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篇
林业   30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6篇
综合类   20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沙棘木蠹蛾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室外变温和室内恒温 2种不同的方法对沙棘木蠹蛾蛹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变温条件下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15.4 81°C,有效积温为 2 0 2 .356± 13.0 57日度 ;恒温条件下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12 .0 55°C,有效积温为 2 95.2 0 3± 4 .0 94日度。蛹发育的最适温度为 2 1°C  相似文献   
2.
3.
当前沙棘木蠹蛾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沙棘木蠹蛾的大面积暴发,使得其控制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从基础性研究到多种控制方法的实施,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沙棘木蠹蛾的进一步发生和危害。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分歧和问题。为此,本文对沙棘木蠹蛾的研究现状、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控制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以期为沙棘木蠹蛾的综合控制提供较好的理论依据,同时为更有效地控制其危害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沙棘木蠹蛾幼虫化学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针对沙棘木蠹蛾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干基喷雾、浇根、排粪孔注药、熏蒸等化学防治方法防治其幼虫,进行了大量野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这些防治方法中,只有磷化铝熏蒸可称得上是一种经济、有效、可行的防治方法。夏季日均温在21-25℃时,以每株树1丸(3.2g)的剂量进行根部熏蒸,防治效果可达82.61%,防治成本为191.4元/hm^2。  相似文献   
5.
柳乌蠹蛾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乌蠹蛾是吉林省西部阔叶树的主要蛀干害虫之一,严重影响木材质量。该虫以幼虫越冬,在白城市区2al代,成虫羽化盛期为6月22日至7月15日,卵期14~24d,孵化率较低,成虫趋光性较强。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也可用40%乐果乳油加柴油(1:9)或50%杀螟松乳油点涂虫孔,杀虫率达100%。  相似文献   
6.
沙柳木蠹蛾(Holcocerus arenicola staudinger)是为害沙柳(Salix psammophila)根部的一种钻蛀性害虫。通过对沙柳木蠹蛾羽化行为、性比和寿命的调查,对各日龄雌蛾求偶和交尾发生时间的统计分析,明确了沙柳木蠹蛾性行为的动态节律。结果表明:沙柳木蠹蛾在19:00~21:00羽化最为集中;雌雄性比平均为0.66∶1;成虫平均寿命4.8±2.2d,其中雌蛾的寿命稍高于雄蛾。雌蛾在进入暗期1~2h内求偶行为明显,最大求偶百分率出现在羽化后的第二晚。1日龄成虫的交配高峰在暗周期的前2h,而2~4日龄成虫的交配高峰是在暗期的1h内;交配持续的平均时间为38.41±11.42min。随着蛾龄的增大,雌虫的求偶和交配行为发生的时间提前。沙柳木蠹蛾的性活动高峰出现在羽化后连续3个暗周期的前半段,可作为利用性信息素防治沙柳木蠹蛾最佳时段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3种共同危害沙棘的害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沙棘是中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土保持林中的重要树种,陕西省吴起县人工种植的沙棘受到钻蛀害虫沙棘木蠹蛾、红缘天牛和食叶害虫栎黄枯叶蛾的共同危害。为研究3种害虫的危害特性,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受害程度沙棘纯林内沙棘木蠹蛾幼虫、红缘天牛幼虫及羽化孔、栎黄枯叶蛾茧的空间分布特性。通过全方向的变异函数曲线图分析得知,不同受害沙棘纯林中沙棘木蠹蛾幼虫、红缘天牛幼虫及羽化孔、栎黄枯叶蛾茧均呈聚集分布。其中,沙棘木蠹蛾幼虫、红缘天牛羽化孔的空间依赖范围在重度受害林分中为5.900和7.800 m,低于轻度受害林分的10.460和12.290 m,而局部空间连续性在重度受害林分中为63.7%和73.3%,高于轻度受害林分的51.0%和69.1%,其余虫态的空间依赖性和局部空间连续性在不同受害林分中近似。由空间分布图和相关性分析得出,栎黄枯叶蛾茧的分布具有边缘效应,与其余2种钻蛀性害虫的分布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红缘天牛幼虫的分布与红缘天牛羽化孔及沙棘木蠹蛾幼虫的分布无显著的相关性;沙棘木蠹蛾幼虫的分布与红缘天牛羽化孔的分布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基于变异函数和相关性分析,笔者探讨了沙棘上栎黄枯叶蛾、红缘天牛及沙棘木蠹蛾三者之间的危害关系,明确了沙棘木蠹蛾与红缘天牛是偏利共存的关系,为实现综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major boring pests, Holcocerus artemisiae, Sphenoptera sp. and Adosopius sp. were studied in their host plant Artemisia ordosica.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rvae of H. artemisiae mainly bore the rhizome of A. ordosica, but also the larvae of Sphenoptera sp. and Adosopius sp. bore the rhizome of A. tordosica. The adults of Sphenoptera sp. and Adosopius sp. feed on the leaves of A. ordosica as a nutritional supplemen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arvae of three pests in their host plant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H. artemisiae and Sphenoptera sp. are distributed in the whole A. ordosica plant. The newly hatched larvae first feed on the phloem and xylem of stem and then burrow to the roots before the winter of the same year. However, Adosopius sp. is distributed mainly in the roots. The newly hatched larvae move from the phloem to the xylem, and gradually damage the lower part of the trunk. The larvae of the three pests sometimes coexist in a single A. ordosica plant. However, the probability of the coexistence of the three pests is very small. The highest probability of coexistence of two pests was observed in Sphenoptera sp. and H. artemisiae, while the probability of coexistence of Sphenoptera sp. and Adosopius sp. as well as H. artemisiae and Adosopius sp. was smaller. The reasons for coexistence or its avoidance are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amount of food provided nor the volume of larval living space in a single A. ordosica plant,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kinds of larvae and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沙棘人工林中沙棘木蠹蛾大面积成灾而天然林有虫不成灾的原因,利用动态顶空采集、热脱附--气质联用法分析了沙棘人工林与天然林中健康和虫害沙棘枝叶及基干部位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共鉴定出22种化合物。结果显示:人工林中戊醛和2--苯甲酸叶醇酯、5--甲基--5--羟基己酸内酯、3--甲基丁醇含量较天然林高;天然林沙棘释放的挥发物以反式--2--癸醇、2--壬烯醇、庚醛、2--甲基丁醛为主。虫害后,沙棘人工林与天然林都会释放桉树脑、萜品醇、2--莰酮等萜烯类物质,并且天然林中萜品醇和2--莰酮的相对含量高于人工林;同时醇类、醛类物质虫害后也有增加。这些物质含量的变化可能与沙棘天然林与人工林中沙棘木蠹蛾危害的差异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沙棘木蠹蛾对新疆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预判沙棘木蠹蛾在新疆的潜在扩散区及其对扩散区内沙棘可能带来的危险,利用适生性分析软件CLIMEX和GARP,结合新疆沙棘种植分布情况,从沙棘在新疆的分布状况、沙棘木蠹蛾的潜在危险性、寄主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可能性和危险性管理难度等方面,分析了沙棘木蠹蛾在新疆发生的风险。结果表明,新疆大部分地区有沙棘木蠹蛾入侵风险,吐鲁番盆地、伊犁地区、阿勒泰地区、克孜勒苏、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均适于沙棘木蠹蛾生存,且多地区为高度适生区。结合量化分析评判标准,得出其R值为2.24,属于高度危险的有害生物。应加强风险管理,建议列入新疆补充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对沙棘木蠹蛾进行严格检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