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7篇
  4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水飞蓟对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小鼠分为四组,分别饲喂10%水飞蓟、20%水飞蓟、环磷酰胺(0.01g/kg)和空白对照(常规饲料),研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水飞蓟各剂量组能增高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目(P<0.01、0.001);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P<0.001,0.001)及吞噬指数(P<0.05、0.001)并随剂量加大有增强的趋势;能促进小鼠淋巴细胞转化,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百分率(P<0.01、0  相似文献   
2.
冰草属植物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以适宜西北地区种植的优质牧草冰草属(AgropyronGaertn)中的三个不同种———蒙古冰草新品系(A.mongolicumKeng)、航道冰草(A.cristatumcv.Fairway)、诺丹冰草(A.desertorumcv.Nordan)和一个种间杂种冰草———蒙农杂种冰草(A.cristatum×A.desertorumcv.Mengnong)为材料,分别以幼穗为外植体建立了冰草组织培养再生体系。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为改良MS+2,4 D2.0mg/L,分化培养基为MS(无附加成分),在1/2MS培养基上生根后得到完整小植株。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长度的幼穗在培养时,其愈伤组织发生的部位及其增殖速度不同;4种材料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率无明显差异,均可有效诱导愈伤组织并分化成再生植株,再生植株的产生主要通过直接器官发生途径。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莲藕品种演变及栽培利用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北省是莲藕起源地之一,亦为我国莲藕重要产区.其品种演变历史可划分为传统品种阶段(1980年以前)、新品种选育的起步和奠基阶段(1980~1990年)、传统品种更新和新品种快速推广与持续选育时期(1990年以后).不仅拥有许多传统品种,而且选育了多个新品种,是我国莲藕新品种的主要选育地区.在莲藕茬口配置、设施栽培、种藕繁殖、采挖以及莲藕产品开发利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4.
在对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联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RT–PCR方法克隆得到沙芥幼苗叶片2个小分子热激蛋白基因PcHSP26.5和PcHSP17.8,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它们的核苷酸和编码蛋白,通过Real–time PCR分析其在高温、低温、NaCl、ABA和干旱复水胁迫下的表达模式。PcHSP26.5和PcHSP17.8开放阅读框分别为699 bp和462 bp,分别编码282和153个氨基酸,其中PcHSP26.5包含1个内含子。PcHSP26.5、PcHSP17.8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26 480、17 490,理论等电点分别为6.36、5.99;均无跨膜结构与信号肽位点,属于亲水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和进化树分析表明,PcHSP26.5主要定位于线粒体中,属于MⅡ亚族;PcHSP17.8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属于CⅠ亚族。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沙芥PcHSP26.5和PcHSP17.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在1 h达到顶峰,之后下降;低温胁迫下,沙芥PcHSP26.5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0.5 h达到顶峰,之后下降,沙芥PcHSP17.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0.5~12 h内低于对照,24 h时出现上升趋势;NaCl胁迫下,沙芥PcHSP26.5和PcHSP17.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在 1 h和3 h达到顶峰,之后下降;ABA胁迫下,沙芥PcHSP26.5和PcHSP17.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在2 h达到顶峰,之后下降;干旱复水胁迫下,沙芥PcHSP26.5和PcHSP17.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在干旱9 d达到顶峰,复水后下降。  相似文献   
5.
苦郎树扦插育苗及其苗木对木麻黄化感作用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ABT1、IBA、NAA诱导苦郎树[Clerodendrum inerme(L.)Gaertn]扦插生根,对苦郎树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扦插育苗和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L.)凋落物浸提液对苦郎树扦插苗生长与光合特性的影响分别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都表现出高浓度降低苦郎树扦插成活率的趋势,ABT1适中浓度的400 mg/L处理对苦郎树扦插苗生根数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苦郎树扦插苗主根根长没有显著影响。木麻黄凋落物浸提液对扦插苗基径、株高的生长没有显著的影响,对苦郎树扦插苗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没有显著影响。表明苦郎树是适宜在木麻黄海防林中生长的树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不同水飞蓟种子处理方法对植株生长及所结果实中水飞蓟素含量的影响,确定种子的最佳处理方法。[方法]将水飞蓟种子分别经冷藏、冷冻等方法处理后播种,考察种子的发芽率、株高、株幅、现蕾时间及单株产量,并比较所结果实中水飞蓟素的含量,筛选种子的最佳处理方法。[结果]水飞蓟种子经超低温处理后播种发芽率最低,生长最弱,果实中水飞蓟素含量最低;自然越冬处理(秋季播种)的种子萌发后长势好,产量最高,且所结果实中水飞蓟素的含量最高。[结论]水飞蓟种子在秋季播种后植株的生长状况较好,产量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以"黑丰一号"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L.)Gaertn]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0、40、80和120mg/kg)烯效唑浸种,探讨不同水分条件(正常供水、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下烯效唑浸种对苦荞生长的抗旱效应。结果表明,烯效唑浸种降低了苗高,提高了苦荞的茎粗、叶面积、最大根长和根冠比;同时还提高了叶片相对含水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根系活力。烯效唑处理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从而降低了膜脂过氧化程度,提高了保护酶活性。采用80 mg/kg烯效唑浸种,在正常供水、中度干旱胁迫及重度干旱胁迫条件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苦荞株穗数、株粒数、百粒重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见,80 mg/kg的烯效唑浸种可以提高苦荞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8.
莲藕淀粉RVA谱特征和淀粉粒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莲藕根状茎成熟期淀粉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4个品种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 从高到低依次为‘美人红’、‘鄂莲1号’、‘鄂莲4号’和‘武植2号’。根状茎中淀粉粒形态主要有近圆球形和长椭球形两种, 武植2号和鄂莲4号近圆球形淀粉粒明显多于鄂莲1号、美人红。武植2号和鄂莲4号的淀粉糊化特性相似, 其峰值粘度均较高, 冷胶粘度显著低于峰值粘度, 且回复值较小, 消减值为负值; 鄂莲1号和美人红的峰值粘度均较小, 冷胶粘度接近甚至大于峰值粘度, 回复值、消减值均显著大于武植2号和鄂莲4号。AAC与峰值粘度和崩解值呈极显著负相关, r分别为- 0.9748**和- 0.9793**, 与回复值、消减值呈极显著正相关, r分别为0.9860**和0.9804**, 与冷胶粘度、峰值时间、糊化温度呈显著正相关, r分别为0.9339*、0.9392*、0.9130*。淀粉粒形态结构上的差异可能造成了淀粉糊化特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VQ基因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对生物或非生物胁迫反应中发挥重要功能。在全基因组尺度上,全面鉴定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 L. Gaertn.)VQ(FtVQ)基因家族,分析其在苦荞叶斑病原——互格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黑孢霉(Nigrospora osmanthi)侵染和防御相关激素——水杨酸(SA)、茉莉酸(JA)、乙烯(ET)处理下的表达模式,为深入解析苦荞VQ基因家族在植物抗病防御中的功能及机理奠定基础,同时为优良基因资源发掘及抗病品种改良提供线索。【方法】基于VQ保守结构域的隐马尔可夫文件(PF05678),采用HMMER 3.0对苦荞平苦一号基因组数据库进行比对搜索,鉴定VQ基因;通过DNAMAN、MapInspect、MEGA、MEME、OrthoFinder、PLACE等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基因结构、染色体分布、启动子顺式元件、蛋白质理化性质、蛋白质保守基序、蛋白质亚细胞定位和蛋白质系统进化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分析苦荞叶VQ基因在病原侵染或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从苦荞基因组中鉴定获得28个VQ基因,大小为566—1 454 bp,均无内含子,不均一地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根据它们在染色体上的物理位置,命名为FtVQ1FtVQ28。每一个FtVQ蛋白含有1个VQ基序——FxxxVQx(L/F/I/V/A/Y)TG(x代表任意氨基酸)。亚细胞定位预测表明,21个FtVQ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中,其余定位在叶绿体或细胞质中。根据蛋白质氨基酸序列与保守结构基序,FtVQ蛋白归类于5个亚家族,亚家族内基因结构和蛋白质基序相对保守。基因重复分析表明,苦荞基因组中有8对VQ旁系同源基因,均为大片段重复基因,提示大片段基因重复在FtVQ基因家族数量扩张中发挥主要作用;它们的非同义突变和同义突变的比值(Ka/Ks)均小于1,提示重复基因在进化中经历了纯化选择。启动子顺式元件预测表明,所有FtVQ基因启动子含有BIHD1OS、CGTCA、ERELEA4、W-box和类W-box等病原或SA、JA、ET反应元件,尤其在FtVQ10FtVQ14FtVQ15FtVQ22FtVQ23FtVQ27的启动子区域密集程度更高。qPCR分析显示,在可检测的20个FtVQ基因中,有55%—70%的基因为病原或激素处理下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72.7%—85.7%的DEGs的表达显著上调。【结论】苦荞基因组拥有28个VQ基因成员,部分VQ基因可能参与了苦荞对叶斑病原的抗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化学试剂、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的处理对无患子扦插生根的影响.[方法]以无患子半木质化枝条为材料,研究ABT1号生根粉、吲哚丁酸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无患子扦插生根和发育的影响.[结果]ABT1号生根粉处理后的效果要优于吲哚丁酸,在浓度为200 mg/kg,处理时间为3h下生根率达到最高,为78.3%.而根的后续生长情况与试剂处理无明显联系.[结论]不同激素处理能促进根的萌发,但对根的生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