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8篇
综合类   6篇
  2012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农村机电》2005,(6):19-19
XLM-6轻型管理机采用蜗轮蜗杆传动,皮带张紧式离合.配4.8kW汽油机。其具有美观轻巧、耗油省等特点外.较其它一般管理机的显特点.是行走轮与作业机具相分离.作业机具有独立的动力输出.使得整机工作时更平稳。操纵更轻便。适合大棚、菜地、果园等多用途作业。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HWL搅拌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满足搅拌机工作要求的情况下,通过选取合理的设计变量和确定约束函数,建立了以蜗杆传动中心距为研究对象的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并用MATLAB算法进行了求解.计算结果表明:新的设计方案使蜗杆传动的中心距下降了20%,能缩短蜗杆传动零部件的采购周期,从而节省大量原材料和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3.
王伟均 《农业机械》2012,(14):64-65
1传统变矩器(1)目前,传统的变矩器多采用直齿轮、斜齿轮等结构,传动比小、组合件多、体积大、使用材料多、消耗动力大且动力传递效率低,不能采用大传动比变换来适应不同实际情况的需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锥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啮合分析的数学模型,引入了生产中便于实现的各种修形总数,总结出确定修形类型的规则,编制了啮合分析软件包,提出了求解齿面实际接触区域的方法,并根据相位分析法研究了各种类型传动的齿面结构,分析了蜗杆边齿变尖和根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的失配修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失配啮合分析的两种新方法:齿面相切法和齿面零间隙法。失配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啮合分析表明:I型传动对误差不十分敏感,但同时接触齿数少;标准型和Ⅱ型传动对误差十分敏感。本文提出失配修形法,用标准蜗杆与由Ⅱ型滚刀加工的蜗轮失配啮合,使蜗杆副初装时对误差不敏感,跑合后得到良好的接触质量。  相似文献   
6.
张毅 《农业机械》2012,(2):70-71
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化和全球化,用户在追求高质量低价格和短交货期的周时,会更进一步缩短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去改变传统设计模式,最大限度地利用虚拟设计技术开发新产品。目前,基于Solidworks、Pro/E和UG等CAD软件的立体建模,三维零件模拟装配等功能已经成熟,在计算机屏幕上便可实现以零件模型代替实物,进行方案选择和修改、运动分析及校核,进而选择最佳设计方案,大  相似文献   
7.
直廓环面蜗杆传动的修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新的啮合分析数学模型。对修形传动类型进行了分类,算例分析结果表明综合修形的Ⅱ形传动可得到较好的啮合质量,引入△b修形量可以扩大蜗轮齿面接触区。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锥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啮合分析的数学模型,引入了生产中便于实现的各种修形参数,总结出确定修形类型的规则,编制了啮合分析软件包,提出求解齿面实际接触区域的方法,并根据相位分析法研究了各种类型传动的齿面结构,分析了蝇杆边齿变尖和根切的影响因素。对标准传动进行了全面的啮合分析,首次对△b修形传动进行了研究,并对Ⅰ型和Ⅱ型修形传动进行了啮合分析。理论计算的齿面接触区域与实验获得的齿面接触印痕相符。  相似文献   
9.
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啮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空间啮合理论对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的啮合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给出了定子螺旋面和转子蜗杆齿廓曲面方程以及行星轮轮齿滚珠与定子螺旋面及转子蜗杆之间的接触线方程以上述工作为基础,进而导出了行星轮轮滚珠与定子螺旋面及转子蜗杆之间的接触线上诱导法曲率以及接触线与相对速度之间有计算公式,分析了啮合特性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规律,为该种传动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驾驶员违章的产生,总的来说,一是主观原因;二是客观原因。关键的原因还是“主观”这个“内因”在起作用。笔者通过对历年来周围发生的事故案例探讨分析,对典型的驾驶员违章心理总结出以下4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