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0篇
  2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结构可靠度理论及弧形钢闸门空间框架的失效模式,提出其空间框架体系可靠度计算的串联模型及计算方法;在对钢闸门基本构件可靠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该串联模型及计算方法,分析了弧形钢闸门空间框架体系的可靠度。结果表明:按现行规范设计的双支臂弧形钢闸门空间框架体系的可靠度指标最低为3.4(16Mn钢)或3.2(3号钢),比基本构件的可靠度指标小0.85,与建筑《设计标准》的可靠度指标一致。  相似文献   
2.
山西吕梁黄土丘陵沟壑区坝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吕梁4县的6座骨干坝为研究对象,对坝地0~4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及速效养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坝地土壤养分分布不均匀,整体土壤养分含量较低,特别是有机质和有效氮、磷,0~20 cm分别为5.13 g.kg-1、28.89 mg.kg-1和5.06 mg.kg-1,20~40 cm分别为4.05 g.kg-1、27.67 mg.kg-1和4.55.06 mg.kg-1;坝地土壤养分存在着一定的变异性,0~20 cm土壤全钾和速效磷为弱变异性,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钾属中等变异性,20~40 cm土壤全氮和速效磷为中等变异性,有机质、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钾为弱变异性,且不同流域坝地土壤养分的变异性大于坝地内不同水平方向上的变异性。因此,通过平衡施肥,科学管理,提高坝地生产潜力还很大。  相似文献   
3.
桑树夏伐伏条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茂贞  董世升 《蚕业科学》1995,21(3):139-144
试验证明,夏伐时留一适当枝条,然后在行间横伏,将梢端插地固定,伏条基部锯割伤口促进基部萌发壮芽,结合收获夏叶留下基部壮芽,再将伏条剪去,可使夏叶大幅度增产,小区试验增产86.64%,中试增产51.4%;叶质也有明显改进,夏伐伏条技术简便易行,对桑树的生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植被覆盖度是表征植被生长状态、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参数,对景观格局变化、城乡发展研究有重要意义。为揭示社会经济活动对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布的影响,基于局部加权回归法构建时间序列曲线,以丽江坝区1987、1991、1994、2010、2018年5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回归趋势与同心圆空间梯度模型获得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1987-2018年,研究区的主城区内和村落周边的植被覆盖发生了明显退化;主城区内植被覆盖的地区破碎化程度高于郊区,主城区内中低、中等覆盖度地区的斑块形状逐渐复杂、景观连接度增加,中高、高植被覆盖度地区斑块形状越发规则,高植被覆盖度地区的连接度逐渐降低;主城区及其周边的中低、中等植被覆盖度的斑块分布逐渐密集,中高、高覆盖度的斑块聚集度逐渐降低;日照时数、人口密度、公路客运量、财政收入是丽江坝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南昌白猪是用含有滨湖黑猪血统的混血杂种母猪与大约克杂交,经五个世代选育而成的母本新品种。五世代头胎产仔10.28头,60日龄窝重157.27kg,经产母猪产仔12.36头,60日龄窝重172.45kg;后备公猪6月龄体重95.88kg,日增重630.94g,三点均膘2.28cm,料重比2.99∶1;后备母猪6月龄体重85.63kg,日增重560.27g,三点均膘2.45cm;同胞(半同胞)肥育测定,日增重651g,料重比3.12∶1,屠宰测定瘦肉率58.89%。肉色鲜红,系水力强,无PSE和DFD肉,贮藏损失少,熟肉力高,肌纤维密度和肌纤维直径优于大约克、长白、杜洛克,肌内脂肪达3.21%,超过大约克、长白和杜洛克,继承了滨湖黑猪肉质优良的特点。与杜洛克公猪杂交,日增重697g,料重比3.02∶1,优势率分别为10.63%和-6.2%,胴体瘦肉率62.41%,接近双亲均值,窝产瘦肉量484.3kg。已育成4个品种和1个支系,经DNA指纹图谱分析,证实南昌白猪4个品系遗传纯度达到定型品种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对吉林省松月水库大坝修补设计施工中采用浮式拱围堰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认为该技术为大坝上游面水下防渗处理创造了"干作业"环境施工条件。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地调查和建立关地沟坡沟系统概化模型的有限元模拟,结合数学推导,研究坡沟系统的剩余坡长随坝地淤高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坝地淤高,坝库淤积的泥沙量与坝高和相同淤积高度下的各淤积阶段淤积泥沙量及淤积高度分别满足二项式的相关关系;相同的产沙量落淤在坝地上垂直淤积高度与坝地当前淤高满足乘幂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三峡大坝修建后库区生态环境的变化,探究大坝修建对库区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2013年夏季在香溪河回水区(河口、中游)与河流区(上游)依次选取6个采样点,通过构建16S r DNA基因克隆文库,分析底栖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香溪河调查水域共检出细菌类群15门、87属。在门水平上,回水区和河流区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在属水平上,回水区和河流区的优势菌属存在显著差异(P0.05),很可能是由于受长江回水和支流高岚河影响所致。芽孢杆菌属所占的比例,从回水区的河口处至中游处逐渐减少至河流区消失,结合芽孢杆菌属易生活在底泥深处的特性,很可能由于大坝的修建,香溪河的上游(即河流区)底泥冲刷至下游(即回水区)河段,被三峡大坝拦截而沉积下来,导致越靠近大坝处,芽孢杆菌属的含量越高。在底泥细菌群落多样性中,Simpson、Shannon和Margalef多样性指数空间分布总体上呈"中间高、两头低"的规律;3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的采样点均出现在回水区,且回水区的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河流区,很可能是因其还与旧州河、卜庄河以及周溪河这些支流的交汇,导致河流区底泥细菌群落多样性不稳定。三峡大坝对香溪河底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产生了显著影响,而大坝修建导致库区回水区水深增加、流速降低、底层水温变化、泥沙沉积增加等因素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9.
基于年龄结构的中华鲟资源量估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长江中的中华鲟亲鱼捕捞数据的年龄结构,推算不同年龄段中华鲟亲鱼进入长江参与繁殖的占比,首次将长江和海洋中的中华鲟同时纳入估算模型进行计算,构建了一套估算中华鲟资源量的新方法。稳态计算结果显示,在葛洲坝截流前,长江中每年有效补充量为1 882尾,长江和海洋中育龄(雌:13~34龄,雄:8~27龄)总资源量为32 260尾,其中雄鱼15 310尾,雌鱼16 950尾,每年在长江中参与繁殖的中华鲟新老股群之和(1 727尾)占总资源量的比例约5%。计算得出葛洲坝截流后长江中的中华鲟产卵繁殖容量仅为截流前的6.5%,1981年葛洲坝截留造成68%~80%的1980年老股群被阻隔在上游。结合葛洲坝截流后的捕捞数据推算了1981年后长江和海洋中的中华鲟资源量变迁过程。计算结果与捕捞数据反映的趋势一致,证明模型可靠有效。研究表明,葛洲坝截流后,随着捕捞量的减少,长江中的繁殖群体数量上升,1990年左右达到峰值(约2 200尾),随后迅速下降,2010年为170尾左右。葛洲坝截流后中华鲟产卵繁殖环境容量的大幅下降是近年来中华鲟资源量急剧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于2013年4月,在葛洲坝1号船闸下游闸首,利用双频识别声纳(DIDSON)对船闸不同运行状态下(关闸、放水、开闸)近闸区域的鱼类数量和密度进行了定点探测,并同步进行水质水动力现场监测,研究船闸启闭闸门对近闸区域鱼类活动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葛洲坝1号船闸在放水期间,对下游近闸区域流速及水体溶解氧(DO)浓度影响较大,对pH值及水温的影响不明显;鱼类密度与流速及DO呈显著相关性,与pH值及水温的变化相关性不显著;船闸在放水期间对近闸区域水体环境的改变,产生了诱导鱼类进入闸室下游出口的明显趋势。本研究为中低水头水利枢纽船闸与鱼道结合的可行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鱼类行为学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