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22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25篇
  224篇
综合类   205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5篇
  195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吕玲 《内陆水产》1992,(3):24-25
我省稻田养鱼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加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发展稻田养鱼大有可为。全省共有水田4000万亩,据各地的区划数据表明,约有三分之一的面积可以养鱼。故对稻田养鱼的好处要来一次再认识。 1.促进稻谷增产。实践证明,稻田养鱼可以改善水田环境条件,有利物质能源的良性循环,实现了促进稻谷增产的目的。其作用:一是松土增氧。鱼在田间不断觅食和游动,持续不断地在田里进行松土和活泥,打破了土壤表皮着生藻类和氧  相似文献   
3.
广东沿海三湾——红海湾、大亚湾、大鹏湾,总面积2880平方公里,其中5米深以内浅海面积43.5万亩,10米深以内浅海面积130万亩。常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水质清新,浮游生物丰富,特别是软体动物种类多,平均生物量达到228.30克/米^2,是广东沿海开展贝类增养殖的三个优良海湾。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三湾的贝类增养殖,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析微地形下土壤受雨滴打击后产生的结皮类型及团聚体组成差异。通过人工模拟降雨,研究坡面不同位置的结皮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稳定性以及土壤可蚀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大团聚体(粒径>0.25 mm)含量为指标,原状土、结构结皮、沉积结皮、过渡带结皮>0.25 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分别占37.28%、43.58%、36.69%、40.34%;(2)以降雨历时5 min为例,原状土、结构结皮、沉积结皮、过渡带结皮的水稳性团聚体的破坏率分别为:51.49%、46.00%、62.76%、51.02%;(3)原状土、结构结皮、沉积结皮、过渡带结皮的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分别为:0.15、0.20、0.14、0.17 mm;(4)原状土、结构结皮、沉积结皮、过渡带结皮土壤可蚀性K值的大小分别为:0.223、0.200、0.229、0.205。微地形下产生结皮差异使得水稳性团聚体分布有所区别,因此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以阳山县汛期前一次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详细清洁与维护为例,对自动站的雨量、温度、风速风向传感器的维护和清洁方面进行简略探讨。  相似文献   
6.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变暖可能会加剧全球降水分布不平衡,其中多雨地区降雨会更多,干旱地区将更干旱.美国航天局戈达德航天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对14种气候模型进行电脑模拟分析,测算出全球变暖对降雨模式的影响.分析显示,全球气温每升高1华氏度(0.56摄氏度),暴雨量增加3.9%,影响最大的是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其中太平洋赤道地区和亚洲季风区出现暴雨的概率将增加.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降低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研制了一种施用于较陡坡地且具有良好水土保持效益的新型覆盖材料土壤表面固定剂。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优合成参数比例;采用室内模拟降雨法进行地面覆盖效果的对比试验,探讨其在坡面土壤侵蚀中的作用机理及防治效应。制备条件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固定剂中添加淀粉4.0%、甘油35.0%(甘油占淀粉的比例,下同)、柠檬酸4.0%、碱化玉米秸秆粗纤维2.0%时,土壤表面固定剂的平均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分别为(6.91±0.12) MPa,(60.55±0.95)%。经SEM表征,土壤表面固定剂表面明显比较粗糙,且其与土粒间明显形成的双层结构粘结层共同起到固土透水作用。对2种覆盖处理的坡面地表径流、产沙量指标进行测定,土壤表面固定剂覆盖下径流量与液体地膜覆盖相比最大可减少3 7.9%;土壤表面固定剂覆盖和液体地膜覆盖处理抑制产沙作用明显,减沙率分别在74.5%和86.6%以上。所以土壤表面固定剂覆盖的抗水蚀效应优于裸地;透水能力优于液体地膜覆盖。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雨水的过程中,通过天然降雨来获取试验中所需的降雨效果有很大难度,而应用人工模拟降雨器,能够在短期内对降雨及其对土壤、植被等的影响开展高效探究。因此,文章对人工模拟降雨器的种类及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的坡面细沟侵蚀演变过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为黄土高原地区沟头溯源侵蚀和水流汇集发源地的梁峁坡面,在强降雨下其产流产沙对沟缘线以下坡面及沟道侵蚀有着重大影响。该研究根据野外实地考查构建5°~35°变坡段实体模型,进行6场间歇性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并借助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的PhotoScan软件获取坡面DEM,将其侵蚀演化过程进行图形化、数字化,定性定量揭示其侵蚀形态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梁峁坡面细沟侵蚀历经4个阶段:面蚀阶段,即产生一系列呈串珠状分布的侵蚀跌坑,宽度5~9 cm,深度1~4 cm;细沟形成阶段,由面蚀所产生的微小跌坑在径流作用下长、宽、深均不断增大,最大分别达到266、7.6、13.8cm;细沟网形成阶段,细沟出现分叉及联通,有明显流路;小切沟形成阶段,伴随沟壁崩塌、沟壁加宽和沟底下切,最大沟长及最大沟深较细沟形成时增大3倍以上。2)对比次降雨过程基于三维建模所计算侵蚀量与实测侵蚀量,第1场降雨试验因地表疏松颗粒较多导致实测侵蚀量比建模计算侵蚀量大而引起较大偏差(20.82%),其他场次偏差均在10%左右或以下,总体来说,该技术可以较好地应用于侵蚀发育过程的研究。该研究实现侵蚀演变关键过程图形化、数字化,有助于人们定性、定量了解和认识梁峁坡面侵蚀过程,且对于创新侵蚀过程研究方法亦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黄土质地对坡面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黄土质地对坡面侵蚀的影响,并探讨了降雨、地形(坡度和坡长)及黄土土质对坡面侵蚀的综合作用。试验设计包括3种质地黄土(黄绵土、黑垆土和塿土)、4个坡度(10°,15°,20°和25°)、2个坡长(5m和10m)和2个总降雨量相同的降雨强度(90,120mm/h)。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塿土降雨过程中入渗缓慢,产流时间快于黑垆土与黄绵土,塿土坡面的径流总量高于黑垆土和黄绵土坡面。坡度对单宽产流率无影响。各因子按对单宽产流率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坡长、雨强、粘粒含量和有机质;各因子按对单宽产沙量按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坡长、土壤颗粒几何平均直径、雨强、有机质含量和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