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23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批处理试验研究了不同来源的水溶性有机质(DOM)对南京城郊菜地土壤铅(Pb)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DOM抑制了土壤对Pb的吸附,随着DOM浓度的增加,土壤对Pb的吸附量减少,当DOM体积从0增加到21 mL时,土壤对Pb的吸附量分别减少5.34%(鸡粪)、24.12%(牛粪)和0.35%(有机肥)。不同来源的DOM也影响土壤对Pb的吸附程度。当添加低浓度的DOM(添加体积小于6 mL)时,土壤对Pb的吸附量顺序为鸡粪DOM〈牛粪DOM≈有机肥DOM;当添加高浓度的DOM(添加体积大于6 mL)时,土壤对Pb的吸附量顺序为牛粪DOM〈鸡粪DOM〈有机肥DOM。反之亦然,DOM促进了土壤Pb的解吸,解吸量随添加DOM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不同来源的DOM对土壤Pb解吸程度的影响也有所差异。对于低污染土壤,Pb的解吸量顺序为鸡粪DOM〉牛粪DOM〉有机肥DOM;对于高污染土壤,Pb的解吸量顺序为鸡粪DOM〉有机肥DOM〉牛粪DOM。Pb吸附动力学曲线揭示,添加DOM延缓了土壤Pb吸附平衡到达的时间。本研究表明,DOM增加了土壤Pb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2.
石灰土与紫色土中铅的等温吸附-解吸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铅在紫色土、石灰土中的环境容量,通过野外采样、室内模拟试验对两种土壤中铅的吸附-解吸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铅在紫色土、石灰土中的吸附平衡均可采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mkin等温吸附方程来拟合,石灰土以Langmuir方程拟合最佳,而紫色土以Freundlich方程拟合最佳;由Langmuir方程求得石灰土对铅的最大吸附量(19 728.77 mg/kg)大于紫色土对铅的最大吸附量(12 194.68 mg/kg);紫色土、石灰土吸附态铅的解吸量都随着铅吸附量的增大而增大,两种土壤的解吸能力都比较弱。研究可为不同类型土壤的铅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天然有机质不同分子量组分对紫色土镉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中广泛分布的天然有机质(NOM)对重金属土壤环境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为深化对NOM调控重金属土壤环境行为的认识,本文采用批量平衡试验方法,研究了NOM不同分子量组分(F0,未分级NOM;F1,<5000;F2,5000~10 000;F3,10 000~30 000;F4,>30 000)对紫色土Cd吸附-解吸的影响,分析了NOM效应与其组成和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NOM及其组分(0.1%、0.2%、0.5% C)均增加了土壤对Cd的吸附性能,与未添加NOM对照相比,土壤Cd吸附量增加6.25%~61.22%,而解吸率降低16.22%~56.52%;NOM组分添加量越高,对土壤Cd吸附能力的增加作用越显著;等添加量条件下(0.5% C),F1、F3、F4组分土壤Cd的吸附量明显高于F0,而F2的作用则相反,其中F1处理的土壤Cd吸附量较F0高约37.98%,解吸率降低了约38.63%,而F2则使土壤Cd吸附量降低了约6.68%,解吸率增加18.02%;随NOM组分分子量的增加,其C、H元素含量增加,而O含量减少,O/C、(N+O)/C元素比值降低,反映出高分子量组分氧化程度更低,极性更弱。研究表明,NOM组分对土壤Cd吸附的影响与其分子量大小的变化并不存在线性依存关系,低分子量组分F1可能主要通过影响土壤pH而改变对Cd的吸持能力,而高分子量组分则还受其结构复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人工模拟大气湿度变化环境,对尾巨桉木材进行循环解吸-吸湿处理,并测定木材的弦向胀缩性.结果表明:在解吸过程中,初含水率对尾巨桉木材弦向干缩率影响显著;在吸湿过程中,循环处理次数对尾巨桉木材弦向湿胀率影响显著.循环处理可以使尾巨桉木材弦向胀缩率达到稳定的时间缩短,有利于其尺寸稳定.  相似文献   
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磷吸附-解吸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川东紫色丘陵区旱耕地、林地、果园、荒草地、茶园、水稻田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磷吸附与解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四川低山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磷潜在流失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研究区内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0—20cm土层土壤样品,通过土壤磷吸附解吸试验,计算土壤磷吸附—解吸参数,测定土壤相关理化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旋转因子分析法评估土壤磷素流失风险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土壤pH值,有机质,水溶性磷,速效磷,全磷,CaCO3,有效锌是影响磷吸附的重要因子,主因素分析得出速效磷、全磷、CaCO3有效锌对紫色土吸附磷能力贡献率分别为86.9%,89.2%,89.4%,96.9%。通过因子分析法分析土壤磷吸附解吸参数,得出可用最大吸磷量Qm,最大缓冲量MBC,易解吸磷RDP,拟合吸附量与解吸量的相关关系式中的截距值b这4个参数来综合预测紫色土磷素流失风险。[结论]研究区域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果园与旱耕地土壤磷素流失风险较大,水稻田及茶园磷素流失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6.
除草剂阿特拉津已经对中国北方农田土壤产生了较高的污染风险,对其有效的原位修复已成为研究热点。微生物修复技术因具备高效、廉价、生态友好等优势,利用其进行阿特拉津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土壤成分、酸碱度、物理结构、养分水平等方面,分别详尽的阐述了土壤因子对阿特拉津的吸附-解吸动力学、功能微生物的增殖与活力的影响。同时,也为今后增强微生物原位修复效果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和方案。总之,本文可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方式的因地制宜选择与推广奠定理论基础,也为进一步强化微生物原位修复污染土壤的效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不同改土物料对白浆土磷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匡恩俊  刘峰  朱迟 《土壤》2009,41(5):772-776
向白浆土各层次土壤施入不同改土物料,比较不同处理土壤对 P 的吸附解吸情况.结果表明:各土层土壤对 P的吸附量均随着平衡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土层间土壤吸附 P 量大小顺序为淀积层>混拌层>白浆层>黑土层;随着平衡液浓度的增大,P 吸附的增加率递减;施 Ca 加大了土壤对 P 的吸附,其中黑土层增加220.16%,白浆层增加54.50%,淀积层增加 52.36%;而施有机肥减弱了土壤对 P 的吸附,其中黑土层降低70.16%,白浆层降低45.50%,淀积层降低55.27%.Ca 有降低土壤 P 解吸率的趋势,有机肥能大幅度地提高其解吸率.  相似文献   
8.
在紫色土集中分布的四川盆地丘陵区,选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林地、水田、旱坡地、村镇)产生的沟渠泥沙为实验材料,采用平衡法研究了紫色土泥沙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解吸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泥沙对磷的吸附和解吸过程按速率均分为快、慢、动态平衡3个阶段,0~0.75h内泥沙对磷的吸附速率与活性铁铝氧化物含量和粘粒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较高的OlsenP水平和砂粒含量是泥沙磷解吸速率高的重要因素。泥沙磷的吸附量和解吸量与反应时间之间均呈幂函数关系(Qt=k·ta,0〈a〈1)。磷吸附量与泥沙中活性铁铝氧化物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磷解吸量与泥沙中砂粒含量显著正相关,与细颗粒物质(粘粒和粉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村镇沟渠泥沙磷的解吸量显著高于其他沟渠泥沙,其释放风险值得重视。本研究结果为川中丘陵区紫色土泥沙磷的释放风险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添加有机物料对水稻土、红壤和砖红壤在干湿交替一次以后土壤pH、铁的形态和对铜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有机物料使得土壤pH升高,且随着有机物料加入量的增加而升高。与对照相比,添加有机物料可使水稻土、红壤和砖红壤的pH分别上升1.55、0.8和1.33个pH单位。红壤和砖红壤中无定形氧化铁含量增加,而水稻土中变化不大。在铜的平衡浓度为0.2 mmol/L时,添加有机物料培养可使水稻土、红壤和砖红壤铜的吸附量分别增加6.7、10.3和3.6 mmol/kg。  相似文献   
10.
长期秸秆还田下土壤铵态氮的吸附解吸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轮作区域耕层和亚耕层的土壤铵态氮 (NH4+) 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异,通过 Langmuir 等温吸附方程拟合得到 NH4+ 最大吸附量 (qmax) 和吸附系数 (b),分析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土壤 NH4+ 的吸附、解吸特征差异及影响因素。 【方法】2015 年 10 月水稻收获后,在湖南望城 (稻–稻轮作)、江西进贤 (稻–稻轮作)、重庆北碚 (稻–麦轮作) 三个长期定位试验点 (25 年) 采集不施肥 (CK)、长期施用化肥 (NPK) 和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 (NPKS) 三个处理、0—20 cm 和 20—40 cm 两个土层的土样,进行土壤 NH4+ 的吸附–解吸室内试验,吸附试验为添加不同浓度的 NH4Cl 溶液振荡、离心后,测定滤液 NH4+ 浓度;解吸试验采用吸附试验后的土壤样品,经无水乙醇淋洗至无 NH4+ 后,再加入 0.01 mol/L 的 KCl 溶液振荡、离心后测定滤液 NH4+ 浓度。 【结果】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试验点土壤 NH4+ 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差异较大。处理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耕层土壤。当平衡溶液 NH4+ 浓度 < 400 mg/L 时,不同试验点耕层和亚耕层处理间差异均不明显;当平衡溶液浓度 > 400 mg/L 时,处理间耕层土壤对 NH4+ 吸附表现出差异,其中望城试验点土壤对 NH4+ 的吸附表现为 CK > NPK > NPKS,北碚试验点则表现为 CK > NPKS > NPK,且北碚试验点的紫色土对 NH4+ 的吸附显著高于望城和进贤试验点的红壤性水稻土。进贤试验点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且土壤对 NH4+ 的吸附量最低。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qmax和土壤 pH、阳离子交换量 CEC 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b 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与qmax 则相反。从土壤对 NH4+ 的解吸曲线来看,耕层和亚耕层土壤对 NH4+ 的解吸在各试验点不同处理间均表现为差异不显著,其中望城和进贤试验点的红壤性水稻土 NH4+ 的最大解吸量高于其吸附量,而北碚试验点的紫色土 NH4+ 的最大解吸量 (541.89~742.38 mg/kg) 则远低于其吸附量 (1003.83~2014.79 mg/kg)。 【结论】长期秸秆还田对不同土壤 NH4+ 的吸附–解吸作用影响不同,对于土壤吸附位点较多且钾离子含量丰富的紫色土而言,长期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对氮的吸附;而对于土壤偏酸性的红壤性水稻土而言,长期秸秆还田则可能因为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减少了土壤对铵态氮的吸附位点,从而降低了土壤对氮的吸附保持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