植被类型,分别不同类型研究林下植被生物量与盖度的关系,可以找到一条测定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简易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1湿热(毒)型1.1临床症状多由助产、胎衣剥离或其他原因损伤子宫或胎衣残留子宫所致。该型病牛临床表现为全身症状严重:发热,口渴喜饮,食欲减退,反刍减少;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如米泔水样,多为脓性或夹杂血液、豆腐渣样黏稠物,味腥臭,卧地后流出量更多;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